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燁
寫作訓練旨在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在課堂中有效幫助學生解決寫作中出現的問題。在寫作訓練中,教師應以學生經驗為基礎,設定恰當的寫作目標;改造學生經驗,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寫作活動;發展學生經驗,通過思考、討論、交流、評價等,幫助學生獲得寫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可以從學生經驗出發,達成有效的寫作訓練。筆者以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的“寫出人物的精神”的寫作訓練為例,進行積極嘗試。
在統編語文教材中,單元寫作的教學目標原則性較強,具有一定的實操性。筆者挑選了兩位教師制訂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一:向課本學習寫出人物精神的方法,明確描寫人物外貌和人物精神的區別;運用至少兩種方法寫出人物精神;在評析中帶學生領悟,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別的精神。教學目標二:回顧單元課文,學習抓住典型細節,以形寫神;通過實操練筆,修改并升格習作。
從兩組教學目標中可以看出,兩位教師已經根據學情略微調整了教材中的教學目標,也試圖尋找實際操作的抓手,比如從課文中學習,在評價中帶領學生領悟,并不約而同地體現出一個訓練思路——從課文中學習寫作。這樣的寫作訓練的確是一種途徑,但是針對七年級學生,第一單元的課文均為名家所作,課文經典片段與學生經驗之間還是有很大距離:課文所寫對象多是名人英雄,而學生所寫的都是普通人;課文多是小說散文,而學生所練僅僅是短文片段。經典雖好,但以此為模仿學習的參照物,學生或許只能“望洋興嘆”。學生在寫作之前已經擁有的經驗叫作“前經驗”。教師不必舍近求遠,可以從學生經驗出發,通過任務驅動喚起學生的經驗。教師應將教學目標變身為寫作任務,采取任務驅動展開教學。
寫作任務:用150 字描寫一個同學,通過描寫突出該同學的一兩個特點,不得出現同學的姓名與明顯的生理特征。要求如下:能通過人物的言談舉止描寫讓大家比較一致地猜出這個人是誰;能通過言談舉止的描寫,讓大家明顯感受到這個人的性格特點;能通過言談舉止的描寫表現人物的心情、狀態、精神、品格。該任務設計將目標表述得清楚具體,師生可操作;要求與評價明確,便于學生開展寫作活動。
根據調整后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原稿如下:“他,黝黑的皮膚,微胖的身子,小巧玲瓏的眼睛,上課非常喜歡插嘴,經常被趕到教室后面去,即使站著聽課了,他還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改稿如下:“他,在人群中平平凡凡,并不顯眼。黝黑的皮膚,微胖的身子,小巧玲瓏的眼睛,總是會透露出一種驕傲自大的感覺。他上課時喜歡蹺二郎腿,把椅子當成搖籃,晃啊晃,和一個還沒滿月的孩子差不多。老師講一句他總會插一句,惹得老師惱火,經常被趕到教室后面去,表面上透露出一副楚楚可憐的樣子,實際內心暗自竊喜。”
改動后的習作,準確地抓住了人物特征。“把椅子當成搖籃,晃啊晃,和一個還沒滿月的孩子差不多”這樣的聯想非常生動傳神,該學生一念出這句話,全班同學就異口同聲地說出了描寫對象的名字。教師從學生經驗出發,通過任務驅動展開教學,設定實操性強的教學目標,可以有效完成寫作訓練。
在學校教育中,學生經驗具有整體性,學生的情感、態度、智慧、思維、行動能力等是事物的各個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學過程及方法必須與學生經驗相結合。為追求寫作訓練的有效性,教師不妨借鑒杜威的經驗主義,改造學生經驗,通過重構,修改和完善現有的學習成果,學習借鑒他人的思維方式,掌握寫作方法和策略,以期達到暢通寫作路徑的目的。
學生在“寫人”方面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不具體。在百余字的片段中,對人物的共性介紹較多,對人物個性的內容介紹很少。二是對人物的評價褒獎多于描寫刻畫,對人物思想品行方面的定性多于具體的描摹。教師可以通過小組活動,總結寫作中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有些片段寫得生動傳神,有些片段卻寫得模糊不清,從中總結概括出學習經驗。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會仔細觀察,可以適當引入觀察四法,即看、聽、想、感,啟發學生對自己的經驗進行重組或再創造,這樣的過程就是對學生的寫作經驗進行重構。
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梳理和剝離,還會發現,寫人寫物的關鍵是能否寫出其差別。人物差別的突顯,關鍵在于描摹刻畫,而非籠統的介紹與概括,更不是貼上道德標簽。一名學生以老師作為寫作對象,原稿如下:“‘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某老師是一位非常嚴厲的語文老師,一開始我還以為她很和藹,可后來發現她是一位真正的‘嚴師’。”原稿內容散亂,描寫平淡,在表現人物精神時“貼標簽”。教師指導學生要在突出個性方面下功夫,既然是“嚴師”,那么具體體現在哪里呢?改稿如下:“某老師,她是我的初中語文老師。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她時,她身著一條粉色碎花裙,撩了撩她那棕色的秀發,優雅地走進班級,幽默地介紹著自己。當她用溫柔的目光看向我們時,我誤以為她是位和藹的老師。”改稿中去掉了詩句,取而代之的是對老師個性化的描寫,從起初第一印象的“和藹”到后來的“嚴厲”,其中一句“誤以為”如同神來之筆,突出了老師的“嚴厲”。
一旦學生寫作中的困難長期積壓得不到有效解決,就會出現寫作中的“腸梗阻”現象。教師重視了學生經驗,引導學生通過重構,從不會觀察、觀察混亂、單一觀察走向初步學會觀察、有序觀察、多角度觀察;描寫人物從“大眾臉譜式”走向“個體獨特式”,從“貼標簽”走向“形神兼備”。從學生經驗出發,改造學生經驗,重構暢通了寫作路徑。
學生經驗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正在形成中、具有生命力的。教師要克服學生自身經驗的局限性,扶持和滋養學生經驗,要用已有的經驗去建設和發展更好的新經驗。教師根據學生經驗的不同特點給予指導和幫助,使得學生經驗不斷發展。
結合寫作訓練的內容,對于如何寫出人物的精神,教材中給出了三條教學建議:抓住典型細節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借助一些寫作手法來突出、強調;借助抒情議論的句子,對人物的精神品質進行點睛式的概括。這些建議是恰當的,但對比學生的問題可見,教材所提出的三個要求較為籠統,無法有效地評價學生習作達標與否。比如用典型細節來表現人物,學生易堆砌各種不合情理的細節;借助抒情議論的句子進行點睛式的概括,易演變為以對描寫對象無節制夸贊為主的抒情議論,描寫刻畫卻陷于單薄。
此時,教師的指導就非常重要。有效的指導應當是學生能理解,易掌握,可評判的。比如在課堂上,教師點評作文,往往“個性”不離口,但在學生心目中,怎樣算是有“個性”呢?過于抽象的概念,往往無法產生指導與評價效果。有位教師的解釋就很通俗:個性就是差異,與眾不同。這種解釋能夠使學生快速建立起自己的評價標準。
在課上,有教師對前期的講練所做的指導如下:典型事件顯精神,正面描寫繪精神,細節描寫現精神,側面描寫襯精神,對比襯托突精神,議論抒情點精神。從形式到內容,教師也是用了一番心思的。但是,若是將這種指導調整為把人物放在一個具體的場景中,通過一件事來表現人物的特點與精神,也許更便于學生掌握。
比如,一名學生寫老師嚴厲中不失幽默與可愛,通過具體的場景表現:“那么嚴格的老師,竟如此幽默,罵人都十分風趣,總惹得同學們哄堂大笑……”“放學的音樂響起,只見老師手撐著臉,兩邊腮幫子像塞了兩顆葡萄似的鼓起來,嘟著嘴,滿眼寵溺地看著我們收書包。原來就算是嚴師,也會有可愛的一面啊!”
這些描寫是具體的,教師的點撥起到了切實的指導作用。教師從學生經驗出發,其實就是對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理解領悟能力進行深入研究,要真的俯下身去,以學生所能理解的方式來啟發學生。如果教師具備了“學生立場”,就是尊重了學生經驗。
學生的經驗具有連續性、整體性、發展性,教育應以學生經驗為基礎,并以此為生長點,進一步改造它,發展它。在滿足學生的某些需求的基礎上,教師更應追求科學的學科知識與真實的生活體驗之間的融合,達成有效的寫作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