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慧
“適應”是個體在生活環境中,隨環境的限制或變化而改變、調節自身,又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個體通過這一過程達到與環境之間和諧、平衡的狀態。[1]在高等教育領域,大學新生的心理適應一直是高校和社會密切關注的重要課題。南京曉莊學院依托“陶老師”工作站的優質師資力量成立心理健康研究院,在大學新生的心理適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與大多數高校心育工作隸屬于學生處的做法不同,南京曉莊學院由學校直屬的心理健康研究院負責全校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該研究院聚集了全校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心理健康教師,摸索出一整套師資隊伍建設的經驗,建立了專兼結合、配備齊全、服務為上的“雙師型”工作隊伍。南京曉莊學院現有專職心理健康教師7名,兼職心理健康教師10名。其中,中國心理學會注冊心理督導師3名,注冊心理師11名,助理心理師2名。同時,學校注重提升專兼職教師的專業素養;建立激勵機制,制定教學、咨詢與科研等多項工作之間工作量核算的細則;拓寬專業隊伍職稱晉升的渠道與途徑。
南京曉莊學院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制度,制定《南京曉莊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綱要》和《南京曉莊學院大學生心理危機管理與干預制度》,搭建“學?!獙W院—班級—宿舍”四級網絡心理育人新格局。從宿舍心理信息員、班級心理委員、學院心理輔導員到學校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全方位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并且重視各級網絡的專業培訓與督導。
“醫教協同”指為了提高少數心理問題嚴重學生的康復水平,高校加強與所在地??漆t院的聯系,在學生心理問題的診斷、治療和干預過程中提供更為專業的服務。[2]25南京曉莊學院聘請南京腦科醫院的精神科專家,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醫教協同”機制。包括定期開展心理問題及精神障礙識別等內容的專業培訓;進行個案研討與督導;為處于緊急狀態的學生開辟就醫綠色通道,簡化就醫程序;及時轉介疑似患有嚴重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的學生接受醫院的診斷和治療;在醫囑下對處于康復期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等,協同護航學生的心理健康。
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并使四級網絡落到實處,南京曉莊學院建立了“常規工作分工聯系,危機工作整體聯動”的工作機制?!俺R幑ぷ鞣止ぢ撓怠敝复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師分別聯系不同的學院,對各學院的常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專業指導;針對重點學生設立聯席會議制度,整合各方資源對其進行心理評估;針對特殊學生建立心理跟蹤機制,從大一至大四全程關注?!拔C工作整體聯動”指在出現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時,借助心理危機干預隊伍進行整體介入,以保障干預工作的精準有效,得到專業人員的有力支持。
1.入學系列講座,樹立心理健康意識
樹立心理健康意識、關注自我心理健康狀態,對于大學生適應大學生活非常重要。從新生進入大學校園開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即刻啟動。南京曉莊學院將大一新生的心理適應工作納入入學教育范疇,由心理健康研究院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教授領銜,為全校大一新生開展系列主題講座;此外,結合具體學院的專業特點與生源特征,開展針對性的專題講座與沙龍,引導大一新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并為適應新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2.心理健康課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南京曉莊學院一直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工作,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公共必修課納入各專業培養方案,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同時,學校組織專業團隊編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科學規范教學內容。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理論講授、視頻學習、小組討論、大組分享等多種形式進行,促使大學生通過內省體驗的方式掌握基本心理健康知識,識別自己及他人的常見心理問題,提高心理健康素質。
3.心理主題班會,凝聚新生力量
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元,主題班會是大學班集體建設的代表性形式,而輔導員是聯結學校和學生之間的橋梁。為激發輔導員的投入度,學校聯合學工處為輔導員創造展示的平臺和機會,如精品班會評選、心理主題班會課題申報等。心理主題班會既有助于大學新生更快地適應新環境,提高其班級歸屬感,又能提升輔導員的技能與素質,實現師生共同成長。
4.朋輩團體活動,融入全新生活
朋輩團體活動指經過半專業訓練并接受督導的學生對同輩群體開展的團體活動。南京曉莊學院的朋輩團體活動在促進新生融入校園、增強其適應力方面發揮著強有力的輔助作用。如“心理團隊帶領者養成計劃”中的優秀成員帶領新生開展朋輩自助團體系列活動;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骨干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在“320心理健康周”“525心理健康月”中開展心理劇表演、心理微電影賞析、心理知識競賽、心理漫畫大賽、心理沙龍、“百團大戰”等朋輩團體活動。朋輩團體活動在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為大學新生搭建起鍛煉心理品質、提高心理素質的平臺。
1.新生心理普查,了解心理健康狀況
為全面掌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制度,科學有效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工作,南京曉莊學院在每年10月份都會對全體大一新生進行心理普查。根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以及對實務工作的總結,學校不斷調整普查工具,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檔案,形成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報告;并在此基礎上著手開展心理回訪工作,為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2.個別心理回訪,評估重點人群
在心理普查的基礎上,南京曉莊學院按照江蘇省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研究中心的篩選標準,對重點學生進行一對一當面訪談,評估其心理健康與心理危機狀況。評估結果分為三類:狀態良好、建議咨詢、主動干預。對于需要主動干預的學生,回訪教師應及時上報本部門領導,列入預警名單;同時與新生展開討論,盡快安排其進行心理咨詢;對于因各種原因暫時無法進行心理咨詢的學生,學校會安排定期追蹤,切實做到對重點人群的特別關注。
3.定期書記座談,關注心理動態
為充分了解不同學院學生的身心特點,關注重點學生的心理發展動態,提供更加精準的心理健康服務,南京曉莊學院每學期都會召開書記座談會。心理健康研究院在遵守專業倫理與法律的基礎上,與書記及相關學生工作負責人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進展、各學院新生心理普查和回訪的整體情況、學生心理咨詢的主要問題分類,并為學院開展學生工作提供相應的建議。各學院書記針對重點個案進行案例研討,圍繞典型問題進行經驗分享,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1.24小時心理熱線,聆聽心聲不間斷
心理熱線具有便捷性、私密性、自主性、經濟有效等特點,成為越來越受歡迎的心理健康服務形式之一?!疤绽蠋煛睙峋€是南京曉莊學院承辦的面向南京市中小學生的24小時心理服務熱線,同時為南京曉莊學院在校大學生提供服務。學生遇到壓力與困擾時,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專業的聆聽和幫助。這對于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的大學新生來說,猶如“及時雨”。同時,專業人員會圍繞大學新生常見的心理困擾以及新時代學生的身心特點,對接線志愿者進行培訓、跟聽與督導等,助力大學新生的心理適應。
2.專業心理咨詢,呵護心靈成長
心理咨詢指心理咨詢師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幫助來訪者發現自身的問題和根源,從而挖掘來訪者的潛在資源,改變其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行為模式,提高其對生活的適應能力。[2]23南京曉莊學院通過學生手冊、入學教育、校園廣播、櫥窗海報、微信公眾號、書簽卡片等多種形式宣傳心理咨詢,并強調尋求社會支持、積極求助心理咨詢是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表現。多年來,南京曉莊學院的心理咨詢服務廣受學生認可,在促進新生心理適應、呵護其健康成長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
3.危機干預隊伍,守護生命安全
近年來,各高校危機事件不斷發生,并且具有突發性、易感性、潛在性、危險性等特點。對此,學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危機預防與干預網絡。南京曉莊學院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實行全年24小時專職值班制,并且配備相應的支持小組和值班領導,一旦有危機事件發生,確保隨時提供專業支持與幫助,及時有效地啟動整體聯動機制,守護學生的生命安全。
盡管心理適應問題是新生入學階段較為突出的現象,但“適應”是貫穿整個大學生涯的課題,需要持續關注。比如,宿舍人際關系往往會在經歷入學之初的和諧、融洽之后,過渡到深入互動階段,繼而可能引發對峙、冷戰、隔閡甚至是對抗,各種人際沖突高發。再比如,大學中期常見的親密關系沖突、中后期普遍存在的就業與升學壓力等,都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產生影響。不同階段、不同個體會有不同的適應問題,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持續關注并為學生提供針對性幫助。
一般而言,高校與家庭之間的聯絡不如中小學那么密切。然而,個體的成長經歷與社會支持系統對其心理健康狀態有重要影響,促進大學新生心理適應需要家庭的積極配合。有些大學新生突然脫離父母的監管,無法在學習和生活上做到獨立自主;有些大學新生在情感上過度依賴父母,無法在新環境中找到有效的支持資源;還有部分大學新生帶著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創傷和僵化的應對模式走進大學校園,無法處理大學生活中的新困境。家校合作不能局限于危機發生之后,而應當作為一項常規工作。通過多種途徑在學生入學前向家長科普新生心理適應的相關知識、提供相應建議,入學后開展多種活動促進學生和家長之間的聯結,建立聯動機制促進特殊問題的應對與解決等,都不失為加強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徑。
大學新生心理適應中的極端事件往往與學生在中小學階段的經歷密切相關。許多學生在青少年時期沒有發展出良好的心理品質,積累下來的問題進入大學后可能集中爆發;部分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已經出現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或精神障礙,然而各學段之間缺乏暢通而有效的溝通機制。因此,學者們提出構建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的建議。[3]如何科學構建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的內容體系,實現不同學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銜接,是當前心理健康教育領域迫在眉睫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