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偉
(江蘇省泗洪縣虹州實驗學校 江蘇 泗洪 223900)
閱讀在初中教學中是重要的教學組成元素,合理的閱讀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通過不斷的閱讀練習,掌握更為深遠的文學素養,還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文化知識,鍛煉學生思考能力。但目前受到傳統教育思維的影響,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仍然以教師講解為基礎,學生缺少對閱讀文本的自主探索過程,導致學生學習質量較差,很難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基于此,結合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急需改革,教師應當明確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不足,提出更為新穎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在目前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大環境下,針對于語文閱讀教學,采用了全新的評價體系和教學思維,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希望學生在核心素養教育體系下擁有屬于個人的審美追求和閱讀能力。但就目前教學發展來看,大部分教師更加關注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并未注重學生個人閱讀能力理解的提高培養。雖然看似語文閱讀教學形式得到了有效的改觀,但是所有閱讀教學活動浮于表面,并未體現出核心素養教育的優勢。
1.1 語文閱讀教學趨于形式教學質量不高。目前語文閱讀教學教師為了體現出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在教學活動中往往單純注重教學形式,讓學生展開各種閱讀體驗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對于活動設計并不感興趣。雖然看似教學活動熱火朝天的展開,但是學生卻并未得到真正的語文閱讀素養的提高。例如,在當前語文閱讀朗讀教學中,教師更加注重教學目標中有感情的朗讀,這一教學效果。所以為了體現出教學質量,甚至將閱讀教學改變為朗讀課,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教師把握學生的感情抒發,讓學生針對某一詞句進行嬌柔造作式的朗讀,全程教學活動便成為了表演式活動,學生的朗讀雖然看似質量較高富有感情,但是學生卻只不過是簡單的模仿,并未有個人真實情感的融入。
其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會為學生設計一些自主合作探究式活動,希望可以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潛能,讓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與他人進行溝通互動,從而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和思想表達能力,但目前初中語文閱讀課程中的小組活動僅僅變成了一種形式化環節,教師只是要求學生在課本中去尋找相應的閱讀答案。教師會為學生設置一些討論的表演劇情,讓學生來進行展示這樣的活動,缺乏真實性,只是得到了課堂表演效果。
最后,在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針對于學生考試成果的檢測仍然以考試為主,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會更加注重于學生的考試成績,在教學中也將所有教學目標定位為應試教育,忽略了學生自我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師希望通過學生大量的閱讀練習和教師詳細的講解來幫助學生形成重復性記憶。該教學模式偏離了傳統閱讀教學的定位,閱讀訓練不能僅僅是為了考試而展開,應當做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1.2 閱讀教學文本解讀過度
1.2.1 在當前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會結合閱讀文本給出重點詞句,讓學生來進行解讀,通過解讀重點詞句來引導學生了解閱讀文本的內在情感,傳統文化和人文因素,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凸顯出了教學重點,但是學生所理解的知識點僅僅是課本中的某一句話或者某一段落,并未讓學生從宏觀層次對閱讀文本加以理解和思維探索,并未體現出核心素養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標。
1.2.2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學生設計的閱讀問題并不嚴謹,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更加關注于個人知識的講解,并未讓學生對知識進行主攻的探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隨意的提問,只是將教學要求中的問題碎片化展開。這樣仍然將導致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僅限于幾個單一的問題,教師應當結合教學目標來合理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去分析文本問題,在教學活動中并不是越多越好,應當將問題作為主導,讓學生通過問題去逐一解讀閱讀文本,從而達到精讀的教育目標。
1.2.3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了體現教學改革,注重學生的個人發展,往往會在教學活動中設置一些完全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的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夸大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忽略了教師的引導性,學生天馬行空的閱讀感知能力在教學活動中很有可能會走上歪曲的道路,導致對閱讀文本的理解不夠深刻和真實,因此教師還需要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個人指導能力加強教育教學,減少學生的學習困難。
1.3 教師未結合實際,盲目跟隨改革。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改革的要求下,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了全方面的改革,不少教師積極投入到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中,雖然獲取了一定的教學成果,但是部分教學改革內容卻不符合教師的教學習慣和教學方法,從而導致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存在一定的偏差,大部分教師只是根據教學改革要求來完成教學模式的改革,盲目跟隨改革,并未在原有基礎之上對教學模式加以創新和引導,導致當前閱讀教學現狀混亂。
結合上文內容,發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改革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教師應當具備全新的教育思維,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與完善,建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對文章加以解讀完善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2.1 基于閱讀文本對教育內容加以擴展。語文閱讀教學是一種自由的教學活動,除了要讓學生對教育文本中的內容進行解讀以外,教師還應當結合閱讀文本對教育內容加以擴展,讓學生不再依靠于傳統課本教材內容,學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力,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加強學生的閱讀訓練,教師的教學不再是將語文課本中的知識進行簡單的描述和傳說,而是讓學生深刻從個人思維角度出發,對閱讀文本加以理解,并且結合日常生活體驗,對文本內容進行討論,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生去對文章內容進行更為深刻的理解,讓空洞的概念變成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幫助學生逐步理解課文的思想情感,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思想文化認識。
首先,教師需要對閱讀文本加以擴展,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可以根據閱讀文本的作者和內容,在互聯網中去尋找與之相關或者類似的閱讀文本,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除了閱讀課本內容還可以閱讀教師所提供的額外內容,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的學習突破課本改變學生的學習認識。
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同類主題的閱讀文本,在《社戲》這篇課文的教學中,主要內容講解了作者魯迅的理想世界,描述了優美的鄉村風景以及真摯簡譜的朋友友情。這一閱讀文本與《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環境理想世界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社戲》的同時去對比閱讀《桃花源記》中的內容,讓學生去對比兩種不同風格不同時代的寫作手法,而體現出的不同思想情感。再例如,教師可以將同主題的閱讀文本加以整合,引導學生去同時閱讀,以三峽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三峽與小石潭記同屬于游記類散文。教師可以將這幾篇課文與柳宗元所寫的一系列散文“永州八記”作為古代風水散文對比閱讀教學內容,讓學生去理解不同閱讀文本中的寫作手法和抒情手法以及文章結構,從而幫助學生對閱讀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
2.2 為學生構建多元化課堂活動,建立豐富的課堂教學活動形式。在傳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一般會圍繞課本內容來進行知識的講解,學生只能夠被動地去接受教師所傳輸的知識,枯燥乏味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的知識體驗和學習興趣不斷下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會產生諸多不良情緒,導致閱讀效率低下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重新對教學活動加以設計,對現如今所存在的活動問題進行創新和改良,教師要選擇一批高質量具有豐富閱讀蘊意的文章來展開閱讀活動,從而讓學生進行精讀,通過精讀讓學生去學會分析不同的閱讀文本,提高個人文學鑒賞和閱讀能力,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還需要建立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相互之間討論學習和閱讀心得,不斷分享,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所喜歡的文本內容,讓學生在交流中不斷,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拓展個人閱讀能力,加強閱讀思維。
例如,在《海底兩萬里》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可以首先讓學生展開課前預習,對閱讀文本的相關內容和資料進行收集并且去復述整篇小說的主要情節內容,摘抄自己所喜歡的句子和段落,隨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組建教學分享活動。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前所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享交流,在不斷的分享過程中提升自己閱讀欣賞水平。
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所喜歡的片段來進行情景劇演繹,讓學生在真實的體驗中去了解不同閱讀文本所表現的獨特故事情節,從而增強學生對于故事內容的理解深度。在課堂展開主題閱讀活動的同時,還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由教師提出相應的教學探討問題,學生進行相互的討論交流。這樣豐富有趣的課堂交流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抒發個人情感,表現自主學習思維,還能夠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不斷自主學習成長,提高個人核心素養。
2.3 創設閱讀教學情境,活躍教學氛圍。初中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控能力都相對不足,所以學生的學習思維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如果能夠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和閱讀環境,將會就是學生融入情感氛圍,從而更加有效的展開課文閱讀,讓學生的思想情感能夠與課文中所表現出的人文情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加深學生對閱讀文本中作者想要表達思想情感的認識,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為學生設置一個積極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能夠在濃厚的文學氛圍中對閱讀文本產生濃烈的興趣,從而逐步投入到閱讀教學中去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效率。
例如,在有關與藤野先生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本篇課文內容主要講解的是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期間所遇到的一位啟蒙教師,對魯迅先生的成長和人生經歷有著眾多影響。為了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解讀課文內容,首先教師可以建立課堂主題活動讓學生去首先說一說自己的成長和學習中遇到哪些教師讓自己最為印象深刻。隨后讓學生帶著情感去閱讀文本,對主人公情感變化擁有更為深入的理解,也能夠切身體會到魯迅先生對于藤野先生的真實情感,讓學生將文章中的情感運用于個人生活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逐步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2.4 加強語文閱讀評價措施。在傳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的教學評價反饋只限于學生的考試成績和閱讀文本題目的解答。這對于學生來說,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不夠全面,教師也對學生的學習狀態理解不夠深入,從而導致教師缺少語文閱讀教學針對性。教師應當對語文閱讀教學評價進行改革與完善,除了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價以外,還需要對學生的閱讀方法和對閱讀文本的解讀方式進行評價,讓學生可以認識到自己的閱讀中所使用思想情感的優勢和劣勢,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比如,部分閱讀文本內容較為隱晦,學生通過閱讀文本的字詞很少能夠理解文本的隱藏在文本中的深層次情感,教師不要急于為學生進行解讀和問答,而是應當引導學生自主去搜索閱讀文本作者的生平事跡,讓學生結合作者的實際情況去對閱讀文本進行猜測,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一種自己閱讀和解析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學習質量。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基于核心素養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目前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急需改善,教師應當重新定位文,閱讀內容,合理規劃語文閱讀環境和教育活動,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語文閱讀中不斷激活學生的主觀思維情感,促使學生的文學素養得到不斷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