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敏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學段之間的教育銜接已成為重要的教育研究、政策與實踐議題。《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注重“幼小銜接”,基于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依據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容,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了解高中階段學生特點和學科特點,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職業發展做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近年來,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各級各類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和思政工作的重要內容,積極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初步形成了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四位一體”工作格局,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要重視對青少年的教育、引導和保護,并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從銜接的視角來設計。
中學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銜接指中學、大學都從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出發,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形成雙向連接,其本質是促進學生做到心理發展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以及心理適應能力的提升。中學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銜接應該覆蓋中學、大學教育的全過程,但重點可定位在中學高年級與大學低年級。從銜接的領域來看,中學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銜接的內容包括:第一,目標與內容體系銜接。中學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與內容體系上既要有差異、有遞進,也要有共性、有螺旋式上升。第二,途徑與方法體系銜接。如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等方面的銜接。第三,評價體系銜接。中學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評估指標體系應該既有共性,又有差異性。第四,保障體系方面的銜接。包括隊伍保障的銜接,中學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加強交流與合作;機制保障的銜接,在機制上要形成一種雙向銜接,明確中學做什么、大學做什么,如中學幫助學生做好升學心理準備,大學加強新生心理適應教育等,讓中學、大學完成“雙向奔赴”;管理機構保障的銜接,如由同一個管理機構統籌協調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保障的銜接,如上海、山東、天津等省市成立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的研究機構;資源供給保障的銜接,如面向大中小學生的心理援助熱線等。
發展心理學揭示的個體和群體心理與行為發展的規律為中學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銜接提供了心理學依據。在發展心理學理論中,德國心理學家德保羅·巴爾特斯提出的畢生發展觀認為,個體發展是整個生命發展的過程,人的一生中任何階段的經驗對發展均有重要意義。[1]中學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銜接需要放棄中學、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孰輕孰重之爭,需要關注個體在中學、大學之間的經驗銜接,防止中學、大學兩個學段之間教育的割裂。此外,美國心理學家科里·凱斯提出的完整心理健康理論認為,沒有心理疾病并不意味著擁有心理健康,完整心理健康指既沒有心理疾病,同時還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積極心理狀態,指個體在情緒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功能等方面都呈現良好的狀態。[2]完整心理健康理論可以指導中學、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將積極心理學視角與發展心理病理學視角整合,既關注全體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發展,也關注個別學生心理疾病的演變規律以及對適應不良行為和過程的研究與預測,共同做好全過程的預防干預,做到對學生心理問題的早發現、早干預。
在健康管理理論方面,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與服務理論強調大健康的觀念,要求全方位干預健康影響因素、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3]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與服務理論對于做好中學、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可以借鑒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與服務理論,深入探討如何提供適合學生發展的心理健康服務,讓心理健康工作從教育走向精準化、追蹤式的管理與服務。
2017年8月,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到了課程育人、實踐育人、活動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其中,協同育人在縱向上就需要做到大中小學的協同。2017年12月,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要求推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其中,全過程育人就涉及在大思政的框架內如何做好中學、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的要求:要健全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機制。要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科學定位德育目標,合理設計德育內容、途徑、方法,使德育層層深入、有機銜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雖然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在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等方面有差異,但是我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定位于大德育的工作框架之中,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也包括對中學、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銜接的要求。
2020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采用“國民心理健康素質問卷(簡版)”對10~19歲青少年群體開展了網絡問卷調查。該調查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的達標率只有14.24%,[4]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心理健康素養不僅指知識,還是知識、技能、態度的有機融合。擁有良好心理健康素養的青少年具備自主應對未來不確定或壓力情境的動態適應與問題解決能力。青少年處于心理健康素養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習得心理健康知識,增強人際適應、情緒與行為調控、抗挫折能力,養成主動求助的意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的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中學、大學共同協作。目前,在學段教育銜接中,幼小銜接工作啟動得比較早,基礎教育階段的一貫制學校在銜接教育方面也有天然的體制機制優勢。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施,基礎教育階段學段之間的銜接將更加被重視。該方案既要求注重“幼小銜接”,又要求“了解高中階段學生特點和學科特點,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相比基礎教育階段學段之間的銜接,中學與大學教育之間的銜接做得不夠,中學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實踐也亟待突破。
教育的核心載體是課程,中學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銜接也不例外。目前,因為中學、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發者、實施者各不相同,所以課程銜接得不夠好,還有大量的工作可以探索。俞國良等研究者認為,大中小學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包括課程標準的一體化、教材的一體化、教學內容的一體化、師資隊伍的一體化、課程評價的一體化。[5]筆者認為,課程標準的一體化最為關鍵。這是課程一體化的難點,也是突破口。
2020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了《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該方案要求: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當然,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包括的內容需要進一步研究。未來,我們可以在規避倫理風險的前提下,試點探索中學、大學一體化心理健康數字化檔案系統的建設與應用,方便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必要時快捷地調閱學生心理素質狀況的既往資料,從而為學生心理問題預防、心理健康促進的精準施策、持續追蹤提供技術平臺的支持。
目前,教育集團化、學區化成為推進教育優質化、均衡化的重要舉措之一。集團化、學區化辦學可以將大學、中學都納入工作體系,這為大學與中學心理健康教育銜接提供了機制保障,特別是大學與其附校的緊密、無縫合作與互動可以為心理健康教育銜接提供機制載體。大學與中學在共享心理健康服務資源、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可以為心理健康教育銜接積累鮮活的經驗或案例,探索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