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露
(江蘇省泗陽縣雙語實驗學校 江蘇 泗陽 223700)
全納教育是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個新概念,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更為強調的是集體合作教學,形成沒有排斥、沒有歧視、沒有分類的教學環境,推進班級內學生的共同進步。但小學數學全納共同體教學的推行中,重點是要結合總體的教學要求,來結合數學學科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性練習設計,提升最終的教學成效。
1.1 數學全納共同體教學基本概述。全納共同體教學在當前教學活動中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概念,不僅涉及到教育方法和教學措施,還涉及到對于學生學習理念和學習價值方法的全新認識與評估。全納共同體教學思維的核心目標是為了消除在班級教學中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歧視,讓擁有身體殘疾和性格缺陷的學生也能夠融入到教學活動中。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思維要求極高的教學科目,教師對于數學知識的認識和探究往往有所不足,很多教師會認為自身有缺陷或者不愿意聽課,調皮的學生不符合教育發展要求,所以往往在這些活動中會忽略這一部分學生的存在將更多的教學精力放在學習水平較好的學生身上。這樣將會導致那些隨班跟讀身心有缺陷的學生處于不公平待遇的情況下,進一步導致學生不愿意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導致學生出現負面的心理情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落實全納共同體教學思維,在針對于特殊學生時,應當有針對性的促使這部分學生有機融入到集體內部,提高學生的集體歸屬感,讓學生可以認識到自己,就是整個班級中的一份子。
1.2 數學全納共同體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發展的意義。全納共同體教學模式的基本思維是為了加強教育的公平性,讓教師以更為公平公正的態度里面的所有學生為學生,為教師提供一個全新的教育觀念,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展現自我價值和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應當改變傳統教學思維,讓所有學生可以在教學活動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氛圍。教師要建立系統性教學模式,可以針對每一名學生的學習狀態加以引導,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在教學活動中與教師進行有效的交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消除一切課堂歧視。
2.1 以“導學單”為載體,釋放每位學生的潛能。
2.1.1 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大力推行全納教育,確保有效性練習設計效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必須要結合教學內容,將“導學單”作為載體,導學單中的內容應包含以下方面: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什么?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有哪些,這些問題是怎么解決的?還能想到其他的方法來進行解決問題嗎?
2.1.2 教學工作開展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自學,教師要給予學生的自學留有一定的時間,使得學生可在教材閱讀時,了解教材中例題的解題思路、方法和流程,嘗試解答一些同類型的題目,如果在自學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難題,可向小組內的其他成員求助,也可上網搜集資料。
2.1.3 小學生也要逐步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總結教材中例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與自己的解題方法相對比,尋找新的解題思路,在自我探尋中形成自我學習成果。比如,在小學數學六年級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的學習中,教師的導學單設計如下:這部分內容中重點介紹了什么策略,經由這一問題的提出了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關注整體內容和關鍵知識點,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舉例說明如何利用該策略來解決實際問題,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的鍛煉;還有什么不同的解法嗎?引導學生開拓思維,用新的解題思路和方式來解決問題;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使得學生可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問題意識。
2.2 利用挑戰性的問題,建設學習共同體。對于全納教育而言,其在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民主觀是其中的一個關鍵性概念,這一概念應用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立足于集體教學,使得學生之間可通過相互的合作與交流來解決學習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因此,全納共同體教學中的有效性練習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有挑戰性的問題,因為有挑戰性的問題提出,可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可以自覺參與到共同學習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內,提升學習興趣的同時引發學生之間的認知沖突,在學習共同體條件下確保各種問題的解決。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工作開展時,要以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基礎等作為出發點,精心設計更具挑戰性的問題,使得學生能夠共同學習、分析和解決。
比如,在《整數的四則混合運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向學生羅列四組式子:56-12+208,120×3÷15;16×4+8,110-13×5;218+50+28,80-36÷6;100-12×7,25×4×6,在這一前提下,教師設置以下幾個問題:第1組式子的計算中,要按照什么順序來計算,總結出以下結論:因為在該式子內只含有加、減法或者乘除法,總體上遵循從左到右的計算順序。在此基礎上再提出更有挑戰性的問題:后面3組分別按照什么樣的計算順序,在該問題提出以后,學生可在這一過程中引發一定的思想沖突,進而來了解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積極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來進行相應的交流,得出以下結論:乘法或者除法與加減法的混合運算中,首先應開展乘法或者除法的運算,隨后再進入加減法的計算。
2.3 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建設學習共同體。小學數學中的相關知識與現實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這就使得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不論采用的是哪種的教學方式,教師都需要將數學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效關聯起來。在全納共同體教學中的有效性練習設計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固有的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來進行對應課堂情境的設置,使得在特定的情境下,學生能夠進行相應的數學知識學習,在此情境下引起學生的學科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教師可利用課堂情境來引出一系列的可操作性、探索性的問題,使得學生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科學習中,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共同學習機會。
在《旋轉》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首先引導學生復習前期所學的順時針、逆時針旋轉90°知識的復習,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目標和要求,借助多媒體環境來進行特定情境的創設,可向學生播放某一高速公路收費站各個車輛進出的視頻,引出以下問題:收費站口設置的旋桿打開時旋轉多少度,關閉時旋轉的角度是多少,向學生展示生活中的各種旋轉現象,使得學生可在這些情境下,對于旋轉有更為直觀的感受。
2.4 利用豐富有趣的教學游戲來削弱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小學生年齡偏小,對游戲具有極強的學習興趣,并且在游戲活動中,每一名學生都可以積極發言,抒發個人情感與學習見解,這就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加獨立自主的學習機會。即便是能力和思維有缺陷的學生也會主動參與到游戲活動中,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去相互討論,相互協作,相互學習,從而削弱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也促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豐富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氛圍。
例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搶30的游戲,游戲規則是將學生劃分為兩人一組的學習小組,隨后由一開始每人每次報數或者連續報兩次數,如果誰報數到了30,那么這名同學即可獲勝。學生在進行反復的練習之后,就會對數字具有強烈的感知能力,讓學生認識數字之間的相對關系,雖然這樣的游戲難度不大,但是卻可以激發學生對于數字性質的認識教師也能夠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共同完成游戲,以此來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可以充分表現自我,甚至教師可以讓學生登上講臺來進行搶30游戲,讓學生可以在教學活動中擁有獨特的學習。樂趣憑借學生自身的特長來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而其他同學則應當在交流互動活動中分享學習經驗。促進普通學生和特殊學生的相互交流,這樣學生之間的特殊性質就會得到有效的削弱,班級成為一個整體,通過活動的方式促使學生快樂成長,加強思考,大大削弱了性格缺陷,學生格格不入的情況,同時也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加強社交,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5 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化差異,促使學生個性化發展。很多特殊學生,由于其身體的缺陷和心理問題,往往會在學習活動中無法跟上教學進度,所以會成為班級的后進生,這部分學生本身由于身體缺陷會出現一定的負面情緒。如果不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關注,學生會在未來的學習中認為自己不適合學習,從而產生自暴自棄的情況喪失,對于數學教學的所有學習興趣,自卑的學生將會更加自卑而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搗亂的學生則會產生無所謂的心理情況,導致學生更加頑皮。教師在面對這一問題時,應當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用鼓勵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信心和耐心,教師針對于這一部分學生也應當加強主觀認識,避免采用傳統差生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教師要學會觀察學生身上所存在的亮點和特殊之處,從而幫助學生學習采用更為合理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生如果可以接受教師的幫助,提高學習成績,那么學生就會重拾自己的學習信心,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教師就成為了推動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動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所面對的學生范圍應當是班級性的,應當以全班學生同步提升為目標,不要讓特殊學生感受到自己的特殊待遇,這樣才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例如,在有關于年齡計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為學生提出年齡問題如:“小明家一共有三個人,他和父母共同構成,而小明的父親比母親大4歲,人家年齡總和為72歲。而10年前,全家年齡總和則為44歲,那么請問小明和父母的年齡各是多少歲?”這樣的靈活性問題對部分學生來說解答難度較高,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小組活動的方式建立團隊合作學習互助小組,由學習水平較好的學生來幫助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這樣就能夠形成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影響的學習氛圍。學習較好的學生在講解題目的過程中也會對知識進行再一次的闡述和認識,有利于加強學習認知,而學習水平相對較差的學生,則可以通過與學習較好的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理念,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認識,讓學生以更為科學的方式來展開自主學習,這樣學生全體學習成績都會得到有效的提高。特殊學生也會獲得學習積極動力在教學活動中取得一舉多得的教學效果。
2.6 加強家庭教育影響,讓學生在家庭教育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所有數學知識都與學生日常生活中所需要使用到的數學技能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在學校教育中,教師不能夠單純利用校園教育來影響學生,而是應當調動學生家庭教育的功能,讓學生可以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雙層背景下來完成自我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普通學生家長對于特殊學生存在一定的偏見,往往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與缺陷類型的學生進行交流或者交朋友,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應當與學生家長進行有效溝通,讓學生家長明白特殊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實際上與普通學生并無差異,從而在家庭教育中為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教育環境,而對于特殊學生的家長教師,則應當了解特殊學生家長的工作和生活背景,從家長角度去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讓這些家長可以快速了解到自己孩子性格和身體方面的缺陷具體情況,并且傳授給家長相應的教育辦法,幫助家長為學生建立良好平等的家庭教育環境,真正促使學生成長為一名積極向上樂觀的青少年。
例如,教師在教學活動之余,可以抽出時間對普通學生和特殊學生進行全方面的家訪。對有偏見的學生家長進行勸說,讓學生家長可以意識到不同學生之間的友誼性質。而對于特殊學生家長教師,則應當讓學生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身上的基本優點,并且對缺點進行闡述,讓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規范學生的行為和思維習慣,這樣防止學生家長在生活中過度照顧學生而造成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問題。
現階段的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越來越關注全納共同體教學環境的創建,以引導學生在共同學習的環境內,來積極參與到各種的知識學習和探索中,全面提升小學數學的學科教學成效,幫助學生在全納共同體教學中,具備更高的數學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