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文
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理念在現今中國教育的實證研究中不斷被提及、被倡導、被踐行,這也是當今教育發展的新方向。開展銜接教育是對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理念的夯實。高中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有利于提升個體的心理健康素養,助力個體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適應新環境,實現個人發展。
從高中升入大學,學生需要適應許多新變化,主要包括地理環境、生活習慣、人際交往、學習方式和職業生涯規劃等。最有效和積極的適應不是改變外在環境,而是改變自己、調整認知以增加自身適應能力。本文聚焦如何在高中階段開展面向大學的銜接性心理健康教育,以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調整認知,適應大學生活。
為更好地開展面向大學的銜接性心理健康教育,筆者對高中相關人群進行隨機訪談,了解其不同需求。面向高中生,訪談的問題主要包括“關于大學,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做哪些準備?”得到的反饋為:“大學的學習比高中輕松”“可以談戀愛”“自由,沒人管,又有一定的經濟支配權”“可以離開家住在宿舍”“可能要面對來自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生活習慣的宿舍同學”“要實習、找工作,競爭對手更強”等。這些反饋表明,高中生普遍對大學生活有著理想化的期待且對現實狀態認識片面。
面向家長,訪談的問題主要包括“想到孩子上大學了,你會有哪些感覺?可以做些什么?”得到的反饋為:“感覺喜悅而且輕松多了”“可以好好規劃一下自己的生活”“可以在經濟和戀愛觀上為孩子提供幫助和指導”等。這些反饋表明,針對大學適應,家長有開展家庭教育的意識但缺少內容和規劃。
面向高中教師,訪談的問題主要包括“你的教育教學中涉及哪些大學適應和準備的內容?”得到的反饋為:“指導學生如何選科”“指導學生如何填報高考志愿”“分享自己上大學的經驗”等。這些反饋表明,在有關“大學適應”主題的教學中,高中教師分享了個人經驗,但具有隨意性,缺少系統引導。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高中與大學的銜接準備上,不同人群在認知上呈現出零散、片面、準備不足和缺少系統性等特點;在情緒上呈現出輕松和放松感;在行為上缺少具體應對策略。因此,有針對性且系統整合的銜接性心理健康教育對高中生而言十分必要,有助于他們做好上大學的心理準備,適應人生新階段。
如何確定高中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銜接的內容,是開展銜接教育的基礎。筆者從覺察高中生的內心需求和大學生的適應困境兩個維度,對銜接教育的內容進行探索。
“我能選幾門課?”“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課程?”這是許多大學生在剛入學時常會問的問題。大學生在入學之初會面臨選擇選修課的任務,后續還有諸如實習單位、考研導師和學校、兼職等選擇,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會有選擇的困擾。高中階段,學生抱怨沒有自主權,常常是在家長和教師的控制下被動選擇。到了大學階段,學生能夠自主選擇,又會因缺乏經驗而充滿焦慮,猶豫不決。“指導學生合理地進行選擇”這一內容放在高中與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銜接中,有助于提升學生科學系統的決策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的態度。
一個被退學的大二學生的父親說:“孩子自從離開家上大學后,發現可以自由支配課余時間,就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網吧玩游戲,導致掛科太多,被學校強制退學。”該生表示:“我當年填報高考志愿時,就是想考離家遠的大學,這樣才能擺脫父母的管束,我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然而,我在大學期間確實沒有管好自己。”
以上案例體現的是“自由”與“自控”的關系困境。這也提示我們,在高中階段不要讓學生沉浸在“大學即自由”的單純幻想中,而要具體指導他們如何平衡“自由”與“自控”的關系,實現從他控走向自控的轉變。錘煉自控力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常常聯系在一起,包括如何分配學習、生活和娛樂的時間,自控力缺乏時的求助途徑等,這也是高中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銜接中的重要內容。
人際關系是伴隨個體終身的關系,也是社會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兩位高中女生在臨近畢業時約定:“如果考相同的專業和大學,我們就可以一直做好朋友。”兩位女生將友情與填報高考志愿聯系在一起,導致人際界限不清。一旦友誼的紐帶松弛或者斷裂,個體與專業、職業的不匹配問題就會凸顯,并讓人難以忍受。
在高中與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銜接中,有必要讓學生明晰人際界限,了解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等在高中和大學階段呈現出的不同特點。如高中班主任對未成年學生的“嚴格要求”,與大學輔導員對成年大學生的“提出要求、開放對話和自主管理”的互動方式是不同的。有的大學新生抱怨教師講完課就走了,這其實是不同階段教師對學生的不同培養要求所致。相比高中教師手把手地指導題目該怎么做,大學教師主張學生能自主研究與探索,從而提高其思辨能力,培養其獨立的自我意識。來自天南海北、習慣迥異的舍友如何相處,是學生進入大學后面臨的重要人際關系問題,關系處理不當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業和心理健康發展。在高中與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銜接中,教師應培養學生求同存異、相互包容的人際交往技巧,幫助學生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
對自身心理狀態的覺察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內容上多引導學生如何做一個健康的人,而對心理異常的識別缺少系統講授,加之人們對心理疾病存在病恥感等現實情況,使得高中生對心理異常缺少敏感性。在高中與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銜接中,不僅要增加心理異常的科普知識,還要明確指導學生,當覺察到認知、情緒和行為的協調一致性受損時,要及時有意識地調適,了解求助途徑。特別是針對高中階段心理異常的學生,教師要在銜接教育中增加對其家長的指導,減少學生在初入大學階段因適應不良而導致心理異常問題加劇的可能性。
對高中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銜接的內容探索,既隸屬于橫向的銜接教育,又落腳在縱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文中有關銜接教育的內容探索雖然兼顧了群體的需求,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提倡關注個體差異性。因此,我們只有多維立體思考其內容,才能做到面向全體、兼顧個體。高中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銜接的內容選擇,最好兼顧不同地區和學校的特點,靈活增補相應內容。如定期召開有關“高中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研討會,以此對心理健康教育銜接的內容進行調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