李 娟
(江蘇省新沂市春華小學 江蘇 新沂 221400)
當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仍然存在教學形式欠佳的問題,部分教師沒有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正確的認識,“填鴨式”教學形式過多,沒有從學生的學習感受出發,學生只能被動、盲目的獲取知識,興趣愛好及審美能力也因此被限制。因此,本文意在閱讀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個體的學習行為,針對個體學習需求提供教學方法,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1.1 針對文章結構設計問題。小學生在閱讀時期要把握好文章的整體脈絡,無論文章的整體結構方式是總分式,還是并列式、對照式、遞進式等,教師都要從文章的主題和行文思路這兩方面做出分析,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文章的整體脈絡。而這要求教師首先準確把握好文章的結構。學生了解了文章結構,就能夠抓住文章作者寫作技巧和規律。
總而言之,預見性護理時妊高癥患者的可靠護理措施,對病情發展有預測性,能夠提前的針對性護理,減少母嬰并發癥,保障其安全,臨床中應該進行推廣使用。
例如,在學習《找春天》這篇課文時,1、2自然段表達出了小朋友們急切、激動的心情,能夠讓學生在腦海中想象一幅春天的景象,春天田野是綠色的,開滿了各種顏色的小花,學生想到這些會有種親切感。后面的3到8自然段側重寫我們用身體的感覺器官去找春天,比如說用耳朵聽解凍的小溪流水聲、用眼睛看樹木吐出嫩芽,讓一幅幅春天的景象有了立體感,原來春季是有聲有色的。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文章的整體結構和內容。從文章整體總結,全文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獨立想象的空間。教師可以向學生拋出問題:“一年四季中的每個季節城市和鄉村的人們都會做些什么呢?”通過設立啟發式問題,學生很快圍繞問題進行思考,進而把學生的想象與表達結合一起,提升了學生語言感悟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而學生能具體把握文章結構和內容。
1.2 全面了解人物內心,設計問題。小學生年齡小,對人物內心缺乏全面的了解,但是他們卻有著豐富而敏感的內心世界。因此,教師要將每篇文章中的人物生活經歷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和小學生平時的生活閱歷、實際情況進行銜接,讓學生有感性認識,能站在他人的處境去揣摩別人的內心感受,這需要教師要在細節上設計問題,從而讓學生能深入人物角色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思考,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例如,在學習《掌聲》這篇文章時,文章敘述了這樣的事情:英子是一個性格內向,在他人面前表現得十分害羞的女孩,有一回老師讓英子到臺上講故事,師生給了她兩次掌聲,給了她很多信心,進而英子在師生的鼓勵下把故事內容流利地講了出來。教師可以抓住英子的神態和心理,進行設問:大家認為英子這個女孩子性格是怎樣的呢?從英子害羞的表情以及說話慢吞吞的樣子,我們不難發現,英子很內向,也比較靦腆。這就是一個人的特質。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和文本中英子這個人物互換角色,假如自己是英子,自己在當時會怎樣做呢?之后學生針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學生才能抓住英子這個人物的心理,了解英子的內心,也能有相同的感受。這有助于學生進行高效閱讀,同時,還能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讓性格活潑的學生平時多帶動性格內向的同學一起參與游戲活動,學會理解他人,尊重和關心他人。
例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章時,作者開篇就強調了狼牙山五壯士痛殲敵人,英勇跳崖的故事。接下來,作者描寫狼牙山五壯士和敵人戰斗的場面。由此,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讓我們難忘?”于是,學生開始探究整個故事發生的背景,并對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累累罪行,感到痛恨,也對五壯士產生了崇敬之情,一幕幕歷史畫面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能夠認識到五壯士偉大的獻身精神,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能夠把情感內化為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的精神得以升華。經過教師多管齊下式的設問,從而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學習自主性更強。
例如,學習《曹沖稱象》一文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拋出討論性問題,如,你贊成曹沖稱象的方法嗎?你有沒有更好的稱象方法?如果你是當時的曹沖,你會怎樣做呢?通過學生對一系列的問題進行討論之后,學生們對曹沖這個人物有了共同的感知,一致認為曹沖擁有著智慧,在遇到問題時能開動腦筋想到好辦法,并且勇于嘗試。
控制變量中營業毛利率與企業盈利能力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企業營業毛利率越高,其盈利能力就越強。具體而言,企業營業毛利潤每上升一個單位,企業的盈利能力會增加0.70%。而資產負債率、企業規模與企業盈利能力為負相關,即生產性服務業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越高、企業規模越大,其企業盈利能力可能就會越低。但是,資產負債率與企業盈利能力的這種負相關關系顯著,而企業規模與企業盈利能力的負相關關系并不顯著。
1.3 設計能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問題。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每次考試取得理想成績,而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發現美和認識美。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要從文章中摘錄優美的語句,并且引導學生感悟作者如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某種事物的自然美,使學生意識到文字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只有學生對美有了認識,才會學習、模仿作者對美的表達方式,久而久之,學生的審美觀便形成了。
2.1 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分組,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因此,在進行小組合作前,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分組,在這個環節上,教師要將關注點投入到不同閱讀能力、存在閱讀差異的學生身上,也就是教師將學生分成學優生、中等生和學困生,然后每個小組集中一起坐好,以拉近學生之間合作、交流、互助的距離。同時,教師也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個體特征,比如說有的學生性格比較內向,有的性格外向,從學生的心理、認知及接受能力方面考慮,這樣學生之間才會共同學習,取長補短。
“我不信你一點兒也不重要,可是梁兒對此深信不疑。他堅信你懷了他的孩子,找我大吵大鬧,最后不惜和我決裂。”黃書記又說。
例如,在學習《爬山虎的腳》一文時,教師要考慮到小學生在學習中缺乏自主性,平時對知識的積累不全面,在閱讀時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為此教師要理性地對待學生提出的每個問題,多給學生肯定和表揚,并耐心聽取學生的意愿,這樣才能在閱讀教學中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如,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有些學生沒有閱讀的耐心,不喜歡逐字逐句的閱讀,而是喜歡走馬觀花式快速閱讀,認為只要了解文章大意便完成閱讀任務。然而,當教師提及比較細微的問題時,比如,讓學生說一說爬山虎的腳是什么形狀的?爬山虎的葉子長什么樣?學生就出現了犯難情緒,此時,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讓組內的學生都能負責讀文中的一段話,以這種方式提高學生閱讀專注力,也能對沒有閱讀耐心,缺乏細心的學生進行調控。
例如,在學習《陶罐和鐵罐》、《狐假虎威》、《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課文時,教師可以從文章內容出發,讓學生深入閱讀情境,飾演文本角色,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文本中的主人公。此時,學生置身在閱讀中,努力去扮演好角色,同時從語言文字揣摩故事中主人公說話、做事的神態和行為,然后學生把具體的人物形象刻畫出來。然而學生在閱讀時會把自己的學習過程看作是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方式,尤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