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彤
(上海市靜安區閘北實驗小學 上海 靜安 200040)
情景學習相較于其他學習模式而言,更具生活性、真實性等特點,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能夠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體驗。部分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常常會感到語文學習枯燥、單調,難以吸引自己的目光,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學習情緒低下。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認為自己在語文學科學習上缺乏天賦,不如將時間花費在其他學科上。小學語文教師將教學的目光凝聚在情景設置上,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為學生提供解決的策略,幫助學生走出語文學習的陰霾,使學生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怎樣利用好語文學科特點,運用好課堂所學方法來拔高自己的學習水平。教師在創設情景的時候,不能盲目展開,而是要積極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現實需求,然后圍繞學生的現狀對學生實施教育,讓學生找到語文學習的方向,使學生在挖掘探索中收獲屬于自己的學習之路。學生在生活情景、問題情景、討論情景、探究情景中,會讓語文更具延伸性、動態性,知道從生活中拾取聯想碎片,在問題中拾取思維碎片,在討論中拾取合作碎片,在探究中拾取自主碎片,然后將其融合在一起,構建充滿光芒的語文課堂。
語文,并不是脫離學生的生活形成的,而是在生活的融合滲透下構成的,可以說,語文并不能與生活分割,而是需要生活的扶持,帶著對生活的感悟來打動人心,讓語文更具吸引力和現實價值,轉變學生對待閱讀的態度。生活,對于學生而言,是有著深遠影響的,可能是學生身邊觸手可及的事物,也可能是學生親身經歷過的一段記憶,都有助于覺醒學生的閱讀意識。小學語文教師增添課堂魅力,可以通過為學生創設生活情景來調動學生參與,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領悟閱讀的魅力。部分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容易產生陌生感,這是由于學生沒有建立生活與語文之間的聯系,出現了一頭霧水的情況。學生缺乏生活意識就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不利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技巧。這就需要教師關注生活元素,幫助學生發現生活,學會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生活實物,讓學生圍繞生活話題進行思考,促使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歷來理解作者的生活感悟,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加快學生從文本中抓取知識的速度。教師為學生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從課文內容中析出自己熟悉的內容,然后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學生參與到閱讀中來,對文本中所傳遞的內容、思想等進行剖析,進而幫助學生體會到閱讀的魅力。學生在生活情景下,能夠產生探索閱讀的動力,逐漸走入閱讀課堂中來,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來把握閱讀的內容和主旨,然后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牽絆,理解作者的語言和思想,進而感受到閱讀的無窮魅力。
在學習《落花生》時,教師在課堂上先是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說一說自己是否有過觀察某一事物獲得某種啟發的經歷,以此來喚起學生的參與感。學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經歷,分享了自己觀察螞蟻搬運重物、蒲公英傳播種子等生活案例之后,得出的人生啟示的故事。接著,教師為展示了花生實物、花生制品等,讓學生觀察并回想自己的經歷,說一說在花生的身上能得到怎樣的啟發,以此來吸引學生。學生觀察花生實物之后,對閱讀內容進行了梳理,認為課文通過對話的方式記錄了收獲花生的夜晚,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嘗著花生、思考著花生的過程,營造了一種平淡的、溫馨的、真實的氛圍,能夠引發人的聯想。教師倡導學生繼續總結,說一說花生中蘊含著怎樣的品質,作者想要借助花生來表達怎樣的情感,傳遞怎樣的思想。學生結合花生的生長過程,認為花生默默地生長在地下,不為人所知,直到收獲之后才會出現在人們眼前,不追求華麗的外表,不追求轟轟烈烈,只是低調地奉獻,總結了花生的優秀品質。
又如在學習《四季之美》時,為了使學生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之美,讓學生學會使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多姿多彩的四季,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教師先是為學生創設了預習任務,鼓勵學生搜集與春、夏、秋、冬四季相關圖片、視頻等,然后進行觀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來總結一年四季的特點,說一說自己喜愛的季節是什么,喜愛的理由是什么,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在預習活動中看到了春天柳樹抽芽的樣子,看到了夏天荷花綻放的樣子,看到了秋天蕭蕭落葉的樣子,看到了冬天白雪皚皚的樣子……學生感受到了一年四季的神奇,用優美的語言描述了自己眼中的春、夏、秋、動,分享了自己喜愛的季節場景,增添了課堂學習的趣味性。
閱讀,凝聚了他人的故事和思想,需要學生深度思考,有效把握閱讀的主旨和內容,理解閱讀背后蘊藏的深意,將自己在閱讀中獲得的經驗應用到現實中來,提高自己的整體水平。問題,就像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指路標一樣,為學生點明了前進的方向,使學生能夠帶著希望在語文的道路上跋涉,明確自己的學習現狀,對閱讀產生思考探究的興趣。部分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意識,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喜歡選擇逃避、依賴他人等的方式,使得學生遇到學習問題的時候難以勇敢地探索解決的辦法,被自我所禁錮,無法實現自己的價值。教師在面對此類學生的時候,要學會循循善誘,用問題來啟發學生,用問題來督促學生,使學生懂得問題存在的意義,掌握解決問題的辦法。小學語文教師構建課堂魅力,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景來實現,讓學生在動腦分析問題的時候,認識到閱讀并不是簡單地閱讀文字,而是要透過文字看到閱讀的本質,知道作者是如何合理組合文字,然后將自己的思想傳遞出來的。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提問,可以綜合課文內容展開,將學生需要了解的知識點滲透到問題中,讓學生投身到文章中進行信息提煉,知道在閱讀何處尋找問題的答案,進行語言組織之后,得出最終的結論。教師在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的時候,要考慮問題與學生學習之間的契合度,提高問題的質量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而不是隨意提問,用大量的問題來強迫學生思考,影響學生的思考動力。學生在思考中,會細致了解語文閱讀的內容,帶著問題完成對課文的學習,清晰地把握課文的結構和內容,讓自己的頭腦變得更具邏輯性和探索性,進而構建自主探究的閱讀思維,深刻閱讀的印象。
以《草船借箭》為例,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并思考問題:草船借箭發生在哪個歷史時期?文中出現了哪些主要人物?他們之間產生了怎樣的糾葛?故事的走向是怎樣的?你認為嫉妒他人是正確的嗎?當面對嫉妒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做?諸葛亮是如何化解他人嫉妒的?你在他身上得到了怎樣的啟發?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考,找出了文中頻繁出現的主要人物,結合閱讀材料知道了他們所處的歷史時代,能夠將課文內容順利地串聯起來,把握每一個人的故事梗概和性格特點,然后分析和總結答案。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將教學目光放在了學生創新上,讓學生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自主設計問題,然后進行自問自答。學生在設計中提出了“有哪些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周瑜的行為?有哪些成語可以用來形容諸葛亮?你認為曹操具有怎樣的性格?”等問題,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思考,形成了動腦的積極意識。
又如在學習《將相和》時,為了使學生了解廉頗、藺相如的主要事跡,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和優秀品質,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相關的影視片段,然后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并讓學生代入廉頗、藺相如的角色,想一想發生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澠池相會等故事的時候,廉頗、藺相如心中想的是什么,是怎樣的精神驅使他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在如今的時代廉頗、藺相如的精神是否還有弘揚的必要。學生將自己沉浸在課文閱讀中,綜合教師提出的問題來分析文章內容,把握文章情感,很快就理解了廉頗、藺相如的做法,表達了對二人的敬佩,表示在當今社會仍然需要廉頗、藺相如的精神來構建和諧、大度等的環境氛圍。
閱讀的發展,離不開學生的參與,需要學生發揮最大的能力。而合作,將不同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大到可以在全球發展中起著穩定作用,小到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的效率,有著突出的表現。合作,能夠讓學生在討論中發散想法,積極聯想,知道他人是如何思考閱讀的,然后綜合意見后,拓寬自己的學習空間。小學生在合作的時候可以發現自己的優點,知道自己身上還有哪些不足,然后在不斷學習、討論的過程中吸收更多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學習量,同時養成互幫互助的意識,構建更具和諧氛圍的語文課堂。教師在帶領學生合作討論的時候,要善于為學生留白,讓學生擁有合作的空間和機會,使學生在合作中成長,感受語文的魅力,進而深入到語文課堂中來,把握語文的精髓,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要探索者。小學語文教師在增添課堂魅力的時候,可以通過創設討論情景來實現,活躍學生的思路。教師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小組,讓學生自由結組,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推動學生圍繞閱讀進行討論,使學生在一言一語的表達中,理解閱讀的深意,取得合作討論的有效成果。在學生討論的時候,教師可以觀察學生并為學生設置合作任務,引領學生邁入下一階段的學習,使學生在發散思維的時候,找到學習的思路,知道怎樣合作完成學習任務,把握閱讀的精髓。學生在合作討論的時候,能夠說出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意見,然后將其匯總整理后,得出最佳的結論,豐富自己的頭腦,讓自己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思考變得更加全面。
帶領學生研讀《記金華的雙龍洞》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游記寫作的特點,知道作者葉圣陶眼中的浙江金華雙龍洞是怎樣的,培養學生按順序記敘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自由結組,讓學生與自己相熟的朋友的合作,一起進行課文閱讀、課文討論、課文思考、模仿創作等活動。在學生結組完成后,教師為學生設置了第一個合作任務:閱讀課文,說一說作者在去金華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怎樣的場景?雙龍洞的洞口有著怎樣的特點?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浙江金華雙龍洞的圖片,讓學生結合圖片來理解閱讀內容。學生在閱讀課文1~4段之后,知道了作者在4月份游覽了雙龍洞,在去雙龍洞的過程中看到了盛開的杜鵑花、油桐花,隨著溪流到達了雙龍洞洞口,感受到了雙龍洞森郁的環境。
又如在學習《景陽岡》時,為了使學生從作者的描述中感受武松打虎的驚心動魄,品味語言的精妙,教師先是鼓勵學生討論課文中使用了哪些動詞,應用這些動詞的作用是什么,然后為學生提供了李逵打虎的內容,讓學生對比討論說一說作者在描寫二人打虎過程的時候,有著怎樣的區分,分別體現了武松和李逵怎樣的性格特點。學生在合力討論的過程中想象了武松打虎的場景,認為提、打等動詞生動地展示了武松的機智勇敢,更能引發共鳴。在對比李逵打虎和武松打虎的時候,學生討論出了作者用語的不同,學會了結合人物性格特點來進行描述。
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時候,要明確自己的身份和作用,要在課堂上積極表現自己,避免對教師的過度依賴,而是能夠在遇到閱讀挑戰的時候,勇往直前,用自己的信念和能力打敗閱讀挑戰,完成學習的闖關任務。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在探究中學生能夠找到學習中忽視的部分,然后增加自己的實踐技巧,積累有效的學習經驗,能夠靈活地結合現實需要來解決問題,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知道如何將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去,證明自己的實力。但是,學生是存在惰性的,喜歡等待教師給出解決措施,而不是自主探索。這樣一來,學生一味地陷入到知識積累中,就會喪失知識應用的動力,存在片面學習的問題。由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懂得為學生創設探究情景,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生活的真諦,學會圍繞情景來武裝自己,發揮自己的應用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增添課堂魅力,要借助為學生創設探究情景來促進學生知識應用,使學生在實踐中把握閱讀,理解閱讀的精髓。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自主設計,讓學生考慮如何探究,挑選自己喜歡的探究方式,能夠帶動學生發展,使學生變得主動起來。學生經歷學習探究,會知道如何靈活使用知識來豐富課堂,如何在知識運用中增強自己的信心,如何利用知識來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讓自己游刃有余地處理在閱讀中出現的問題,擁有閱讀的自信感和靈活感。
圍繞《西門豹治鄴》展開學習的時候,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特點將學生分到了不同的學習團體中,讓學生通過抓鬮的方式來挑選角色,然后進行角色扮演活動。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驗感,教師還鼓勵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來進行舞臺背景的創設,使學生能夠利用好生活材料,靈活創設更加符合故事內容的背景,營造好表演的氛圍。學生在環境創設中,對課文有了深刻的印象,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完善了表演的環節。在表演中,學生利用對話、動作、心理獨白等方式,闡述了鄴地的現實狀態、豪紳和巫婆的陰謀、西門豹到來之后思考的計謀、治理之后的鄴地等故事,讓課文脈絡在表演中變得清晰起來,使學生更具學習的興趣。對于在表演中表現優異的學生,教師進行了表揚,倡導其他學生學習,增強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為學生養成實踐習慣掃清思想障礙。
又如在學習《兩莖燈草》時,為了使學生知道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語言來刻畫嚴監生的形象的,豐富學生的心理活動,教師為學生創設了動手創作的探究任務,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揣摩嚴監生的想法,寫一寫嚴監生在發現油燈里有兩莖燈草的時候,產生了怎樣的心理活動,以此來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學會借助心理描寫來豐富人物的形象,突出人物的性格。學生在實踐探究中提升了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學會了聯系實際。
總之,本文通過創設生活情景,幫助學生感受到了閱讀的魅力;創設問題情景,發散創造性思維;創設討論情景,活躍了學生思路;創設探究情景,推動日常實踐。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情景,能夠更好地貼近學生,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然后將學生所需羅列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展示精彩的機會,幫助學生適應情景下閱讀的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