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萍
(甘肅省積石山縣吹麻灘小學 甘肅 積石山 731799)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們往往將作業視為“負擔”,抗拒作業。如果學生們長期存在這種情緒,就會打擊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阻礙學生全面發展與進步。實際上,這種現象廣泛存在。如果小學數學教師未能及時轉換思想,正確認識作業的作用,為學生們合理設計作業,實現作業優化,就難以滿足雙減政策的要求。
小學數學教師若要實現有效的作業優化,就必須要關注到數學作業的現狀,充分探究數學作業的現存問題,并結合這些問題來探討解決策略,才能夠實現對癥下藥,提升作業優化效率,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進步。
1.1 作業目的單一。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師應從實際出發,進行深刻的教學反思。在現階段教學過程中,作業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實現對于學科知識的鞏固,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學數學教未能夠正確認識作業的作用,為學生們設計作業的目的過于簡單、單一[1]。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時,小學數學教師會為學生們設計大量作業,讓學生們通過完成作業的形式,來鞏固課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并在完成作業習題的過程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應用。這就代表著小學數學教師僅僅關注學生們對于理論知識的把握,并意圖通過布置作業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們鞏固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們的解題能力。如果小學數學教師在為學生們設計作業時,目的過于簡單,就難以讓學生們通過完成家庭作業,獲得全面發展與提升。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設計多元化作業目的,不僅要引領學生們通過完成作業,實現對于理論知識的把握,同時更要關注到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推動學生全面發展與進步。
1.2 考察內容片面。由于教師的作業目的過于簡單、單一,小學數學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的作業內容往往也是片面的。許多時候,小學數學教師都會將習題練習作為作業的主要形式,考察學生們是否能夠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書面化數學問題。大量的書面化作業會給學生們帶來較大的學習負擔,讓學生們難以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長此以往,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將會得到打擊,并對數學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從而阻礙學生們的長遠健康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為學生們設計作業時,也應當充分關注到現階段的這些問題,實現作業內容的豐富化、多樣化,通過作業優化來引領學生們實現全面發展與提升。
1.3 缺乏實踐作業。小學數學教師在為學生們設計作業時,很少要求學生們進行實踐性作業,僅僅要求學生們進行書面化作業,導致學生們對于學科知識的認識停留在理論應用,而難以實現書面應用[2]。比如,在以往教學過程之中,小學數學教師在給學生們設計“錢幣換算”這一部分的作業時,就忽略了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很多時候,小學數學教師會為學生們設計一系列的習題,讓學生們解答“一元五角________角”等習題,以此來考察學生們是否實現了對這一部分學科知識的把握。通過課堂知識學習,學生們往往能夠從理論上把握這一部分學科知識,掌握不同貨幣單位之間的換算方式。但是對于學生們而言,他們所缺乏的并不是理論知識學習,而是實踐探究。如果小學數學教師未能夠合理設計實踐作業,帶領學生們通過實踐來把握理論知識、深度探究理論知識,就會讓學生對于學科知識的理解流于表面,難以讓學生們獲得真正的進步與提升。因此,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在優化作業設計時,也應當充分關注到這一現存問題,結合實踐作業,引領學生實現全面發展與提升。
1.4 忽視能力培養。最后,在現階段教學過程之中,小學數學教師也忽略了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未能借助作業這一教學工具、教學環節,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進步與提升。在為學生們設計作業時,教師的重點往往放在理論知識鞏固與把握上,并且通過規定作業內容、設置作業形式的方式,來要求學生們完成作業。實際上,這就阻礙了學生們多方面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
結合以上分析,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在為學生們設計作業時,就可以結合一下四大策略來實現作業優化,確保作業真正發揮其作用,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提升。
2.1 豐富作業目的,合理調整作業。首先,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從自身出發,結合自身存在的問題來進行改革,設置豐富的作業目的,進而合理調整作業,讓作業真正發揮起作用,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提升[3]。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為學生們設計“加法與減法”這一部分作業時,就應當實現作業目的的豐富,不再將作業的重點放在“理論知識把握”上,而是設立多維作業目的,通過作業引領學生們的全面發展與提升。比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分別從理論知識把握、學科知識理解、學科知識應用、能力提升這四個維度,來分別設計作業目的,進而調整作業內容。小學數學教師在以“幫助學生實現對于理論知識把握”這一目的作為引導,為學生們進行作業設計時,就可以設計以下作業內容:回顧總結課上所學的知識,并嘗試完成習題,檢驗自己是否能夠正確解答習題,把握理論知識。與此同時,小學數學教師還應當設立其他的作業目的,引領學生們實現多方面發展與提升。比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培養學生們的知識遷移與應用能力”作為作業目的,來設計如下作業內容:“同學們,通過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大家已經知道了兩種重要的計算方式。這兩種計算方式不僅對于數學學習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在我們現實生活之中的應用也是廣泛。大家知道在生活之中的哪些方面、哪些場合,可以應用我們今天所學的‘加法與減法’知識來解決問題呢?”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就有效調整了作業的內容,幫助學生們實現多方面的進步與提升。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時,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從自身出發,不能設置片面的作業目的,僅關注學生們對于理論知識的把握。作為學生們學習與發展的引導者,小學數學教師應當以開拓的眼光、豐富的方式,來帶領學生們獲得全面發展與提升。只有這樣,數學教學才能夠適應雙減政策的要求,讓作業乃至數學教學之中的方方面面,都充分發揮作用,進而推動學生們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2.2 巧設作業內容,豐富作業形式。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學科教學活動時,不僅要實現作業內容的豐富,還應當關注到作業形式的設計,讓學生們以多種方式來完成作業,從而帶給學生們豐富的作業體驗,防止學生們對于單一的作業形式產生厭倦。這不僅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探究多樣化作業形式,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實現作業內容與作業形式的有效配合,確保作業的質量。只有這樣,學生們才能夠通過完成作業實現進步與提升。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帶領學生們學習“可能性”這一部分學科知識時,就不僅要關注到作業形式的創新,更要將新穎的作業形式與具體的作業內容相結合,實現二者的統一。比如,游戲性作業與探究性作業都能夠有效緩解學生們的作業壓力,讓學生們以趣味性十足的方式來完成作業。然而,小學數學教師在為學生們設計“可能性”這一部分學科知識的作業時,讓學生們通過做游戲的方式來探究知識,就會導致學生們受到游戲的吸引與誘惑,將重點放在游戲上,從而導致學習效率的降低、注意力的分散。事實上,小學數學教師就可以通過探究性作業,來帶領學生們實現對于“可能性”這一部分學科知識的把握。比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為學生們設計一個作業目標,引領學生們進行探究活動:“同學們,大家在現實生活之中有沒有拋過硬幣呢?在拋出一枚硬幣之后,你覺得哪一個朝上的可能性更大呢?這些都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之中,沒有關注到的數學問題。接下來,大家就可以利用課下的時間再次進行拋硬幣實驗,探究一下拋出硬幣之后,哪一個面朝上的次數更多。”結合以上引導,小學數學教師不僅實現了作業內容的豐富,不再讓學生們僅僅通過解答習題的方式,實現對于學科內容的把握,而是借助數學實驗來進行學科知識的探究,帶給學生們更加豐富、新奇的作業體驗。通過創新作業形式,小學數學教師也將能夠有效調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對于生活之中的數學現象產生好奇,并啟發學生的進行思考、探究。
2.3 設計實踐任務,實現知識應用。小學數學教師若要實現作業的優化,讓作業滿足雙減政策的要求,推動學生們的全面發展與提升,也必須充分關注到實踐作業的設計。教師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雖然會利用生活化的例子來進行知識講解,帶領學生們探究數學知識的本質與應用,但如果學生們沒有真正進行實踐活動,利用數學知識,仍然難以深度挖掘數學知識的內涵,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建立密切的聯系,實現數學知識的靈活應用。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為學生們合理的設計實踐性作業,確保學生們能夠在理論的指導下,實現數學實踐,將數學知識融合到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全面發展的提升。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為學生們設計“錢幣換算”這一部分作業時,就可以通過理論作業與實踐作業相結合的方式,引領學生們實現全面發展與提升。比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們設計一系列的數學習題,幫助學生們把握數學學科之中的理論知識,并為接下來的實踐活動奠定堅實基礎。其次,小學數學教師就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之中的諸多場景,來為學生們合理設計實踐任務:“同學們,大家已經成為了一名小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各種實踐活動。大家在現實生活之中,能夠自己拿著錢幣去購買物品嗎?接下來,大家就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經歷,想一想自己獨立購買了哪些商品,這個商品的價格是多少,給了店員多少錢,店內又找給了你多少錢。”通過設計以上作業,小學數學教師就引領學生們從理論知識的把握,延伸至實踐活動之中,從實踐應用里探究數學知識、鞏固數學知識。除此之外,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來進行應用,讓學生們樂于利用數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比如,小學數學教師在帶領學生們學習了《時、分、秒》這一單元的學科知識之后,就可以鼓勵學生們利用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實踐活動:“同學們,大家在上體育課的時候,是不是常常會跑步運動呢?你如何知道自己的跑步水平是否符合標準的?其實,大家可以通過跑步的時間來判斷。那么在下一次體育課,進行跑步運動時,你是不是就可以帶一塊表來記錄自己的運動時間,判斷一下自己的跑步運動水平是否符合標準。”通過這種形式,小學數學教師就為學生們布置了靈活的實踐作業,讓學生們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中諸多場景相結合,實現對于學科知識的全面把握。
2.4 關注能力培養,促進全面發展。最后,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作業優化時,還應當關注到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們通過完成作業,來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探究能力乃至團結協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進步[4]。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不僅可以要求學生們獨立完成作業,還可以為學生們設計一些小組學習任務、小組作業,讓學生們通過團結協作、共同探討,實現對于學科知識把握的同時,更獲得人際交流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的進步與提升。比如,小學數學教師在帶領學生們學習“位置與方向”這一部分學科知識時,就可以結合這部分知識的特點,來為學生們設計小組合作作業任務:“同學們,在我們的校園之中,有著多種多樣的建筑,大家熟不熟悉我們的校園呢?如果其他學校的老師要來參觀我們的學校,是不是非常容易迷路呢?我們學習了‘位置與方向’這一部分學科知識之后,是不是就可以為他們制作一幅地圖,幫助他們更快認識我們的學校呢?接下來,大家就可以以學習小組作業單位,一起為我們的校園繪制一幅地圖。如果你更加擅長繪畫,那么也可以擔任起‘繪制地圖’這一個任務,如果你擅長運動,那么你可以走進校園里,‘實地勘察’一下各個教學建筑的位置,讓地圖更加準確。另外,大家是不是還需要齊心協力,共同完成地圖上的內容呢?”通過這種形式,小學數學教師就能夠帶領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培養學生們的多方面能力,讓作業發揮更大的作用,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與進步。除此之外,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們設計一些發散性問題,讓學生們進行獨立思考、獨立探險,從而培養學生們的數學思維,引領學生們實現全面發展與提升。
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充分關注到以往作業設計之中,所存在的弊端與不足,避免作業給學生們帶來學習壓力、學習負擔,防止挫傷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小學數學教師還應當關注作業作用的改變與豐富,讓學生們通過完成作業,實現對于理論知識鞏固的同時,更獲得核心素養的培養,實現多方面能力的發展與進步。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積極探求作業設計優化策略,讓作業滿足雙減政策的要求,推動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