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環宇 羅 琳
(江西制造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8)
高職大學語文立足課堂,以教材為基礎構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堤壩,使其在潛移默化中確立家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三觀和職業觀,為其成長與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通過不斷改革創新,立體構建新型教學模式,為大學生學習與實踐創造良好的環境,為打造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奠定基礎。因此,高職教師積極探尋“課程思政”融合策略,完善語文教學內涵,不僅對促進教學改革影響巨大,而且對提升語文思政教育質量也大有裨益。
高職大學語文具有良好的人文感染力,實用性較強,其與思政教育的創新融合,不僅能提升大學生文字應用和表達的能力,還能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品德,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化、正能量精神的熏陶和感染,為其未來健康成長與發展提供重要指引。同時,思政教育與大學語文教育同屬于人文教育,兩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相通性。因此,在高職大學語文課中融入思政教育,不僅對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有積極的影響,而且對推動該學科課程教改也有很好的效果。特別是兩者的有效融合更能體現教改理念,實現學生知識文化與精神需求的統一發展,為培養更多優秀的專業應用型人才奠定強有力的文化、思想基礎。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融入思政教育,不僅能強化學生的思想信仰,還能提升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特別是對一些經典文學作品的解讀,能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優秀人物的智慧,繼而沖擊學生的心靈,使其受到正面引導和感染,最終為其樹立正確三觀、培養健全人格、擁有正能量奠定良好基礎。另外,大學教育離不開人生理想的教育與引領,大學語文教材不僅內容豐富且注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和意識,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并以此為參考樹立崇高的理想,奠定人生發展根基。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教育問題,它不僅指引教育院校為此奮斗發展,更為課堂教育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大學語文積極融合“課程思政”,不僅是為了發揮其思政教育陣地的作用,更是為了承擔起育人的功能,為社會培養更多實用型的專業人才。高職大學語文教材中的經典作品為學生展現了一種積極、優秀的理念與信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學生通過閱讀優秀作品、書寫感悟鍛煉其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家國情懷,鑄造人文精神,樹立文化自信,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大學語文是最能直接反映思政教育價值的良好載體,擁有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教育優勢。高職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創設校本課程,以“課程思政”為目標,搭建大小思政格局的課堂教學模式并探索語文課程改革措施,以完善、先進的教學設計來實現兩者的同向同行,為大學生的發展構建引領其人生航向的燈塔。在校本教材的開發中,教師要注重內容的分類和梳理,要針對學生的職業需求和文化層次量身定做教材內容,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接受優質的教育。在教材的裝幀設計方面,也要注意凸顯人文性,并和思政教育融合。要打破學生以往的寫作思維,以全新的、多元的應用文寫作、表達手段來完成對優秀作品的賞評,要讓每一個學生都開始從人文素養向思政建設方面發展,推動其積極探索、踴躍參與,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每一個學生心中都烙下深刻的印記。
融合“課程思政”,高職大學語文教師首先要構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探索語文與德育、職業教育的融合點,結合學生學情與需求,為“課程思政”打造良好的土壤和路徑。其次,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理想信念、意志品格以及民族家國情懷,要讓學生真正實現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使其在情感交流、思維交互中主動探索作品背后的意義,學習作者的寫作技能和情感表達,為自己寫應用文打好基礎。教師還要找準教材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以愛崗敬業、拼搏奮斗來渲染學生的情感底色,以服務奉獻、自強不息來為學生搭建堅實的精神堤壩,以多元的課程教學方式來奠定學生的家國情懷,豐富其情感世界,提高其對職業生涯的感悟,增強道德教育價值。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利用信息化教學軟件來為學生開展智能化、數字化語文課堂,不僅能將課前、課中、課后教學巧妙地融為一體,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效果,同時還能利用網絡拓展教學資源,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資料、更好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完成對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合與貫穿,為新時代高職大學語文教改創造有利條件。
教師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中,不僅需要關注教學效果,更要關注德育效果,因此,必須提高自身素質能力,消除思想誤區和片面性,理智、理性對待,以“樂教”的心態助力思政教育,以多元的手段豐富教學改革,這樣才能真正收到“課程思政”的教育效果,才能實現跨專業、跨學科的融合與創新發展,展現思政教育的價值,構建擁有思政格局的大學語文課堂。高職大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優化、完善校本教材,要懂得取舍,以適合學生的教材來引導學生了解和關注思政內容,繼而提高學生對教材人文性、職業性的理解,增強其應用文寫作能力,強化思政育人效果。
課堂是融合“課程思政”、實現思政教育的主陣地,高職大學語文教師必須把握好課堂節奏,高效完成思政教育。一方面,教師可以開展專題教學,通過師生共同參與、互相分享等方式來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榮辱觀、處世觀以及人生價值觀等,以此來實現德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通過案例、理論與實踐結合等方式來引導學生互動學習,實現內容傳授、思想傳遞,完成教育任務。這期間,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來豐富教學模式,增強課堂的時代感和科技感,為學生創建活躍的教學氛圍,打造高效課堂。
社會實踐活動是“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語文課程的第二課堂,它不僅能有效延伸課堂教學,還能實現思政教育全覆蓋,最終增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意識。
第三課堂是新時代信息化背景下的網絡學習課堂,它不僅顛覆了傳統的教與學模式,更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對高職大學語文傳遞知識、引領價值有積極作用。利用第三課堂能有效發展個性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激發,教學質量也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