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明
(甘肅省金昌市第六中學 甘肅 金昌 737100)
為了切實推進“雙減”政策的落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完成預期的教學任務,教師就需要提前設置教學目標,并引導學生專注課堂,提高課堂效率。在“雙減”政策頒布之前,許多一線教師并不會花費太多時間去做課前準備工作,這樣就導致了后期教學工作浪費太多時間,其實這樣做并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政策頒布之后,為了達到減輕學生課后作業的目的,教師就必須要利用好上課時間,讓每位學生都能掌握好知識點。因此,教師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學情、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教學目標做到“了然于胸”。與此同時,為了讓每個學生能夠得到發展,教師需要提前挖掘教材中的重難點以及其中蘊含的學習價值。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提前設計趣味性的學習活動,在課堂導入環節就將學生停留在上節課或課間的注意力吸引到本節課上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內容時,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年齡特征進行分析,此部分內容處于人教版數學初一下冊,此年齡段的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與探索精神,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這個年齡特征開展教學,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一開始就展示出一首詩歌《周瑜壽》:而立之年督東吳,英年早逝兩位數。十比個位正小三,個位六倍與壽符。哪位同學算的快,多少年壽屬周瑜?通過一首詩歌讓學生開動腦筋算算周瑜逝世的年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趁機引出今天所學的內容,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其次,教師需要提前對學生的課前學習情況做調查。通過調查,教師可以知道學生在初一上學期就學習了與“一元一次方程”,并且能夠對“一元一次方程”有清晰的了解,但是對于“二元一次方程組”中“二元”的實際意義表示困惑。再次,教師要對此部分的內容進行分析,分析此部分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在此部分內容中,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重難點包括方程組的解法及其幾何意義。同時,這部分的內容也是學生將來學習函數的基礎,具有知識銜接的意義。隨后,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目標。從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建構方面來看,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回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與意義來引導學生學習新的內容;讓學生能夠在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幾何意義上解決實際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生猜想、探究、合作的能力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最后,教師要對整個課堂的教學環節進行設計,從一堂課的開始,設計若干個教學步驟。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教師要確保每位學生都得到了發展,發展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由此可見,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之前就要做好最充分的準備,提前預習所教授的知識,才能有所側重,突出重點,加強學生的學習效率。
基于“雙減”政策的大背景,教師要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因此,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在注重建構學生頭腦知識體系的同時也要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尤其是自主學習的能力。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必須要依靠課堂教學的高效性,這就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斷尋求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設教學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高課堂效率。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尊重信任學生,將學生看作獨立個體,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2.1 創設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不僅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還要使其能夠與本節課所講授的內容緊密聯系,讓學生能夠“脫去”情境的“外衣”找到問題的關鍵,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創設一個好的教學情境絕非易事。基于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從實際生活入手,拉近學生與問題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擺脫“畏難”情緒。比如學生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時,教師就可以在一開始的時候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教師可以問學生:“大家都應該聽說過上段時間xx市居民因為疫情原因搶購蔬菜的新聞吧?那你們的家人有沒有參與過這場“奪菜大戰”呢?”此問題的提出既符合社會現狀,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學生自然會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此時,教師可以提出政府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大家大可不必對此事表示恐慌,提醒學生不要聽信謠言,給予學生正確的輿論導向。同時,教師可以一邊說一邊趁機將事先準備好的關于一元一次方程的“買菜”問題展示出來。讓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再根據老師的引導,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一來,既有利于完善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又能很好的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國家要求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自主學習就成為了培養學生的一種新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與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從“學會”走向“想學”、“會學”,是學校教育不斷追求的目標。教師應該意識到,在“雙減”之后,學生利用課后學習書本知識的時間就會減少,為了保證學生的課上學習效果,教師就要將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者”變為“自覺主動的學習者”。學生的長遠發展是以自主學習能力為基礎的,教師不能把學生變成離開學校、離開老師就不會學習的人。例如,教師在教授人教版初一年級下冊中的內容——“統計調查”時,可以組織學生對課本中的“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這一活動進行自主探究,教師可以在活動開始前拿出一瓶豆子,詢問學生:“如何知道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有幾種方法可以進行計算?請你總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說出若干種方式,此時教師可以趁機說出今天所學習的實驗方法,并讓學生按照教師所說的方法進行自主探究,獲得答案。經過研究發現,教師在課堂中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時,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知識,學習新內容時會變得更加主動,能夠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數學的本質,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以及動手操作能力也有好處。
2.3 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尊重信任,平等對待學生,設計教學活動時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認識到,學習是一種增長學生經驗的活動,是一次讓學生感覺到無拘無束的體驗,更是一種釋放學生天性,減輕壓力的愉快過程。教師要把學生當成有思想、有個性、獨一無二的人,要對學生的興趣、才能、性格表示尊重與理解,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與身體健康水平。因此,教師要把課堂歸還給學生,在減負的基礎上提質。例如,在教授“全等三角形”這一章的內容時,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總結符合全等三角形的條件,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進行概括,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同時,為了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與本章有關的內容繪制成思維導圖,每組選出一位代表展示他們制作的思維導圖,從而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而對于總結的不好的學生,教師要用耐心的語言鼓勵他們,并針對薄弱環節對他們進行課下輔導,做到因材施教。
自改革開放以來以來,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同時,其在教學方面的應用為教師創造了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能夠通過圖片、文字、聲音來多角度調動給學生的注意力,突破了傳統的以“灌輸式”為主的課堂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夠及時捕捉課堂的重難點。同時,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加快教師的教學速度,教師可以把寫板書的時間節省出來帶領學生進行練習與鞏固,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教師如果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不愿意花費時間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學習內容的話,那么效果就會適得其反。另外,多媒體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忽略了真正要學習的內容。因此,教師要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自身的教學風格,合理的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切實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比如,教師在講授“直方圖”的內容時,可以利用計算機繪制條形圖、折線統計圖、扇形圖等等。教師在繪制時,要配合語言系統進行講解,讓學生對統計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師還可以選出幾名同學上臺進行演示。同時,教師還可以播放一些關于數學發展史的視頻,讓學生能夠在學習數學史的同時,學習前人所流傳下來的思維方法與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以及創新能力。而且在這種課堂模式下進行學習,學生可以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隨著時代在進步,青少年越來越有自己的思想觀念,他們渴望別人可以認同自己的想法,更加具有自主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個年齡特點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優化課堂引導。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法來進行教學,建立在學生原有的認知上教授新內容,避免“灌輸式”的傳授知識。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自己只是學生創建認知結構的“梯子”,而不能代替學生去學習和思考,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更要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與思路,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步驟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與“一元一次不等式”有關的內容時,教師需要提前了解學生的水平,觀察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的學習程度,如果學生對于“一元一次方程”掌握得較好,那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針對課本上簡單的例題進行分析與討論,逐步地將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步驟清晰的呈現出來。通過揭示解題的關鍵點,分析與總結解題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學生就可以很好的了解到自己不足之處,加深印象。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先天素質與努力程度不同,學生的成績就會出現較大的差異。“雙減”政策頒布之前,教師為了彌補這種差異,尚可選擇布置大量課后作業的方法,彌補差距。但在“雙減”政策落實之后,國家限制課后作業的數量,教師就無法利用這種方式來幫助學生彌補自己與其他學生的差距,所以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學目標的要求選擇合適的作業來布置,把握要點,切實提升課后作業的質量,做到“減負不減質”。
5.1 增加課后作業的針對性。教師要定期對班級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其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進行調查,同時對學生的課后作業布置情況進行反思,反思自己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是否注意到了作業量的合理性,是否與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相吻合以及是否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等等。而且,教師還需要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布置課后作業,關注課后作業是否有效促進學生的知識體系的完善以及學習策略的正確選擇。若有不合理的地方,教師需要及時調整,讓課后作業更具有針對性。
5.2 凸顯課后作業的發展功能。教師要讓學生參與整個課后作業制定過程的同時也要要善于聽取學生的意見與建議,及時修改正。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責任意識,真正做到尊重學生,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教師在制定課后作業時,要考慮到課后作業的發展功能,教師要意識到,課后作業不是剝奪學生課余時間的,而是開發學生潛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因此,教師要在布置作業時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在學習了“投影與視圖”的課堂內容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動手操作的課后作業。比如,“以硬紙板為材料,制作正方體、三角錐、球體等立體模型,練習投影與視圖,深刻體會平面圖形與立體模型之間的不同之處”。這種課后作業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發明的精神。
5.3 對課后作業進行分層設計。由于每位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后天教育的不同,導致每位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水平有差距。教師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關注這種情況,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中也要加以重視。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也要注意“因人而異”。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必做題與選做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做。如果無視學生的發展水平而布置一些難度較大的課后作業的話,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數學失去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也要在課后作業布置上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三角函數”的學習中,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要遵循“多層次”的原則,給予學生最大的選擇空間,設置難度等級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讓優秀的學生“吃得飽”,讓后進生“吃得消”,減少學生在課后作業上花費的時間,切實推進“雙減”政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為了能夠更好的落實“雙減”政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保證數學課堂的高效性,初中數學教師需要做的仍然有很多。教師需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肩上所擔負的責任,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課堂引導工作以及課后布置作業的工作,明確教育發展目標,積極轉變自己的課堂教學理念與模式,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吸取前人經驗,提高課堂效率,真正意義上落實好“雙減”政策。與此同時,初中數學教師還要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做到因材施教,切實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綜合素養,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快樂的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