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成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發放鎮九年制學校)
隨著社會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受教育者越來越多,由此產生的巨大社會壓力和學習壓力讓小學生從小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極其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與長遠發展,由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工作就變得格外重要。學校作為學生接受知識,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塑造道德品質的主要場所發揮著帶領和引導作用。小學班主任一定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學生成長發展的影響,并積極地利用現實療法將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積極發揮學校教育在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導作用。
現實療法首先起源于美國心理學家格拉斯,他認為人作為獨立個體行為都有自主性和自覺性,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這表明了人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逐漸發展演變到20世紀80年代,現實療法更加強調了要加強個體的責任感,促使個體接受自己的一切行為,并對自己、對社會、對家庭都要有一定的責任感,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各種各樣的個體行為去找到成就感并獲得快樂和成功。現實療法理念下也認為當前人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本質在于由于現實生活的不如意心理上選擇逃避,這種不負責任的心態直接導致一系列的精神疾病和焦慮、抑郁情緒。通過現實療法幫助個體找回自己,認清自己的責任義務重回到現實生活當中承擔自己的責任,并勇于擔當正面問題,在不斷試錯、努力過程中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才能使心理疾病逐漸得到好轉,幫助個體逐漸找回自我并建立起自信心和責任感。當前,現實療法已經廣泛地應用到教育事業中,并解決了一系列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及消極情緒。如通過現實療法干預解決初中生的手機依賴問題,現實療法改善離異家庭中學生的焦慮情緒和抑郁心理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些實踐證明現實療法對改善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具有實踐意義和明顯效果。
現實療法的優勢在于通過已有的較完善的心理疾病治療理論和實踐總結出來的,并結合當下社會個體的心理狀況和個性需求提出的全新理論,更注重激發個體的潛能,發揮內心力量來支撐并強化其在社會中的存在感,對個體的責任感、認同感。現實療法理論認為個體都是以欲望為驅使去發現、探索并了解世界的,每一次的選擇都是綜合了各種因素和情況下得到的最優選擇。可以看出,現實療法強調激發人的內在潛能和欲望去重塑自己,建立強大的內心與抗壓能力,并學會利用當下的有利條件去探索滿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現實療法與傳統治療心理疾病的療法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強調個體對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以此激發他們的生活信心和積極態度。
我國的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學生學習成績好,教師教學成績好才是重點,這就造成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多數小學里形同虛設,并沒有真正地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際教學管理工作中。尤其是部分偏遠地區的山村學校,教師專業水平低下,而且也不具備先進的管理理念與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導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經常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活動中的滲透和開展。而且,我國大部分學校在平時教學和管理工作中也比較注重學科考試成績,狠抓教學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與開展,沒有建立科學、系統、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遇到有心理問題或者學習不積極、調皮搗蛋的學生時班主任也只是依靠自己的主觀判斷以及生活經驗,基于“嚴師出高徒”的教學管理理念對其進行一味地批評、責罵。對有些心思細膩敏感的學生來說,這樣不僅不能讓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心態,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學生從小產生自卑、懈怠的心理問題,更加不愿意遵從班主任的教學和管理。這樣不科學,沒有針對性的班級管理工作讓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嚴峻,極大地打擊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由于當前大多數小學班主任都缺乏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導致在實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并不能使其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教育過程。具體表現在:當學生學業上有困難或者心理存在一定問題時,班主任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給出引導,幫助其扭轉錯誤的心理因素并積極地投身到學習與生活中來,當時學生可能會對班主任的教育工作予以認同、接受,并承諾以后會做出改變并積極努力地面對學習,消除心理不良因素。但是,學生有沒有真正地體會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目的和需求,并在此后作出行為上的改變?班主任并沒有作出跟進和分析,大多數學生短期內可能心理上表示認同,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學習生活,但是時間一長,部分學生就將其拋之腦后,有的甚至變本加厲。所以,在實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缺乏系統、完整的心理引導教育過程,沒有積極主動地長期跟進并了解學生行為上的改變和心理狀況,導致實際教育工作并不理想甚至在做無用功。
基于現實療法理論,認為個體的行為都是由其內部力量,也就是思維、認知、心理等多方面綜合判斷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和外部因素之后刺激人體做出的選擇和行為。因此,個體的行為表現從根本上來說是基于健康的心理和一定目的做出的反應,外部環境和其他人反饋信息最終要經過人的大腦去分析、提煉、總結,判斷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最后反饋成個體的行為,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個體行為。
小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做出的一系列行為也是基于這樣的特點,他們是否愿意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取決于是否對自己有利,是否符合自己的個性需求以及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在傳統的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采用批評、責罵、指責等消極的、不好的語氣會被學生的思維認知所分析并反饋到自身行為,這種強制的、不好的外部控制會造成學生和班主任在溝通交流過程中產生抗拒、抵觸心理。因為學生會通過對教師表情、語氣、語調的分析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對教師產生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使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適得其反。長此以往,學生通過教師反饋給自己的這種消極不良情緒從而與班主任產生距離感,自然而然地會想要從心理和身體上疏遠班主任,并產生極強的不信任感,從而讓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很難開展下去。相反的,如果班主任在溝通交流過程中是積極、樂觀、正面的態度,人都是希望被贊揚和鼓勵的,小學生在這個思維和心理養成的特殊時期更是如此。班主任用柔和、溫暖的語言以及真情實感的語調、表情、動作和小學生進行平等地交流,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教師的真誠與對自身的尊重,自然而然地會敞開心扉愿意和班主任溝通交流。在真誠的聊天過程中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并促進親密關系的建立,營造友愛、溫馨、和諧的師生關系和班級氛圍,更加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幫助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個性需求,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三觀,塑造高尚的人格。
現實療法應用在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工作中要求,首先要建立平等、尊重的溝通交流關系,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以及良好的溝通氛圍中讓學生敞開心扉正視自己的不足,并意識到班主任對自己的良苦用心、言傳身教,這樣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礎,也是更加高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撐。現實療法應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還需要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個性需求,了解造成這種心理問題和不良行為習慣的本質原因,從根本上掐滅學生的不良因素才能治標治本,讓學生長期受益。具體來說,了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和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和本質所在,就必須要通過和學生的同伴、家長多方進行溝通交流,了解造成這種行為和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和導火索,還要了解學生這樣做的本意以及要達到的目的是什么。從而基于“以生為本”的理念科學地引導學生做出行為上的改變,幫助他們通過正確的方式去達到自己的目標和需求。加強心理疏導和引導讓學生自主積極地從本質上做出改變,才能更加有效地杜絕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和心理問題的再次發生。如有的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不做作業,對待學習的懈怠、消極情緒的本質原因是什么?他們對學習這樣抵觸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教師要冷靜全面地分析學生的這一行為以及造成這種心理趨向的根源。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并發現自己存在的不足,正視缺點,如“你這樣的行為以及面對學習的態度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或者可以提問學生:“你將來想要做的事情以及理想是什么?”引導學生思考想要達到自己的目標,實現理想應該怎么做?然后再結合實際例子,向學生傳達只有積極努力地學習才能夠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滿足自己的需求,讓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將會帶來的嚴重后果。再如,班級內有的同學有自卑情緒,回答問題小聲膽怯,教師首先將其單獨帶到一個輕松、安靜的環境下和其進行真誠的聊天,了解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在交流的時候要以“朋友”的視角進行真誠客觀地溝通分析,不能以老師的角度主觀地評判學生的對錯。要本著尊重、平等的角度鼓勵學生一步一步正視自己存在的問題,并學會主動地進行改變。只有讓學生真正地意識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意識到應該通過自身的努力主動做出改變才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質量大大提升,教師強制性地批評、指責只能讓學生短期內有所好轉,但是長期來看學生的心理問題會越來越嚴重,甚至還會引發出其他更嚴重的心理問題。班主任本著啟發、誘導的原則進行真誠地溝通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也是核心。
現實療法的本質就是存在主義,要讓個體清楚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理性、客觀、正確地認識自我存在的意義價值,找回自我并承擔起個體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小學生表現自我、展現自我價值和特長都是通過外部行為來凸顯的,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時候,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對自我有一個清晰、理性、客觀的認識,逐步塑造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形態和道德品質,找準定位,就必須要通過學生感興趣并且豐富多樣的活動,如小游戲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從心理上認可自己,并清晰地了解自我在群體中的位置以及對方對自我的評價認識。首先通過簡單的猜拳來決定輸贏,輸的同學將從箱子中隨機挑選一張紙條,并將紙條上的物品、詞語、成語通過繪畫的方式展現在黑板上,贏的同學根據畫的內容猜出其對應的成語或者物品,猜對的一組同學可以每人加兩分,猜錯的同學要在一張白紙上將自己對自我的評價認識簡單地用幾句話形容一下。可以是自己的優點特長也可以是不足,然后將“自我認識”的紙條統一放在一個小盒子里,在游戲結束之后教師將盒子里面的“自我認識”一一打開來,讀出來讓全班學生猜一猜形容的是哪一位同學。然后請一位同學來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什么是這位同學,你對他的認識是怎樣的?接著讓紙條上的同學站起來為大家做一個詳細的自我介紹,看看班級里其他同學對自己的評價認識以及自己對自我的認識有什么相同點和區別。在“你畫我猜”和“自我認識”這樣的小游戲過程中加強了同學之間的了解與自我認知,通過多方的評價客觀理性地認識到自己身上的優點以及不足之處,方便找準自己的定位,發展自己的興趣特長和愛好,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在自我認知的過程中提高自我選擇的正確性。
現實療法在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價值和應用意義。應用現實療法加強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和引導工作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現階段的心理狀況、個性需求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社會環境、家庭因素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得出更具有可行性的應用策略。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班主任本著啟發誘導的原則和風細雨般地去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過程中感受積極健康心理對成長發展的重要性,并逐步塑造學生健全的品格,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抗壓抗挫折能力,才能使其成長為一個更具有社會責任感與自我認同感的新時代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