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金鵬 (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三岔中學)
文中的農業大縣僅指人多地廣,交通不便,縣域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生產方式落后。送教上門是教師、學生、社區有關人員(醫生、村干部)、社會志愿者和政府相關人員(殘聯工作者、駐村幫扶隊)進入特殊兒童家庭或借助一定的手段定期向送教對象提供教育與康復訓練、開展家教指導、提供相關支持的教育,為特殊兒童及其家庭增能。融合教育是指身心特殊(殘障)兒童和普通兒童在一起或一齊學習的方式,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關服務措施,保障特殊兒童實現正常化的教育環境,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并為一個系統。
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送教上門是在《殘疾人教育條例》、教育部和甘肅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 年)》指導下,為切實保障適齡特殊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而進行的。鎮原縣先后制訂下發了《鎮原縣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工作方案》《鎮原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成立鎮原縣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的通知》《鎮原縣“送教上門”有保障工作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和通知,積極組織實施。
主要做法是:一是成立縣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由縣委常委任主任,教育局、民政局,衛健局、殘聯、醫院、普通學校和特殊學校專業人員組成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從感知、動作、語言、認知、生活自理、社會適應性等領域對每個孩子進行全面評估,探索特殊教育發展有效途徑,提供咨詢和個性化指導,制訂相應的教育計劃,協調處理送教上門中出現的疑難、爭議等問題。
二是制訂實施方案并指導責任主體落實。明確送教指導思想、送教原則、送教對象、工作要求、保障措施、實施流程、送教范圍、送教內容、送教評估辦法。明確責任主體,殘聯部門組織醫學鑒定、專家委員會確定名單和教育方式、民政部門做兜底保障工作、學校履行教育責任。
三是按照屬地原則由學籍所在學校承擔送教工作。縣采用就近送教原則,在屬地學校建學籍。每名送教學生由包級領導主要負責,班主任管理,每次送教由兩位教師參與。實際每次送教隊伍遠遠多于3 名,因為送教路線采用一線一集中出行,出行方式由志愿者提供車輛。縣2018 年“力爭建設一批特教資源教室和1 個縣級特教資源中心,提升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比例”。[1]
四是全面落實“一人一案”工作要求。送教內容根據特殊兒童身心發展、殘疾程度、家庭境況確定為生活適應、適用語算、康復訓練、心理輔導、行為矯正、文化教育、藝能培養和組織參與等方面,實施“一對一”“二對一”“多對一”的教育模式。
五是想方設法提高特殊兒童少年義務教育質量。5年來,縣上積極參加省市組織的各種培訓、教研、交流活動,熟悉送教上門政策、操作方法,學習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教學技能、康復技能等各種特教專業知識。請專家來縣指導工作,提高開展特殊教育工作的專業技能。
其中亮點有:一是縣校送教標準高于國家標準,重點突出。2020 年,全縣所有送教上門的188 名學生都達到了“一生一案”中要求的送教標準。調查發現,送教上門從對象看沒有放棄一戶一生、從標準看完全達標,從重點看以育人為主。送教隊伍中教育工作者嚴格按標準執行,奉獻多。二是落實精準扶貧政策,綜合治理。在精準扶貧中送教上門工作質量高,效果明顯,所有特殊兒童都享受了義務教育。同時有側重點地對特殊兒童該教育的教育,該救助的救助。三是推進殘疾人事業發展,主動作為。縣把殘疾人與普通學生的教育同等對待,把殘疾人家庭脫貧致富、特殊兒童成長作為各級部門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來抓,根據殘疾人事業工作辦法和需求推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縣殘疾人事業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自發到自覺再到自律的過程。四是創新融合教育方式,特色鮮明。把特殊兒童的需求與普通學校的各項工作結合起來推進教育教學活動,解決了縣上特教學校空白造成的系列問題。五是專題總結特殊兒童教育,推廣亮點。縣教育行政部門以教育內部期刊的形式對送教上門及時反思與總結,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特別是案例總結對送教上門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2]
總體看,鎮原縣送教上門工作扎實,積累的經驗具有推廣性。但是還有些不足之處:除了教育觀念陳舊、專業指導匱乏、教學內容單一、重資料收集輕過程落實等問題外,還表現在站位不夠高遠,沒有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上認識這一問題;思想認識還不到位,沒有理解人全面發展的含義和教育現代化2035 的設計意圖;統籌兼顧能力欠缺,與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融合不夠順暢,實際工作中常常各自為政;急于求成現象存在,無原則地送物,有的家庭被物化,背離送教初心。
除了上述主觀原因外,客觀上地形、交通、經濟、時間、季節(夏暴雨,冬積雪)等都成為送教上門工作中的“攔路虎”。
總結經驗,分析原因,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大縣再推進送教上門工作應朝著增進家庭福祉,促進社會文明,本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新時代奮進,從“育、醫、產”三方面著手。
1.更新思想觀念,統一認識。要認識到人的全面發展包括特殊兒童在內,精準理解習近平主席講的“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精髓要義,全方位協同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本質內涵。送教者從思想上重視殘疾人事業就是要讓特殊兒童“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個精神豐富的人”,[3]重點幫助特殊兒童及其家庭精神面貌改善,改變他們被孤立、被放棄、被嫌棄的局面。要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各項政策弄懂,做到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政策,持續落實送教上門送溫暖,重在精神育人為根本,送教即“教育的實質就在于使一個人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現自己,表現出自己的優點來”[4]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新發展。
忌把送教育人當成負擔,忌用經濟指標衡量這一偉大事業,忌操之過急想著一勞永逸。這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和事物多樣化的本質規律決定的。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延伸到普高和中等職業教育持續送教是大勢所趨。
2.制定考評辦法,統一力量。送教上門從方案到方式方法細致周詳,專業論述(包括課題研究)為送教上門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議。[5]再推進送教上門工作就是細化舉措執行的問題,把紙面上的方案轉化為統一的行動。調查發現,在委員會、教育局和殘聯等機構牽頭實施中,由黨委政府成立的委員會牽頭落實送教上門有利于統籌協調推進。目前,制定詳細的考評委員會、送教單位及其內部人員的辦法是當務之急。對送教人員主要是落實考評,明確考評的主體和考評的時段,按照學期、年度,在獎勵、評優、職稱、提拔的關鍵環節明確對此進行考評。
學生志愿者參與送教也要統一行動,普通生“走進去”和特殊兒童“走出來”,結成密不可分的成長共同體。共同活動要以特殊兒童需要什么,愿意干什么,能做什么,我們就統一力量送什么。
3.利用信息技術,統一時空。特殊縣域送教上門除了上門送教,還要發揮科技送教的功能大力開展“技送”。為特殊兒童提供智能學習機、電腦、家用電子白板等學習用品,利用“村村通工程”開展常態化、有針對性地線上教學。創新送教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融合特普教育,開發出有效的課程統一時空,開展網絡直播課、電視錄播課、電腦同堂課。直播課充分利用微信、QQ、快手和抖音特有的功能,錄播課是校本教材進U 盤、身邊資源刻光盤,同堂課是組織特普兒童共同學習國家中小學教育云平臺、青驕第二課堂、青年大學習等內容。
“技送”能避免季節影響,能減少對家庭的干擾,能做到節約成本、節省人力,能家校融合聯動育人。送教上門最初多是老師講孩子聽,內容多是漢字書寫、數學演算、生理常識;后來送教課程是講故事、觀影視,體驗式參與。特殊兒童說故事老師錄,錄成視頻,刻成光盤。在送教中播放他們自己的視頻,又看別的孩子在校園里讀書、在大山里勞動、在體育場上競技,根據特殊兒童自身狀況讓其體驗學雷鋒做志愿、清明節掃墓、參觀革命遺址等活動。按照特殊兒童家庭意愿讓其參與學校藝術節、班級郊游、書香家庭親子共讀、家鄉故事會,我為你講一段等活動。讓家校成為特殊兒童成長中最重要的“搖籃”,在這個“搖籃”里教育特殊兒童應該像馬爾科姆·諾爾斯關于成人教育所講——“主要關心學習者的參與”。[6]
4.重視心理教育,統一親鄰。特殊兒童及其家庭往往被親鄰嫌棄,也有家庭力不從心的狀況。為此,送教團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送教必修課,由專業的老師解決他們心理障礙,改變特殊兒童孤僻,改善家庭成員自卑狀況,在家庭內部要充滿溫馨;探討“改變不了現實,可以改變心情”此類主題教育,讓其活出陽光;借助“四史教育學習”和“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教育的需要,把特殊兒童教育和村組學習活動融合起來“抓好農村家校社協同育人戰略的落地,用一個村莊的力量來培養孩子”。[7]引導村民從心理上由疏遠變為接納,在生活中噓寒問暖,在活動中交流提攜,在生產上互幫互助,在親鄰間展現出應有的精神風貌。
此外,由于個別特殊兒童引起送教工作者的應激反應,適時地對其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溝通與輔導,才可提高送教隊伍的專業水平和服務質量。
針對醫療救助能力增強的現狀對不同處境的特殊兒童實施康復救治成為送教助殘的必然。
1.送教團為特殊兒童獻愛心,爭取優質的醫療保障。開展“捐資獻愛心——募一臺機器,照亮一個家庭”活動,為特殊兒童捐助聽器、輪椅、假肢等康復器械,實現兒童自理。爭取一些愛心人士和醫療機構的幫助,結合醫療、保險政策為殘疾兒童實施必要的康復手術。
2.為特殊兒童謀出路,解除他們后顧之憂。對孤殘兒童、雙親離散或無法養育等處于半遺棄狀態的特殊兒童,送教上門的老師千方百計與福利院溝通、特殊學校聯系、慈善機構合作,為他們進入上述機構竭盡全力。為防兒童憂慮,家庭遺棄,送教人員講政策說法律,做中間人擔保簽協議,定期訪問又從中協調他們如期會面。
3.為特殊兒童傳醫術,推動殘疾人事業發展。醫務人員參與送教上門從教生理知識、衛生健康常識、特殊兒童生活用藥、臥床訓練注意事項、行動技巧傳授到醫療保障、生活環境改善的根本轉變。特別是由有“近似值”的“家庭醫生”[8]開展以“醫”育人,長期追蹤這些特殊兒童在送教上門中的變化,從科技轉化和課題研究上推動殘疾人事業發展,消除隔閡實現特殊兒童即弱者和普通人群即強者的雙向回歸。既有弱者的發展,又有強者的鍛煉,強調的是對弱者的尊重,是對其家庭意愿的采納,必須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這,成為送教上門的一大亮點。
了解特殊兒童家庭生產狀況不是送教上門的重點工作,是為了送教上門工作順利開展,做到精準送教。幫助特殊兒童家庭改善生產狀況應該是送教的應有之義,畢竟送教上門是以物質文明為基礎的。
可以為特殊兒童家庭提供智力支撐。當他們遇到兩難抉擇時,送教團引導他們把自家情況和黨的政策,黃土高原的自然條件統籌起來考慮做決定,建議他們易種則種,易牧則牧,易工則工。每當這時充分宣傳鄉村振興戰略,讓其家庭安心地發展家庭產業。家在送教就有門,人在送教就有力。
可以帶給信息之便。主要是幫助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由農技志愿者和駐村幫扶隊幫其選種購肥,學習飼養技能,修剪技術,電商銷售……
可以實時地幫助生產。當特殊兒童家庭遇到急難愁盼之事,逢上特殊之時,送教團幫忙搶種搶收,甚至招募志愿者為其勞動,這對極度困難的家庭尤其是高齡老人養育特殊兒童給了最大的安慰,送教送到了他們心坎上。
可以幫助修建生產道路。針對個別送教家庭念念不忘的田間地頭道路問題利用政府人員幫其解決。
可以幫助增產增收。鼓勵他們將自己無法生產的土地流轉入社分紅增收,幫助他們入企或者入社勞動以節省生產成本結余育兒時間。
做這些工作最有利于拉近送教者與被送教者之間的感情。恰如其分地讓特殊兒童直播銷售還會帶來許多方面的發展,這是幫扶于產的重點。
總之,送教上門和融合教育是把“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鄉村振興和教育現代化背景下融合教育和送教上門應通過“育、醫、產”三方面融合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