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艷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這一重要觀點。探索職業世界是大學生提升生涯規劃能力、做出合理生涯決策的必由之路,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了解各種職業的性質、作用以及用人標準等一系列關鍵的職業信息。在此過程中,大學生能夠進一步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了解職場中存在的機會與阻力,促進自身全面發展。[1]當前,大學生對職業世界探索仍有短板,如重理論學習,輕實踐調查;重專業內探索,輕專業外探索;重探索結果,輕探索過程等。本文基于親驗教學法討論并分析如何提升大學生職業世界探索的質量。
親驗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情境,讓學生體驗情境中的真實情感,幫助學生迅速而準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親驗教學法可以使大學生在親身體驗中逐步理解相關知識、培養相關技能、發展相關素養。目前,對于大學生職業世界探索的教學仍以傳統的教學方法為主,但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滿足大學生職業世界探索的需求。[2]大學生對職業世界探索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需要大學生大量探索與實踐,也需要學校、企業、社會不斷提供支持。大學生通過持續地探索職業世界、搜集職業世界信息,可以制定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與詳細的行動計劃。親驗教學法更加強調大學生的體驗與實踐,對于促進大學生職業世界探索具有積極的意義。
在探索范圍上,大學生容易只探索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職業或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在探索內容上,大學生除了關注該職業要求的專業技能、相應的資質證明外,也僅僅關注該職業的工作壓力、工資薪資,這容易導致大學生進行無效探索。[3]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世界探索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親驗教學法引導大學生思考和討論職業發展問題,使大學生對不同的職業有新的認知和感悟。教師還應鼓勵大學生盡可能嘗試擴大職業世界探索的范圍,使他們獲得更多的有關職業世界的信息。此外,教師要根據當前的社會政策與就業形勢,促進大學生豐富職業規劃的類型、拓寬職業發展的道路,使大學生明確自身定位,全盤考慮職業選擇,增加自身職業選擇的可能性。
由于職業類型多樣,大學生想要深入、高效地了解職業信息存在很大困難。為此,教師可以結合親驗教學法幫助大學生降低探索職業世界的難度。在引導大學生進行職業世界探索時,教師以解決問題為基本導向,讓大學生學會運用特定的分類法將職業類型細分,如自己感興趣的、與能力匹配的、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等多種職業類型。教師鼓勵大學生在真實或模擬情境中了解并體驗相關職業的特點并與用人需求進行整合,使大學生通過比對、分析、研判,形成自己的預期職業庫。在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中,大學生可以通過職業庫快速找到與自身需求、能力等個人特質相匹配的職業。依托親驗教學法,大學生開展各種實踐、調研活動,使他們更好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他們以此為依據,有針對性地豐富知識、提升技能、強化素養,為擇業與就業打下牢固的基礎。[4]
大學生在拓寬職業世界探索的廣度時,也要注意挖掘對職業世界探索的深度,提高職業世界探索的質量,避免對職業世界的探索浮于表面、流于形式。[5]教師可以基于親驗教學法,為大學生提供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相關的課程、講座、指導和培訓等一系列具體的教育措施,使大學生更多地了解與專業相關的職業的具體要求,引導大學生對職業信息進行分析與歸納,改變大學生對職業世界探索的認知。大學生通過不斷的體驗和實踐彌補自身不足,掌握職業技能,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明確與自己相匹配的職業,避免盲目就業帶來的高職業倦怠、低職業滿意度以及高離職率等問題,提高職業匹配度。
教師基于親驗教學引導大學生積極探索職業世界,這是大學生進行合理生涯決策、實現人生幸福的快速通道。為了使大學生明確職業世界探索的方向,教師還應該充分做好教學的前置工作,分析、歸納、總結職業世界探索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職業世界探索需要大學生加強對專業與職業的認識。只有當大學生對某個目標職業形成較為全面的認知時,職業世界探索的結果才具有價值和意義。由于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他們僅靠自身積累的知識和主觀經驗進行職業世界探索,很可能會出現某些方面的偏差。在引導大學生職業世界探索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生涯教育微課程或分析真實案例引出職業世界探索的重點問題,讓他們學會提煉職業世界探索過程中的重點問題。教師應幫助大學生構建基本的就業形勢框架,讓他們了解職業世界探索的目標和重點,從而更有效地制定職業目標,而不是簡單地傳授理論知識。
教師應以難點問題為導向,不斷引導大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技能解決難點問題,縮小自己與職業目標之間的差距,最終實現職業目標。在大學生職業世界探索的過程中,許多高校選擇通過就業指導中心給大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招聘、就業信息。另外,互聯網也拓寬了職業世界的探索渠道,很多大學生選擇通過互聯網獲取職業信息。但互聯網存在一定的風險,可能會干擾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動搖他們的職業目標。為此,教師可以根據親驗教學法指導大學生從認知、情感和行為3個方面設計訪談提綱,開展個案訪談。[6]針對大學生職業世界探索的難點問題,教師結合相關案例或視頻,促進大學生提升對職業世界探索重要性的認識,降低大學生的生涯決策難度,提高他們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由于部分大學生對于職業世界探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知不足,這導致他們缺乏足夠的內驅力去探索職業世界。因此,在引導大學生進行職業世界探索時,教師可以根據大學生的訴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創設真實情境,讓大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親驗”職業角色。另外,教師應幫助大學生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使大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親驗”職業的特點和要求,激發大學生職業世界探索的興趣。
當前,許多高校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校園模擬招聘等活動幫助大學生了解真實的工作情境。以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為例,參加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需要撰寫職業生涯規劃書(含生涯人物訪談)和職業體驗報告,經歷現場展示與答辯環節,其中職業體驗報告要求選手以職業意向為探索目標,對意向職業的實際工作崗位有2個星期以上的深層次實踐和體驗后,描述崗位典型的工作任務,總結探索感悟。如果大學生僅從個人探索角度出發剖析個人生涯特質,根據個人生涯特質選擇相應的職業目標,這是遠遠不夠的。個人探索只是職業決策與選擇的起點,在挖掘自己的職業興趣、技能、價值觀后,大學生還需要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群,并對職業群進行探索與分析,了解不同職業之間的共性與差異。同時,他們要了解這些職業需要哪些一般性能力、需要哪些特殊性能力,自己與職業的匹配度,應該如何制定科學、可行、現實的計劃。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地探索與行動,獲得實踐經驗和感悟,加深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親驗教學法有助于創造適合大學生職業世界探索的實際情境,讓他們學習、體會不同職業的需求和標準,為職業選擇奠定了基礎。
親驗教學法強調大學生應該在實踐中體驗、思考和總結,這要求大學生“跳出課堂、走出學校”,積極、主動、全方位地參與真實情境,提升大學生探索職業世界的能力。在真實情境中,大學生能更快地了解不同工作崗位的性質、特點、用人需求等,將自己當前情況與工作崗位相關要求進行比對、分析,從而明確自己是否可以勝任這個工作崗位。這也能夠更好地激發大學生的自主性,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
基于這些原因,學校可以鼓勵大學生進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并積極調動輔導員、班主任和家長的力量,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進行監督與評估,引導他們重視每次社會實踐。同時,在最后一學年,安排大學生到用人單位實習也非常關鍵。學校應該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實習工作,與用人單位共同制定嚴格的考核標準,要求大學生遵守用人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在此過程中,大學生的職業世界探索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在職業世界探索的過程中,大學生總結自己的職業世界探索經驗尤為重要,這有助于他們在未來的擇業、就業過程中揚長避短,更快更好地尋找自身的擇業、就業方向。由于大學生的時間、精力有限,他們很難對職業世界進行全面、深度地探索。大學生在進行職業世界探索的過程中,也可以進一步強調與他人的交流、合作。如通過職業生涯人物訪談了解職場人士如何擇業、就業,吸取職場人士的探索經驗,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更科學合理地進行生涯決策。
生涯人物訪談是職業世界探索的重要方式,可以幫助大學生快速、有效地獲取職業世界的相關信息。然而,大學生進行生涯人物訪談時容易因緊張或經驗不足不能提出核心問題、難以收集關鍵信息,最終造成“無效訪談”。這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大學生分享訪談心得體會,互相查漏補缺、吸取經驗,便于以后的生涯人物訪談中快速抓住主題、切入重點問題、解決難點問題,獲取寶貴的職業世界信息。
在大學生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中,教師可運用多種方法、調動各方資源,積極促進大學生探索職業世界,還應幫助大學生在職業世界探索中不斷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提高自己的職業認知、強化自己的專業技能,引領大學生更好更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