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雪
(安徽省滁州市實驗中學 安徽 滁州 239000)
在傳統應試教育中,學生對地理的學習局限在課堂教學,依賴于教師的講解,對地理學科的學習集中于考試技巧的訓練和背誦記憶,導致學生的知識理論體系和技能創新應用相互割裂。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借助信息教學重構課堂結構,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在知識技能綜合學習中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學科素養的教學滲透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實現對學生的育人培養,塑造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地理階段性教育中逐漸發展和形成的,在學科教學中,發展學科知識教育和學科育人的兩個教育層次。引導學生在自我發展過程中,根據自我認知構建結構性學科知識,在學習、理解、應用的過程中形成基本能力,發展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觀念。在地理創新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在知識理論和技能應用的實踐能力,讓學生能夠根據自我知識體系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在實踐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其次,教師指導學生在地理區域認知學習的過程中,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進行全面系統的辯證統一認知,利用綜合思維能夠辯證的認知人與自然地理的發展關系,為塑造學生人地協調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核心素養在地理教學中并不是孤立的,而圍繞發展學生的教育目標,從地理學科的四個維度,幫助學生建構整體理論知識體系,拓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創新思維和辯證思維。提升學生在內化學科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依賴于課堂教學,來源于教師的講解,學生的學習渠道十分單一,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學依賴于教材的刻板輸出,缺少對教學的創新設計,難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割裂了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傳統地理教學的課堂結構、教學模式、教學素材都無法滿足當前學生的學習需求,不符合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教學發展目標。隨著信息教學的發展,拓展了傳統課堂的單一化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結構,圍繞學生主體,對于教材內容進行實時化的拓展整合,構建完善的知識理論體系。信息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科教學從課堂走向線上教學,讓學生實現移動化自主學習。在教學結構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圍繞學生主體,對學生進行系統性、層次性的教學引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圍繞信息技術的發展,形成教師、學生、教材、環境的交互式學習,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移動化學習,提升了學科教學成效。
在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推行信息化教學模式,重塑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教學結構,打造開放性的自主學習環境。教師認識到學生個體的思維差異,以及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以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教學目標。教師通過教學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和交流互動中構建結構性知識,鼓勵學生根據自我認知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在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明確信息化教學的基本要點,圍繞信息化環境推行教與學的活動、將學習內容轉化為信息資源,利用信息技術整合拓展教學資源,以及通過信息技術重構學生的結構性認知和整體理論知識體系的建構。在信息化教學理念設計中,教師首先需要明確學習目標與任務的確定,立足學習主體的特征分析,了解學生的思維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教師圍繞學生主體,整合教學資源,設計相應的教學情境,在情境創設中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活動組織設計,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知識不再是教師的灌輸講解,而是讓學生在活動探究中自主獲得。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行為反饋,不斷優化教學結構的流程設計,創新教學引導,提升學生的知識認知和實踐應用能力。最后,則是學習評價的設計,教師建立綜合評價體系,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習效果,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評價。幫助學生能夠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強化自身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同時教師通過積極的鼓勵評價,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
4.1 主體性原則。在信息教學中,教師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圍繞學生主體重塑教法和學法。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引導者,通過整合學習資源和教學環境的設計,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在信息教學中,不再單純的局限在對學生知識理論的教學,而是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體驗、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學習。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實現對學生知識能力的綜合發展培養。
4.2 應用性原則。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注重對教學情境的創設和轉換,學生可以在具象情境中,深刻認知抽象的知識概念,教師在問題情境的轉換中,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能夠靈活運用理論知識。教師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作為學習研究活動的主線,讓學生在問題引導中,提升對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以及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教師立足信息教學整合理論知識結構和技能實踐應用的綜合教學,培養學生在實踐應用中的創新能力。
4.3 綜合性原則。在信息教學中,注重綜合性設計。教師設置綜合性探究主題,引導學生通過科學研究的形式來完成對于主題內容的學習。地理知識要素之間彼此都有邏輯關聯,教師通過綜合性探究主題,整合碎片化知識點,重構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利用綜合思維對探究主題進行多角度、全方面的探究認知。在綜合性學習中,幫助學生構建整體知識體系,以及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
5.1 教師的單一化教學。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知識理論的輸出過渡依賴于教師的個人能力,忽略了對學生的主體發展培養。教師無法認識到學生主體的思維差異性和認知特點,刻板性的機械輸出講解,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學習,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只能停留在淺層的理論記憶之中,而無法根據自我理解,構建完善的結構性理論認知。教師不據圍繞教學主體,整合理論知識和技能實踐的綜合教學,導致學生的知識學習更多的還是停留在對于應試技巧的學習訓練。
5.2 缺乏師生交流互動。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在知識理論的教學中,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在內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和學生的交流互動,學生在被動接受的過程中養成了思維惰性,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只是一味的被動接受。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互動交流,教師不能根據學生的學習行為反饋做到教學設計方法的優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停留淺層的感知,無法認識到理論知識的邏輯關聯。教師和學生之間無法形成良性的交互式學習,無法提升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培養。
5.3 缺少實踐培養。理論學習和技能實踐應用是學科教學的目標導向,地理學習并不是表面的理論記憶,而是需要學生構建理論知識體系的同時,在生活中進行創新應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割裂了理論學習和技能實踐,讓學生只知道追求分數的高低,而無法將理論知識轉變為自身的應用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建立結構性知識認知,還要幫助學生在內化整體知識體系的過程中,能夠靈活運用理論知識進行綜合實踐。讓理論學習和技能實踐形成教學閉環,讓學生在實踐中印證理論知識,完善知識體系,在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6.1 運用微課技術,引導課前預習。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加強對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引導,教師立足教材文本的主線知識,利用信息技術對文本資料進行拓展和補充,制作成電子課件和微課教學資源,將課前地理導學教案發送給學生,引導學生在課前根據導學案進行自主預習[1]。例如在“氣候”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制作成微課資源,引導學生根據地理導學教案,立足于教材知識進行系統性自主學習。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效,提出問題探究,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自主學習。例如我國冬夏氣溫和降水的分布特點?我國的主要氣候特征?以及世界各地區氣候差異性的原因?通過問題的引導,為學生明確在課前的預習目標。學生圍繞探究問題,借助教師的微課教學資源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依照教材的理論知識點,查找閱讀材料,并對區域氣候特征進行總結歸納。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前學習,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效。同時教師在課前預習階段,在線發送地理知識測評,指導學生根據自主學習成果完成對試題的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試題測驗,了解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問題和認知特點,根據學生的學習行為反饋,優化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的實施。在課前導學過程中,微課資源和導學案的應用,讓學生通過問題的探究,建立起區域認知的觀念,圍繞氣候的核心主題,自主總結出基本知識點,了解氣候差異的根本原因。
6.2 創設教學情境,建立形象認知。地理教學中很多知識概念都較為抽象,學生很難產生直觀的認知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知識概念通過影音視頻、圖片文字的形式呈現,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地理知識概念建立直觀的形象認知[2]。例如在“農業”的學習中,教師將文本內容整合成電子課件,通過知識概念和圖片視頻文字的對比教學,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指導學生利用生活認知經驗,解構抽象的知識概念,讓學生將知識概念可以對應到相應的教學情境中,深化對知識概念的理解。教師利用電子白板呈現農業在地區上的差異,對不同地域氣候特征的農業發展進行重點批注,引導學生思考農業區位發展的影響因素。教師播放南方地區水稻的耕種、北方地區的小麥播種、草原地區的畜牧發展等不同農業生產結構的區域特色發展,讓學生在情境認知中思考,造成農業分布差異的因素。教師通過電子白板的批注功能,引導學生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重點標注,以及說出自己的認知見解,教師加強和學生的交流,在互動中探討批注的成果。通過電子白板呈現動態情境和電子課件的講解深入,引導學生自主總結出影響農業分布的因素。最后教師利用電子白板的回放功能,鼓勵學生立足情境認知,圍繞農業主題構建起完善的知識體系。教師通過教學情境,加深學生對抽象概念和具體情境的認知學習,促進學生對地域區域的特點認知。
6.3 拓展網絡資源,構建整體知識結構。地理知識概念之間存在著邏輯關聯,教師幫助學生在知識概念的整體建構中,引導學生在區域認知中,能夠從多個維度分析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綜合思維認知。在全面觀察分析中認識區域地理環境特點,以及地理要素之間的邏輯關聯,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在教學中,教師在立足知識主題的講解中,拓展網絡資源,引導學生在綜合認知中,構建整體知識結構[3]。例如在“長三角地區”的教學中,教學的重點是長三角地區城市分布的特點和區域經濟發展對生活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個地區自然環境的對比分析,讓學生分析出長三角地區氣候、地形、土壤、河湖等自然環境因素。隨后教師指導學生從自然環境分析對長三角農業和工業的區域發展優勢和影響。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通過長三角地區特征拓展到農業、工業,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讓學生避免片面性的刻板認知,引導學生從自然環境的優勢分析發達的農業為工業發展提供的優勢支撐,從地理優勢分析,區域發展的特色經濟產業,以及工業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教師借助網絡資源拓展教材內容,讓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運用地理綜合思維分析各個要素之間的邏輯關聯。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圍繞區域主題,對自然農業、工業發展、以及區域特色經濟發展,進行綜合推演,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思維導圖,以及整體知識結構的建構。
6.4 主題項目,強化技能應用。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給與學生相應的技能應用培養,讓學生在理解認知知識概念的基礎上,對地理知識進行靈活應用。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推行主題項目學習,將學生劃分學習小組,給與每個學習小組相應的主題項目,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中,加強合作交流學習,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究思辨能力。教師將地理知識的學習轉變為學生的合作交流學習,引導學生小組在主題探究中自主完成地理知識的學習[4]。教師設置地域農業特色化發展、黃土高原的環境治理等多個主題研究項目,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完成主題學習。例如學生選擇了區域農業的特色化發展主題,教師引導學生小組立足教材知識,圍繞氣候、地形、土壤、市場、交通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指導學生整合教材知識,利用網絡進行多方面資料拓展。學生小組立足理論知識基礎,根據區域發展認知,提出猜想假設,并圍繞這些可行性建議,進行多角度驗證。通過學生小組的差異性認知和創意思路分享,拓展學生的思維發散,讓學生從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層面,推演主題項目實施的可行性。在主題項目探究結束之后,教師鼓勵每個學生小組,利用電子白板進行主題講解,圍繞主題,提出對于地域區域的科學化改造。在講解結束之后,教師將學生小組的主題項目文檔發送給每個學生,引導學生在課后對主題項目進行延伸學習。通過圖片視頻的演示、創意思路的分享,提升學生對知識技能的靈活應用,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思維和人地協調發展的自然觀念。
6.5 生活化實踐,塑造價值理念。教師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教學,從理論學習拓展到學生的生活實踐。教師利用信息教學整合知識理論體系,根據學生的思維差異推行個性化的生活實踐,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教師鼓勵學生圍繞自我知識結構,根據自身的興趣,利用理論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個性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教師在課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戶外考察、模擬實驗、社會調查等生活化作業實踐[5]。例如有些學生選擇了,探究當地工業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學生借助網絡資源,查找近幾年工業發展下對生活氣候的影響,對土壤和水資源進行抽樣調查記錄,分析工業環境下對自然環境的污染、破壞和影響。學生將社會調查數據進行列表分析,制作成統計圖表,并對自己的調查結果和網絡數據庫進行分析、統計,認識到人類發展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和破壞,為學生塑造積極正確的理念價值觀念,讓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地理的協調發展觀。通過生活化的實踐,培養學生能夠利用理論知識整合分析現實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學生將個性化實踐作業發送給教師,教師及時對學生的生活作業進行指導批注,并且分享到班級社交平臺中,讓每個學生進行借鑒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提升學生對信息的整合能力、以及知識技能的實踐能力。
6.6 綜合評價,強化學習行為模式。在地理信息化教學中,教師需要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實現對學生的指導評價,強化學生的薄弱環節,以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指導不再單一的局限于學生的成績提升,而是認知學生的思維差異,發掘學生的優勢特長,將學生群體的差異性轉變為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教師為每個學生建立電子檔案,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優勢特長、學習態度,以及發展進步進行細致的記錄。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模式進行總結評價,指導學生認識到自主學習過程中的不足,通過教師指導強化自身的薄弱環節。同時教師以積極評價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發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每一次進步發展。通過鼓勵評價,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強化學生的學習行為模式。教師在信息教學中推行建立綜合評價體系,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習效果,以及進步發展,對學生進行符合自身發展的綜合評價,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
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拓展教學資源,優化教學設計,改變課堂結構,圍繞學生主體,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地理趣味性知識的引導,在知識學習和技能實踐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