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霞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新華小學 甘肅 臨夏 731100)
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補充和完善,讓小學生盡早的接觸經典名著,可以促進孩子們的語言審美素養,引導他們遠離低俗和庸俗的閱讀文本的侵蝕,具有現實意義。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重視課外閱讀的實踐,充分利用雙減政策帶來的課余學習紅利,激發學生對名著的熱愛,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促進其閱讀習慣。
經典名著一般是指那些具有明顯的典范性、權威性、藝術性的,在世界范圍內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并且蘊含著永恒的人文主題和經典的人物形象的文字作品。經典名著是人類精神文化的結晶,是人類發展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具有深刻和全面的教育價值的重要文化瑰寶。和今天的快餐文學不同,經典名著經受住了時間的檢驗,在文化性和審美性等方面贏得了世人普遍一致的贊譽,能夠對人類思想和行為給予重要引導和啟示的文化遺產。
當前,課外閱讀開展效率不高,一些小學語文教師重視課堂輕視課外,把語文學習目標定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缺乏關注,對于經典名著的閱讀價值更是缺乏足夠的認識。一些教師經常會給學生推薦一些課外書籍,但也只是局限于此,對于學生應該怎么讀,怎么讀的好,遇到閱讀問題應該找誰解決等一系列問題缺乏指導,影響到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利于學生的閱讀深度和習慣保持。還有一些教師給學生推薦的名著超出學生的認知能力,甚至把一些文字晦澀難懂的名著交給學生,這種缺乏人本理念的思維不利于名著閱讀的可持續推進。此外,閱讀方法單一,互動交流不夠,創新意識不足等,也是突出的問題所在,都值得重視,在反思中加以改進。
3.1 培植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積極性。小學生缺乏自主課外閱讀的動力和習慣,讓生性好動的孩子們安靜的坐下來讀書,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加之經典名著在語言文字和主題思想等方面和今天的小學生存在一些隔閡,和他們在課堂上閱讀到的書本文字存在一些差異,這就更加影響到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對此,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把孩子們的閱讀興致激活。比如在閱讀《西游記》時,教師可以把電視連續劇和經典文本結合起來,讓學生先看電視了解劇情,之后再閱讀對應的章節,就既能降低學生的閱讀難度,同時也能通過對比,讓學生發現電視劇在刻畫人物和表達情感等方面,和經典文本存在的差異和差距。而在學生閱讀一個章節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嘗試著表演,課外閱讀小組成員選擇各自喜歡和擅長的角色,把取經人物的個性刻畫出來,如悟空的靈性,八戒的呆性,沙僧的持重,唐僧的迂腐等,促進學生對名著人物的了解。當然,促進學生的閱讀興致,還需要教師所選擇的閱讀名著在體裁、題材、篇幅、內容等方面契合小學生的文化水平和認知基礎,最好是讓學生閱讀一些帶有詼諧和調侃內容的經典名著,如《西游記》等,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興趣保持。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創設盡管培育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但是不利于其想象力的發展,因為先有了劇情,各個人物的性格就會在學生的頭腦里先入為主,影響到學生對經典名著的品味。
3.2 加強對經典名著的閱讀方法指導。無論是課外閱讀還是經典名著閱讀,都需要一定的方法,作為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方法引領,如引導學生先閱讀前言和目錄,初步了解名著的創作背景和作者身世,對于主要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之后在具體的文本閱讀中,可以先快讀后慢讀,或者尋找感興趣的章節進行跳讀,為了保障閱讀質量,可以一邊閱讀一邊思考,隨手記下自己的所思所感,達到以寫促讀的效果。另外經典名著的閱讀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家長給孩子營造一個適宜的閱讀場景,這本身也是一種方法指導。在進一步的閱讀指導中,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結合具體的名著文本來教會學生掌握對應的閱讀方法,比如《論語》和《唐詩三百首》這樣的古代經典文本,其閱讀就可以先通過翻譯來了解語句含義,然后通過誦讀來感受文言文的語言魅力。而在現代經典名著《平凡的世界》的閱讀中,因為其語言地域特色十分明顯,融入了大量的陜北方言,所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首先在方言學習中下一番功夫,然后再進行閱讀。而對于《安徒生故事》這樣的經典名著,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文本中的插圖來感受不同故事構建的童話世界,促進學生對童話情境的體驗。當然,閱讀方法是因人而異的,同樣的閱讀方法對于不同的學生可能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因此教師不能求全責備,應該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閱讀習性,如果一味按照所謂的正確閱讀方法去要求學生,反倒會增加學生的抵觸情緒。
3.3 解決學生在經典名著閱讀中的難題。盡管高年級小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語匯知識,但是在面對經典名著的時候,依然會感到棘手,在閱讀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需要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圍繞學生的難點進行引導和啟迪。比如魯迅的作品在小學課本中出現過,《少年閏土》學習之后,小學語文教師給學生推薦了魯迅的《吶喊》,學生通過閱讀《故鄉》,感受到了一個不一樣的閏土形象:呆滯麻木,少言寡語。這一形象的出現和孩子們在課本中認識到閏土是大相徑庭的,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孩子們陷入了迷茫之中。作為教師,就應該幫助學生,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由淺入深的讓學生初步了解封建禮法對人的精神的戕害,提升學生的閱讀深度,讓學生對魯迅的思想主線有一個簡單的認識。再比如《紅樓夢》這本書,其思想價值高,語言魅力足,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審美能力才行,教師的指導工作可以從最簡單和明白的知識講起,比如結合其中的綽號和外號,讓學生思考這些綽號和外號的含義,以賈府二小姐迎春為例,其外號是“木丫頭”,一個木字,就可知這是一個老實懦弱的人,結合相關詩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讓學生把詩句和人物的對應關系找出來,促進學生對人物命運和結局的理解。經典名著盡管對于小學生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只要掌握良好的方法,一樣可以達到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的目的。
3.4 強化學生的課外閱讀行為。經典名著往往內涵深,文字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這對于語言審美能力不足的小學生,想要保持一種課外閱讀習慣不大容易。這就需要教師一方面要加強激勵,定期開展課外閱讀競賽,看看誰閱讀的最快,閱讀的章節最多,閱讀的感悟最深最新,誰寫的閱讀筆記最好,誰能夠把閱讀過的故事內容講給大家聽,對表現較好的學生進行物質獎勵(比如送給學生一本名著),一方面需要教師加強引導,關注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及時解決影響學生閱讀動力的問題,定期圍繞名著內容和學生展開交流,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感悟,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的勇氣。此外,想要保持一種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性,還需要教師加強和家長的溝通,比如引導家長經常給孩子購買一些經典名著,和孩子一起交流名著閱讀感悟,通過家庭文化氛圍的營造,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當然,閱讀習慣主要還需要學生的內驅力,外在的激勵畢竟是有限的,如果學生自己本身就喜歡閱讀,有著很強的發展訴求,那么無須別人激勵和催促,就能自覺的開展課外閱讀。因此在開展課外經典名著閱讀的同時,小學語文教師還應該注重對學生課堂閱讀興趣的培養,只有學生從課堂中感受到閱讀的魅力和價值,他們才會能在課外中繼續發展自己的愛好。
3.5 基于讀寫結合策略推進閱讀深度。經典名著通常有著深層次的內涵,僅僅從字面上去閱讀和理解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教師提升學生的閱讀深度,使學生真正認識到經典之所以會成為經典的本質所在,提升學生的探究思維。比如冰心的《繁星春水》,其篇幅短小,甚至很多詩句都是三言兩語,學生在閱讀中很容易一帶而過,沒有深入的感悟。作為教師,在課外閱讀指導中,就可以加強閱讀深度,引導學生通過模仿創作,感受名著語言清新淡雅而又晶瑩明麗的風格。如“這些事——是永不漫滅的回憶: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的閱讀之后,有的學生這樣寫道“那是多么美好的往事啊——溫暖的日子,甜蜜的粽子,媽媽的愛意”,顯然,學生能夠寫出這樣的句子來,說明學生的語言修養是不錯的,但是通過對比閱讀,仍然能夠感受到學生的作品和詩人的語句存在一些差距,缺少一種韻味,而且過于直接和淺白了。教師讓學生繼續修改,經過修改,學生的語句更上了一層:可曾駐留的歷歷往事啊——尋常的時光,似蜜的粽子,母親的雙手。教師繼續讓學生修改和練習,使學生獲得更好的提升。讀寫關系緊,課外閱讀要突破課堂閱讀中讀寫分離的局限,讓學生大膽練筆,大膽嘗試,使課外文本的文學價值充分暴露在學生面前。
3.6 重視學生在經典名著課外閱讀中的獨特體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秉持新課改理念,在課外閱讀中就要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重視學生在獨特閱讀體驗和感受,通過創造辯論交流環境,讓學生充分展示各自的閱讀素養和探究能力,增進共識,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比如在閱讀《水滸傳》時,有的學生喜歡魯智深,認為其真誠可愛,直來直去,不會掖著藏著,怎么想就怎么做,不像其他人物有過多的顧慮,有的學生卻喜歡林沖,認為其武藝超群,心地純善,教師讓學生對比魯智深和林沖的性格特點,結合名著中的相關章節和語句,促進學生對經典名著中的典型人物的認知。而在《西游記》的閱讀中,有的學生喜歡孫悟空,有的學生卻喜歡豬八戒,認為八戒雖然本事不大,但是卻充滿生活情趣,人情世故上也比沙僧和唐僧明白的多,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們展開交流和辯論,說一說,評一評,活躍學生的思維,教師不對學生的獨特感受進行干預,充分展示經典名著的多義性和豐富性。
3.7 創新經典名著的課外閱讀形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課外閱讀形式也出現了新的變化,比如孩子們可以利用平板電腦和kindle等工具來進行經典名著的電子閱讀,這些工具自帶很多的經典名著,其排版優良,閱讀環境是沉浸式的,學生可以借助于旁注和劃線功能來記錄自己的閱讀心得,還可以把自己的閱讀收獲和同伴進行分享,更可以保存自己的閱讀進度,甚至還可以通過文本搜索,找到對應的章節和語句,這不但大大方便了學生的閱讀學習,促進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保障了閱讀習慣。作為教師,應該重視電子閱讀形式,結合學生的閱讀習性,逐漸從紙質閱讀形式向電子化閱讀形式轉變。再比如,教師可以建立一些互動交流平臺,如借助于QQ等,把電子書籍鏈接發送到群里,孩子們可以下載和閱讀,還可以把自己的閱讀心得分享到群里,營造互讀互享,互勵互成的閱讀氛圍,教師作為群主,引導學生的閱讀方向,圍繞名著的語言特色和思想價值進行啟迪,這種新型方法打破了課堂和課外的界限,在課堂閱讀中可以利用,在課外閱讀中也可以利用。諸如此類的創新形式,都值得嘗試,在保障健康綠色閱讀環境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閱讀素養。
3.8 自我提升中助力學生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教師作為經典名著閱讀的主要引領者,應該熟知經典書籍,并且有品味,有感悟,有足夠的審美素養,才能在課外閱讀指導中駕輕就熟。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夯實自己的閱讀素養,不滿足課本文本,應該利用課余時間多一些涉獵,廣泛閱讀經典名著,形成自己的閱讀體會和獨立見解,才能對學生有啟迪,有幫助。小學生雖然閱讀經典的能力不足,但是這不該成為教師忽視自身人文素養的理由,應該充分認識到經典閱讀對于學生長遠發展的重要作用,增強責任心,不斷開拓課外閱讀的渠道,基于循序漸進的閱讀指導原則,借助于多種方法,帶領學生感受人文經典的魅力和價值。語文作為一門立德樹人學科,經典名著應該作為一種德育手段來強化,引導學生從經典語句的汲取人生力量,從經典詩文中受到美的熏陶,從經典著作中獲得思想境界的提升,而做到這一點,沒有教師的關懷是不行的,需要教師努力修煉自己,多角度,多側面去挖掘經典文本的文化內涵。
當前,在構建書香社會的大環境下,經典的閱讀價值受到人們的認可,逐漸形成了讀經典,品經典,學經典的文化熱潮,在這種現實背景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其肩負的文化引導職責就顯得異常重要。但是從實踐效果來看,一些課外經典閱讀活動存在形式主義和短視行為,一方面,教師忽視閱讀效果,一味向學生推薦大量的經典文學名著,豐富性有了,閱讀氛圍有了,但卻體現不出層次性、適宜性、階段性,給學生的選擇帶來一些障礙,既占用了學生過多的課余時間,也不利于學生的閱讀興趣。一方面,教師急功近利,渴望通過課外經典閱讀的推進,在課堂上看到學生的進步,當學生沒有獲得應有的閱讀收獲時,教師的課外閱讀指導信心和耐心就會受到影響,就會出現一些停滯甚至取消課外閱讀的現象。其實學生的閱讀素養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短時間內就看到成果,需要教師付出長期的堅持才行,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就可能半途而廢,這一點需要教師加強反思。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經典名著具有綜合性的閱讀價值,在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中具有不可泯滅的指導意義,需要教師積極開發學生的課余時間,加強經典名著閱讀方法的引導,提升閱讀質量。當前,經典名著的課外實踐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加以重視,結合小學生的語言基礎和文化素養進行針對性的幫扶,真正達到閱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