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愛娟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荔城中學 廣東 廣州 511300)
針對上述的問題,需要當前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師利用支架式的教學方法開展以讀促寫的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當前寫作教學的動力,尤其是不斷提高學生寫作的流利性和語法的復雜性,培養學生的綜合性的寫作能力。然而這種教學方法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也需要高中英語教師把握好具體的細節,比如說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確定好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和學習任務,并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語言學習支架。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做好支架式教學以讀促進工作。本文就以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四冊第二單元“Describe an iconic animal”為例,進行以讀促寫教學的實踐探究工作。
通過對傳統英語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分析和論證,我們發現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水平相對來說比較低下,尤其是在進行閱讀和寫作的教學培養中,教師往往要求學生背誦大量的范文來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而對于閱讀能力的培養來說,英語教師往往又會要求學生進行大規模的刷題,希望能夠通過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這種教學方法在整體上是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的,不僅如此,還會打擊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效率,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英語教師就要根據普通課程的教學標準,改變傳統教學的方式方法。相對于當前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來說,支架式教學法是一個比較新穎的概念。在這種教學理念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水平,第一種發展水平是指兒童在習過程中展現的實際水平,這更加看重兒童在發展過程中的結果以及發展時形成的實際心理水平,而另一種水平就是指最近發展區,也就是兒童在發展以及學習的過程中,靠自身力量不能完成的任務,但是可以通過教師的幫助完成。最近發展區是學生實際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區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在這個階段建立應有的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快速的完成學習任務。
這種教學方法之所以能夠得到教師的廣泛推薦,不僅在實踐中得到了有效的論證,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也以學生的發展區為出發點,為學生搭建了合理的學習支架,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新舊知識的有效回顧,夯實了學生英語學習基礎同時也提高了新知識的學習效率,提升了當前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但在進行當前支架式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英語教師也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出發點,建設有效的英語教學支架,不斷推動當前教學發展的深入。就“以讀促寫”任務來說,教師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閱讀學習的支架,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以讀促寫工作。以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四冊第二單元“Describe an iconic animal”為例,在進行這個單元的教學時,如果按照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讓學生對單詞以及基本的知識點進行記憶,學生無論是閱讀效果還是寫作效果,都不是特別理想。所以從整體上來看,利用支架式英語教學的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建立不同的發展支架,讓學生在英語之下的基礎上進行閱讀學習,同時根據學生的閱讀效果,開展有針對性的寫作學習,能夠有效的推動教學發展的深入,滿足新課程標準下英語課堂學習的實際需求,有效的推動當前課程發展的深入[1]。
通過上述的介紹,我們對于支架式的教學方法有了一定的認識,也了解到了“以讀促寫”工作在當前高中階段英語教學的重要性,對于當前的英語教師來說,應該如何利用支架式教學法開展英語“以讀促寫”教學工作呢?下面我們就以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四冊第二單元“Describe an iconic animal”為例,來開展教學的講解工作[2]。
2.1 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個內容在整個支架式的教學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確定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才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但要想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就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和學習需求。由于學習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尤其是對于英語學習來說,在確定學生實際學習水平和學習需求時,教師需要通過多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綜合性的評判。就比如說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法,在課堂上可以利用一段時間提問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同時在這種情況下,英語教師也可以輔助開展一些理論性的練習,這樣能夠更快的了解學生的實際英語掌握情況。
比如說以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四冊第二單元的相關知識,“Describe an iconic animal”為例,這一單元主要描述了一些標志性的動物,首先就介紹了一些基本動物,并詢問學生“Do you know their names?”如果這時學生一點英語基礎知識都沒有,那么就很難進行進一步的練習。所以此時學生也就需要具有一定的英語知識儲備。這時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態,確定學生的英語學習發展區。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有些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來說比較好,在進行課堂表達時,能夠流利的說出自己喜愛的動物,并進行簡單的基礎介紹。但對于有些學生來說,他們無論是口語基礎還是英語基礎都比較薄弱,基本的單詞表達都有一定的問題,對于這樣的學生來說,在學習以及探究時就要考慮到學生的英語發展需要。
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到學生英語的薄弱區,也要考慮到英語學習的模糊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將英語學習的薄弱區和模糊區轉化為英語學習的確定區域,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英語知識的運用。同時,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也是隨著近期學習而不斷發生變化的,在這種情況下,英語教師就要密切關注學生當前的實際學習情況,同時在確定最近發展區時,也要盡可能的做到靈活,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有效的調整[3]。
2.2 確定最終的任務。對于支架是英語教學法來說,在確定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后,就需要確定學生的最終英語學習任務。雖然最終的教學目標是以讀促寫工作,但教師不能在教學的一開始就讓學生利用閱讀培養寫作能力,這樣只會讓學生越做越反感,很難發揮出實際的教學作用。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英語教師就可以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書本閱讀中的“read and write”部分。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四冊第二單元“Describe an iconic animal”中,學生在對動物的基本習性以及基本特點進行閱讀,出現一小段的問題回答。這一小段的問題回答部分其實就是在引入,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考察,當學生能夠有效的回答出這一小段的問題,他們對于這一段閱讀的結構以及閱讀的分析也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識。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段的回答,來了解學生當前的實際閱讀情況。如果學生在進行這一段的問題回答時,整體上的準確率比較高,也就意味著他們對于文章的理解比較透徹。這時學生對于如何介紹自己喜歡的動物就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在閱讀中也積累了一些素材和一些基本的知識,比如說了解到了袋鼠的英語表達方式,了解到了袋鼠的生活習性等等,這些知識點學生就可以直接應用到英語的寫作過程中。
而當學生完成所有的書本閱讀任務后,最后也出現了“group work”,也就是要求學生在學習了澳大利亞有代表性的四種動物后進行頭腦風暴——列舉出這四種動物的特征,習性以及總結語篇結構和寫作手法,以此來描述我國的一種有特色的動物。此時開展寫作訓練,學生能夠有效的根據閱讀的情況來完成寫作任務,達到“以讀促寫”的目的[4]。
以當前的閱讀教學來說,在整體上其實是理解性技能,而對于寫作教學來說,在整體上其實是表達性技能,這兩種不同的技能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是互相推進、相輔相成的。而英語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就不能將這兩種教學模式進行分隔,否則就會導致閱讀和寫作出現分離的情況,影響課堂教學的發展。而此時教師對學生的作文也可以從四個不同的部分來進行分析:
2.2.1 可以對學生的文章結構進行有效的分析,看學生的文章結構是否與前文閱讀的結構類似,如果學生的文章結構還是混亂不堪沒有任何的條理,就證明學生的閱讀并沒有達到有效的作用,此時就可以要求學生重新進行閱讀,重新按照課文中的閱讀要求,了解閱讀的基本結構。
2.2.2 從學生的主題詞匯上來看,如果學生在對動物描繪的過程中沒有用到閱讀中的一些詞匯,仍然使用了傳統的詞匯,這時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對閱讀中的詞匯進行重新回顧、重新記憶。但是在對學生的詞匯進行探究前,教師也要對詞匯進行有效的把握,比如說同一類詞匯,學生是選擇了閱讀中的高級詞匯,還是選擇自己已知的低頻詞匯,如果是出現了這一類情況,那就證明學生對于閱讀的把握不夠透徹,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對閱讀中的詞匯進行重新復習、重新探究。
2.2.3 主題句型的考察,如果學生在對動物的描繪過程中沒有使用到一些相對來說比較高級的句型,而是仍然采取的是一些簡單的短句,這些高級的句型主要來自于前文的閱讀,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回顧閱讀中的一些長難句,并對長難句進行重新的摘抄分析,了解長難句中體現的一些基本語法,在對長難句進行深化認識。
2.2.4 在文章使用中的一些基本單詞和語法。這些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注重細節問題,教師在進行作文的批改時,必須要著重把握學生書寫中的一些細節,也要幫助學生對這些細節錯誤問題進行有效的糾正,不斷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同時也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5]。
2.3 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支架。對于支架式教學來說,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支架,一般來說可以分成三個不同的種類。
第一類就是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語言支架,無論是閱讀學習還是作文訓練,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綜合能力,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就要考慮到英語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用作語言交流。就比如說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適當的與學生進行英語上的溝通,可以選擇一些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進行思考后回答。比如說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進行連續的發問,讓學生能夠與教師進行語言上的溝通,讓學生能夠具有一定語言上的感知,滿足當前學習的具體要求。
第二類就是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維支架。對于整體的英語教學思路來說,無論是開展閱讀教學培養工作,還是寫作能力培養,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思路以及步驟層次都非常清晰,也就是需要按照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模式開展教學工作,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單詞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然后才能對文章中的長難句進行分析,最后才需要對文章中的結構進行考究。這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教育模式,更加符合高中階段英語學習的需要。
第三類就是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情感支架。就以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四冊第二單元“Describe an iconic animal”為例,由于本堂課的落腳點是對動物進行描寫,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考慮到“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這個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加強學生對于動物的保護意識。比如說在進行情感培養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適當的對學生的閱讀思維進行發散,比如說可以提供一些額外的閱讀思路,或者是利用多媒體的方式,介紹動物在人類生存發展中的優勢。這種方式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情感支架,對課文內容進行有效的升華。而學習支架的提供也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動態化的過程,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在支架提供時要做到靈活化,也就是說要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設置不同的支架,也不要使支架設置固化,這樣英語教學才能夠更加靈活,才能夠有效推動教學模式的深化。
通過上述的介紹,我們能夠發現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那就是通過支架式教學模式開展“以讀促寫”工作完全改變了傳統高中英語教學的模式,為當前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注入了更加新鮮的血液,使當前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形式更加豐富,也更能夠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但我們也發現,這種教學模式對于教師的要求相對來說也比較高,需要教師能夠充分把握支架式教學的具體內涵,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發揮支架式教學的重要作用,將寫作與閱讀放在一個整體的板塊內進行學習,在閱讀課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構建適合自身學習狀況的支架,并且做好情境引入,自主探究以及小組工作,不斷推動當前教學發展的深入。但在進行支架的設置上,英語教師也必須要意識到,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過程,所以在設置支架時,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學習的支架進行一定的調整,這樣才能夠滿足整體的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