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宏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心理健康教育這項以服務學生心理健康為目的的事業在中國已經得到了長足發展。現如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困擾,更肩負起幫助大學生通過學會勝任學業、職業和未來社會挑戰獲得更好發展和健康成長的使命。
這一現實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如何準確定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可以看出,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并對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負責。真正面向未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確方向應該是:把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作為基本導向,以教育引導而不是咨詢治療作為主要工作抓手,圍繞大學生成長中的突出問題開展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點集中于幫助那些并未出現問題的絕大多數大學生群體,比起被動“救助”少數已經出現問題的大學生,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也提醒我們,有必要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誤解保持警醒,厘清面向少數大學生的心理咨詢治療與服務全體大學生的預防教育之間的關系。《綱要》明確指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主體為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咨詢師、輔導員、班主任等。其中不乏專業人士,他們通過專業的助人策略幫助那些有需要的大學生,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們的工作重點只能是通過必要的教育引導幫助大學生獲得健康成長。
與此同時,如何更加精準、科學地服務于特定文化和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把這種教育引導工作做得更有成效,也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面對應試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我們有必要思考如何圍繞他們在成長中面臨的特殊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預防教育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大學生擺脫成長煩惱,助力他們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