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陜西省咸陽市啟迪中學永壽分校 陜西 咸陽 713400)
實際上,初中歷史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缺口,無論是教學模式還是教學觀念,都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基于新時代人才培養角度來看,其教學活動缺乏有效性。因此,利用新教學手段,開展有效性歷史教學,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必要途徑。
1.1 教學內容過于局限。歷史知識內容豐富,具有很強的延續性,初中教材中的歷史知識內容只是歷史長河中的冰山一角。很多教師對教材的認識不夠深刻,將教材看作是教學的活動的唯一標準,導致學生所接受的知識內容只局限于教材,實際上,歷史教材中的一些歷史事件只是展示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元素,學生只知其一,卻不知道其他的相關情節,這就會導致學生在思考歷史問題的時候存在片面性。另外,應試教育也是影響教學內容的主要因素,初中升學考試內容主要按照教材所編制,為了保證升學率,教師以提升學生成績為核心開展教學活動,大多數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背誦基礎知識和做題上,缺乏適當的內容拓展。
1.2 歷史課堂缺少有效互動?;邮墙虒W活動的重要環節,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調查研究可知,很多初中歷史教師并不注重互動活動的開展,并且缺乏對互動教學的認識。通常情況下,教師的權威性較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一味地講課,很少關注學生的想法,學生也只是安安靜靜的聽課,發言的頻次少之又少。部分教師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有時也會進行提問,但是提問的內容大多以基礎知識為主,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背誦效果,并沒有向學生提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無法更好的鍛煉學生的思維,未發揮出課堂互動真正的價值。
1.3 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歷史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學科,包含著各種歷史事件,符合初中生的興趣。實際上,很多學生剛步入初中的時候,對歷史學科十分青睞,上課的積極性也很高,但是隨著長時間的教學發展,學生的學習態度具有明顯的變化,課堂氣氛消沉。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學形式的單一化,由于學生對歷史內容很感興趣,在一開始的學習中注意力更為集中,但學生長時間在固化、單一的教學模式中學習,產生了一種疲倦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就是灌輸式教學,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按照教師講述的內容進行記憶和記筆記,很少有機會動腦思考,安靜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無法打起精神,還時常會出現走神現象。
2.1 教師教學觀念對歷史課堂教學的影響。教學觀念反映出了一個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設定及認識,而對于有效教學方面的問題來說,就是對有效教學理念的認識,以及有效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觀念也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指導思想,影響著教師的行為方式和教學方向,因此要想促進歷史教學模式的轉型和升級,首先就應從教師自身的思想觀念入手,為革新教學方式,提供良好的內在基礎。
2.1.1 樹立“學生為本”的歷史觀念。傳統的歷史教學觀念中對學生的定義較為模糊,而是更加注重歷史學科的特點和教學需求。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順應了現代教育發展的需求。在教學設計以及教學活動中,歷史教師圍繞“學生發展”開展工作,一切從學生出發,以培養學生歷史思維、樹立學生正確價值觀以及洞察能力等為目標,可為創建有效教學手段提供正確的方向和指導思想。
2.1.2 以認知理論與構建主義為歷史教學心理學基礎。在以往的歷史教學中,主要以行為主義為心理學基礎,其主要目的就是通過行為干預的方式,促進學生學習,片面地強調外在行為,而忽視了對學生內在動力的激發。因此,歷史心理學基礎應該由行為主義轉向認知理論與構建主義,以了解學生特點為基礎,創建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通過觸動學生內心、感覺、情感等等,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其自主學習積極性。
2.1.3 堅持教師的指導地位。以教師為主宰的教學模式已然落后,新課標理念對教師的引導地位及作用做出了明確的定義,需要新時代教師的重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一些適當的引導,而不是一手包辦學生的各種問題,消除學生的依賴心理,促進學生獨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為鍛煉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思維能力提供充足的空間。
2.2 教學責任意識對課堂教學的影響。教學責任意識指教師對自身的教育工作的認知和愿望,反映出了一個教師的責任感。教師的責任意識主要受兩方面的影響:第一,教師對職位的認識。教師清楚地認識到教育工作對社會和國家的作用,積極地承擔自己的責任。第二,教師對自己工作角色的認識。教師是授業解惑者,是學生成長路上的一盞明燈,是促進學生良性發展的引導者,需要積極開展有效教學活動,提升教學質量。當一個教師具備很強的責任意識,能夠更加熱情的對待自己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人才當中,在先進教育目標的指引下,也會更加積極地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2.3 教學機智對課堂教學的影響。教學是一項動態、多變、復雜的實踐活動,對教師的應變能力要求較高,教學機智就是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靈活應對各種狀況的一種教學技能。在實際教學中不難發現,班級中的學生在智力、思維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上的差異,如果教師只是一成不變的開展教學活動,很難滿足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欲求,這時教師就需要展現自己的教學機智,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設置針對性教學任務及教學方法。另外,教師還應樹立批判思想,明確的認識到歷史教學中的困境,分析其原因,并采用有效教學舉措彌補教學中的不足。此外,教師還應研學各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在教學課堂上,可結合教學需求以及學生的狀態,靈活運用合適的教學手段,提升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3.1 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初中歷史知識內容繁雜,但是教學活動受時間的限制,學生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為教師和學生增添了壓力。因此,要想很好的改善這一問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在以往的歷史學習中,以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識,教師需要利用一整節課的時間講解知識內容,不僅浪費時間和精力,教學效果并不明顯。教師利用有效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利用情境教學、合作學習、多媒體技術等多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在濃厚的教學情境中深層的了解知識內容,解決歷史課程中的重難點問題,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1]。
3.2 利于降低學生學習負擔。教師向學生提供正確的指導,促進學生掌握有效性的學習方法,可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過去,學習習慣以背誦的方式記憶歷史知識,面對大量的歷史知識內容,又加上其他學科的壓力,使得學生的學習負擔逐漸增加。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學習方法,利用理解式方法記憶歷史知識,這種學習方法突破了傳統死記硬背的局限性,可將學生引入深層學習狀態中,減輕學生的負擔。
3.3 是教師應盡的職責義務。教師是開展教學活動的直接實施者,扮演著傳道受業的角色,是學生的榜樣和人生導師。在教育工作中,教師應做到恪盡職守,做好本職工作,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發揮教育工作的育人效益。因此,歷史教師應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只有保證教學任務的高效完成,才能發揮歷史教學培養人才的作用。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研學和探索,并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促進學生良好發展。
4.1 科學性。歷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發展觀念,客觀的認識歷史,并獲取一定的啟發,從而將歷史知識和經驗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程標準要求歷史教學形式實現多樣化,利用先進、科學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資源,提升教學課堂的有效性。由于歷史內容的主要特點就是具有真實性,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是對后人的一種啟發,因此對培養學生正確三觀具有很大的價值,在此基礎上,一定要遵循教學的科學性,以實現歷史科學的現實意義[2]。
4.2 指導性?,F代教育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提升學生的生存能力。因此,初中歷史課程應該順應時代新要求,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探索能力、學習能力、辨別能力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堅持“指導性”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融入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自主、獨立的探索知識,使學生通過思考、觀察活動來辨別歷史內容,創建一個研究性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自由學習、自由發展的權利,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4.3 統和性。要想實現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堅持循序漸進的理念,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尊重“統和性”原則。教學活動是一個具有系統性的過程,整個教學活動中包括目標的設定、設計教學計劃、區分教學重點難點等等,并且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還要注意學科特點、學生發展特征等等。因此,教師在有效性教學探究過程中,要保證整個教學環節的有效銜接[3]。
4.4 創造性?,F代教育工作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不僅要擁有高水平的專業能力水平,還須具備與時俱進的精神,樹立新的育人觀念?,F代社會對人才的創新、創造能力極為重視,基于這種情況,教師應利用歷史學科的優勢,利用先進教學手段,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創造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創造的意識。
5.1 拓展教學內容,增加內容趣味性。興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重要驅動力,要想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入手,結合歷史教學知識,對知識內容進行相應的拓展,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拓展內容的趣味性和教育價值,只有這樣才能起到吸引學生注意力,豐富學生知識涵養的作用。另外,教師要注重拓展內容的難易程度,避免難度過大增添學生的負擔,教師可以根據知識的重難點進行拓展活動,加深學生的理解。例如,在歷史學習中,對于“李鴻章”這個人物,學生總會有一些片面的看法,其主要原因在于歷史教材中對李鴻章的介紹過少,給學生的印象就是賣國賊,但是學習歷史要講究客觀性、全面性,不能從單方面去評判歷史人物。教師可以結合“李鴻章”這個人物進行適當的拓展,將他的功和過列舉出來,并且要充分結合當時的背景,使學生正確的看待歷史人物。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了解更多的知識,當教師講述歷史人物故事時,學生的興趣也會提升。
5.2 利用情境教學,增強學生感悟。歷史對于我們來說過于久遠,教師利用口述的形式向學生講解理論知識及歷史事件,很難將學生帶入相關的歷史情境之中,學生只能停留在淺層學習中?;谶@種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影像功能,結合知識內容,創建教學情境,觸動學生的感官,加強學生體驗感。例如,在學習“甲午戰爭”相關內容時,為了加深學生對該歷史事件的記憶及理解,教師可在網絡中搜尋相關的影視片段,向學生播放,使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引領下,感受甲午戰爭中我國民族英雄誓死保衛領土,不畏犧牲的愛國精神,從而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入近年來發生的釣魚島事件,引發學生思考[4]。
5.3 利用教學導入法,吸引學生注意力。課堂導入是現代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有效的課堂導入活動可以激發學生探索積極性,促使學生在整節課的學習中都保持積極的態度。但在以往的教學中,部分教師省略了導入環節,直接進入正式教學環節,學生缺乏一個良好的思維過度空間,很難在學習中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設計中,增加導入環節,結合教學內容,創建有趣的導入活動。例如,在學習“血肉筑長城”這一課內容時,在進入正式教學環節之前,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義勇軍進行曲》,利用震撼人心的國歌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再播放課件,向學生展示本課中包括的各大戰役,使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初步的了解。最后,教師還可進行適當的問題導入“這些戰役學生們聽說過嗎?你們知道在這些戰役中都發生了哪些事情嗎?這些戰役的意義是什么?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的長河,了解一下我們的民族英雄是如何用血肉筑長城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好奇心會加重,對于本課的學習十分積極,可有效避免學生出現走神問題。
5.4 利用合作學習,豐富學生學習方式。歷史學科具有很強的探索性,在培養學生探索精神的過程中,教師也要結合知識的難易程度,靈活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在歷史教學中,一遇到難點知識教師就必須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向學生進行講解,但是教學效果并不明顯,一些學生只是懵懵懂懂,還有一些學生在跟著教師思路走的時候可以理解知識含義,但是一到自己做題的時候卻不會運用?;谶@種情況,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只有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的了解知識含義。為了提升學生自主思考效率,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學生之間相互探討、相互幫助,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先結合難點知識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結合問題進行探索,然后根據學生的學習特征,進行合理的分組,使得每個小組中都同時具備優生、差生、中等生三個層次的學生,發揮優生帶動差生的作用,促進學生共同發展。在此過程中,學生受到小組探討、學習的氣氛所感染,其學習積極性也會大大提升[5]。
5.5 利用探究性學習法,挖掘學生內在潛能。歷史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地為了讓學生了解什么時候發生了什么事情,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得啟發,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這就需要學生充分動用自己的思維,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是一味地聽從教師的意見,從而更好地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基于此,教師應發揮引導作用,在教學課堂上尊重學生主體,給予學生更好地思考和探索空間,避免出現“一言堂”現象。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深入地研究,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例如,在學習“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當學生通讀完本課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兩個問題:第一,哥倫布航行美洲是人類交往史上的一大突破。第二,哥倫布航行美洲給印第安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支持的觀點,然后利用課余時間查詢相關資料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在下一節課堂上開展辯論活動。這種方式既可以激勵學生自主地去探究問題,從而更加全面的掌握知識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
5.6 開展生活化教學,增強學生認知能力。歷史具有培養學生社會意識的作用,但是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歷史學科的這一育人優勢并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因此,教師需要加強歷史知識與現實社會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利用歷史思維正確的面對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例如,電視節目《百家講壇》中詼諧幽默的解讀方式更加具有感染力,并且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可以借鑒《百家講壇》講解歷史的方式,結合教學內容,并挖掘生活素材,加強生活與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系,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通過對真實案例的分析,逐漸增強其認知能力。
總而言之,實現有效性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但是創建有效性教學方法并不容易,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科學課程、新課程標準等多種因素進行深入的探索,以保證教學方法的可實施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研學及探索能力,針對有效性教學需求,結合先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