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天汾小學 胡桑華
在小學階段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教學啟蒙作用。而研學后教學理念的提出,則在很大程度上為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提供了新思路。因此,為了進一步推動小學語文的教育發展,持續提高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水平與學生的語文學習實效性,本文將基于研學后教理念,探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設計與利用研學案開展教學活動的策略與方法,旨在促進小學生實現深度學習,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統一。
“研學后教”是基于近幾年來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為主要背景,并結合區域課堂實際教學問題所提出的創新型教育理念。主要是由“研學”與“后教”兩個教學部分所構成的。“研學”主要分為教師研學以及學生研學兩個維度,即教師要充分結合教材、教學大綱以及學生實際學情設計研學案;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則要以教師所提供的研學案為自主學習與獨立思考的主要依據展開學習活動,實現學習問題的有效解決。“后教”同樣也可以劃分成“學生互教”與“教師教學”兩個方面,“學生互教”指的是學生在研學案的支持下進行自主學習后,可以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基于自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同學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從而在小組的溝通與交流中實現互教,共同解決與突破學習難題;“教師教學”則是教師要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并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引導作用,針對學生所存在的復雜學習問題,學習重難點以及易錯點,通過設計研學問題方式去引導學生實現深度學習。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學習內容掌握情況進行總結與檢驗,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查缺補漏,實現高效學習。
通過上文的敘述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研學后教”教學理念的核心在于“以生為本”,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學習,其教學主張是以學定教、先學后教、以學促教。這與我國近年來所強調的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精神十分契合。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合理地應用“研學后教”教學模式,不但能有效打破傳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形式的束縛,轉變學生的課堂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自主學習習慣,強化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效率,對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發展同樣也起到了積極的教學影響。因此,作為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研學后教”的實際運用,重點加強對研學案的設計與規劃,從而在充分發揮“研學后教”教學優勢與價值的同時,更好地促進與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全面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的有效性。
“研學案”是學生參與“研學后教”學習活動的學習文本,是“研學后教”教學模式中的核心所在,是教師充分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大綱以及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所設計而來的教學學案,這是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以及深度學習的主要依據。在這其中,教師可通過研學問題,將教材中的知識點以教學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以此來確保學生在相關教學問題的引導下實現思維能力的有效發散,主動探索知識,解決學習問題,進而實現對學習內容的全面掌握,發展智力,養成能力,提升自身問題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最終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與創新實踐能力,為后續的學習與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因此可以說,研學案在“研學后教”教學模式中起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
小學語文教師若想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研學后教”的教學作用與教學價值,就必須重視起對小學語文研學案的合理設計,并要充分結合新課標對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所提出的教學要求、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以及小學語文實際的教材內容,去設置科學合理的研學問題,以此來確保研學案能貫穿于學生語文學習過程的始終,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實效性,教師教學的針對性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性,從而更好地發揮與強調的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促使小學生通過小學語文“研學后教”實現自主發展,持續成長。
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尚未樹立起正確的“生本化”教育理念。這就使這部分教師在開展與組織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時,常會以自身為課堂中心,過分關注自身教學主體作用與主導作用的發揮,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與主觀意識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與調動。并且,身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其年齡要遠遠小于其他學段,其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自身年齡特點的限制與影響,由于長期處于被動學習地位,以此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對教師形成嚴重的依賴心理,這不僅不利于學生語文學習效果的提升,對學生自主發展與成長同樣也會造成不利影響。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地應用“研學案”,實施“研學后教”教學模式,則能在很大程度上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影響下的小學語文單一、固化的教育形式,以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為核心,為學生打造一個自主學習的舞臺,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引導學生對小學語文知識提出問題,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主動分析與解答。
通過設計小學語文“研學案”的方式組織與開展小學語文“研學后教”教學活動,不但能為學生創設輕松和諧的自主學習環境,在某種程度上還能強化生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從而在促使學生自主思考與合作交流溝通中,實現學生語文知識視野的拓寬,發展語文知識應用能力與語文學習問題解決能力,這便為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鍛煉機會。并且,以“研學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便會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與公平公正的學習競爭意識,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的思維能力便會得到極大程度的發散與活躍,從而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利用“研學案”開展與組織小學語文“研學后教”教學活動,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充分結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教學大綱以及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對研學問題展開設計,對學案進行針對性的規劃與設置,對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進行合理的安排,只有如此,小學語文“研學后教”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才有可能得到保障,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與能力才有可能實現發展。而在這一過程,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研學水平以及教學素養便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鍛煉,這對促進小學語文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所起到的作用與意義,是極為重大與深遠的。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研學案”開展與組織小學語文“研學后教”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在于,轉變小學語文教學形式,從而在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同時,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若想運用“研學案”保障小學語文的教學效果,就必須遵循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學所提出的教學要求,即以小學語文教材為開展與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展開研學案的設計,同時也要充分結合新時期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以此來保障小學語文研學案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
在設計小學語文研學案中的研學問題時,小學語文教師要為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配置一定數量的思考問題,并要注重問題設計的啟發性,以此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促使學生在良好學習欲望的引導與調動下實現自主的深度學習,提升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進而為后續小學語文“后教”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除了要關注研學問題的啟發性外,小學語文教師同樣也要重視起研學問題的層次性,以此來確保學生在研學問題的引導下,實現深度學習與深入思考,進而更好地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與理解,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促使學生通過小學語文研學案掌握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
學生個體之間是存在明顯差異性的,若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研學案的過程中仍實施一刀切的教學組織策略,不但會限制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對學生語文自主學習效果的提高也會造成消極影響。因此,為了更充分地發揮“研學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與價值,小學語文教師就要采取分層教學法,針對學生之間所存在的明顯差異進行分層,并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內容不同的研學案,以此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促進全體學生實現發展與成長,進而有效地強化與提升小學語文“研學后教”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
研學問題是設計小學語文研學案的核心與關鍵。但在實際的小學語文研學案設計過程中,大多數的小學語文教師往往會受到自身主觀因素的影響,而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教學認識融入其中,忽略了學生的認識規律。這就使小學生借助研學案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時,常常會出現理解不透徹,認識不深入等學習問題,進而嚴重影響了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的效率。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研學案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優勢,小學語文教師就必須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身心發展規律以及認知發展特點為基礎,合理地運用研學問題,將小學語文知識以簡單易懂的形式展現出來,從而在激發學生求知欲、發散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促使學生通過小學語文研學案實現深度學習與高效學習。
例如,在設計《觀潮》一文的研學案時,小學語文教師就可結合課文內容、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實際學情,為學生設計如下研學問題:“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你認為錢塘江大潮是怎樣的?作者在課文中所描寫的錢塘江大潮與你想象中的大潮景象有什么區別?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在閱讀課文后你有什么感想?”等。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在研學問題的引導與啟發下實現對課文的自主探究與自主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會對課文形成更為深刻的印象與記憶,其自主學習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發展與鍛煉。在此基礎上,小學語文教師還要綜合考慮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依據,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研學問題,以此來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進而為“后教”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研學案”的教學應用優勢在于,有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與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研學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與作用,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在研學案時就要針對小學生普遍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年齡特點,充分發揮自身的教學引導作用,為學生提供學習思路,以此來利用研學案實現“拋磚引玉”的效果,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例如,在設計《田忌賽馬》研學案時,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設置“田忌在賽馬比賽中用三匹明顯弱于齊威王的馬取得了勝利,這是為什么?”等具有引導性的研學問題,以此來引導學生主動閱讀課文,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并鼓勵學生將田忌三次賽馬的過程用自己的話敘述出來。這樣一來,學生便會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實現自主學習,其自主學習習慣也會在日復一日的研學案引導學習中逐漸養成,語文學習效果自然也會在此過程中得到提高與強化。
“研學后教”是一種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現代化教學形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小學語文研學案時,不僅要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活動,同樣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以此來確保學生能在小組合作的交流與溝通中實現思維能力的有效發散,突破語文學習重難點。這不僅能有效地深化學生的語文學習感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等語文綜合素質與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增強,進而更好地促進與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總而言之,運用研學案開展與組織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不但有助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對轉變小學語文教學形式,推動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發展,同樣也具有積極的教學促進作用。因此,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起對研學案的設計與組織,從而在最大化“研學后教”教學模式的教學價值與優勢的同時,確保學生通過小學語文教學實現全面發展與綜合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