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娟
馬克斯·范梅南指出,教育需要轉向體驗世界,體驗可以開啟我們的理解力,恢復一種具體化的認知感。活動是體驗的媒介,體驗活動是教師在班隊會中經常使用的方式,筆者在主題班隊活動設計中,一直致力于打造以生活為源頭的角色空間,找尋生活中學生現在或未來可能成為的角色,并嘗試將角色體驗與班隊活動有機融合。教師通過班隊活動中的角色設計、角色體驗、角色管理,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在多重角色體驗中提升能力,在角色空間體驗中了解自我、悅納自我,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逐漸完善自我人格。
教師在班隊活動設計中融入生活角色體驗,讓學生在多重角色體驗中學會換位思考,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為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打下堅實基礎。以下是筆者設計的系列角色體驗主題班隊活動。
校園是學生每天最主要的生活場所之一,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校園生活,做校園的主人呢?筆者設計了一系列的校園角色,主要有:學習類——學科課代表、學習小組長、領讀員、成績記錄員等;活動類——主持人、策劃師、聯絡員、小小影像師、組織協調員等;行為規范類——眼保健操監督員、禮儀小使者、文明監督員、課間管理員等;生活服務類——黑板清潔師、桌椅小排長、地面清潔員、節能小哨兵、衛生巡查員等;知識拓展類——天氣播報員、閱讀推薦員、學科小靈通、科普小院士等。這些角色涉及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供大多數學生自由選擇體驗。以下是《我是小小管理員》設計的主要環節:
(1)尋找小崗位
師:(組織學生討論)班里有哪些事情是需要大家經常去做的,請同學們說一說。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板書)
師:根據同學們的提議,我們將在班級增設衛生監督員、眼保健操監督員、課間操督查員等崗位。
(2)亮化小崗位
師: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繼續“亮化”我們的小崗位,給每個崗位起好聽的名字。
(學生自由討論,自由回答)
(3)自選小崗位
師:請大家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自己想要擔任的小崗位,如果崗位規定人數選滿請選擇其他崗位。
…………
學生在“尋找小崗位—亮化小崗位—自選小崗位”過程中,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教師根據崗位所需人數進行協調、均衡,確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學生在多種角色扮演中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處境,發現自我和他人的價值。
家庭教育是學生成長過程必不可少的,親情關系、倫理道德、待人接物等都是在家庭中養成的。筆者圍繞家庭教育設計了相關的角色,讓學生在家庭角色體驗中感受親情和責任。如家庭“智慧調解員”,這個角色是家庭生活的潤滑劑,當家庭成員之間發生矛盾時,學生通過矛盾調解學會與家人的溝通方法,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在《智慧調解員》班隊活動中,筆者設計的活動環節有“談話導入,揭示課題”“發現矛盾,研究策略”“矛盾分類,小組討論”“故事感染,升華主題”。
親情角色體驗引導學生與家長角色互換,培養同理心,從他者角色觀照自己。學生能從原來以自我為中心的角色認知中跳出來,通過參與家庭服務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父母的愛,形成家庭責任感。
在社會參與方面,小學階段要教育學生“具備個人生活道德的知識與是非判斷能力,理解并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培養公民意識,關懷生態環境”。筆者嘗試設計適合學生體驗的社會職業角色,在職業啟蒙教育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班隊活動中的職業角色體驗要關注學生參與的全部過程,除了學生的直接體驗,還有同伴之間的經驗交流,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個人體驗與群體體驗相結合,使學生獲得全面的、多角度的職業體驗,這種體驗更趨向于客觀性、民主性。職業角色體驗不僅能幫助學生了解每種職業的勞動過程,還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交往能力、實踐技能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角色體驗能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變被動地接受活動任務為主動探索活動內涵,促使學生在體驗過程中主動打開身心,與群體及外部世界接觸,切身體驗和接納這個世界。
班隊活動成功與否,與活動前期的策劃密切相關。教師將活動策劃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身特長選擇適合的角色,如在元旦活動的前期策劃中,學生會選擇口才好的同學擔任主持人、組織能力強的同學擔任導演、會設計的同學負責服裝設計、動手能力強的同學負責道具制作。學生在活動策劃時充分考慮每一個人的特長和能力,讓每一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角色。學生在活動中不斷提升自信心,鍛煉策劃力、合作力和決斷力。
筆者在主題班隊活動中設計適合學生體驗的角色,盡量兼顧班級每一位學生的需求。如在班級運動會活動中,我們成立策劃組、運動員組、采訪組、攝影組、啦啦隊等多個小組,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自己的崗位,讓每一個學生都承擔相應的角色任務。從個人層面來講,完成自己的崗位任務是增強學生的崗位責任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從小隊層面來講,隊員之間密切配合完成小隊任務,增強了學生的崗位分工意識、小組合作意識;從班級層面來講,全體學生為班級比賽出謀劃策、積極備賽,激發了每一個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提升了班級的凝聚力,促進了班集體建設。
角色空間體驗為學生提供了多樣的實踐機會,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提升能力呢?筆者試圖在班隊活動中設計活動評價環節,引導學生在活動評價中更全面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甚至改變自己。活動評價表涉及本次班隊活動中的每一個崗位角色,這既是一個評價的過程,也是大家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過程。如果活動結束后,教師不及時進行活動評價與反思,學生對自己能力的認識是不清晰、不客觀的,對他人的認識也是不全面的。教師在評價環節要注重評價的全面性、客觀性、公正性,盡量采用自評、師評、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認識自我和他人。
生活角色賦予學生的不只是簡單的生活體驗,還有合作力、策劃力、決斷力、執行力,甚至想象力、創造力、審美力的形成。主題班隊活動是學生角色空間實踐的重要載體,教師要關注活動的進程,把控活動發展方向,了解學生在角色實踐過程的實際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通常教師設計主題班隊活動的時間是一課時,在這短短的40分鐘內,得到鍛煉的也許只有少數學生,大多數學生則是充當了活動的“看客”,并沒有真正參與到活動中。筆者根據活動主題的實際需要以及學生在角色實踐過程中的具體情況,對班隊活動時間進行靈活機動的調整。
以“小小領讀員”活動為例,領讀員幾乎是所有班級都需要的崗位,這個角色該由誰來承擔?這個角色應該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這個角色是否稱職?怎樣可以做得更好?這一系列問題并不是一節課就能解決的,所以筆者設計了6周的班隊活動時間。其中,角色設定環節幫助學生了解領讀員的具體職責;角色招募環節是學生才藝展示、各顯神通的過程,學生通過比拼獲得最適合的角色;崗位實踐環節是學生角色實踐的具體過程,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改進完善;階段評估環節是學生對自己擔任角色的回顧與總結,通過自評、互評、師評讓學生全面認識自己。
在主題班隊活動設計中,學生體驗的角色是可以調整的。“文明監督員”是班級行為規范類角色之一,通常在角色體驗3~4周后,筆者會組織總結性主題班隊會,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優缺點,為自己后期即將承擔的角色做好準備。在任期結束后,筆者會組織新一輪的角色競聘,如此形成一個“角色競聘—角色體驗—角色評價—角色輪換”體驗角色調控模式。每一輪任期設定為1個月左右,一個學期每一位學生都可以與4~5個角色親密接觸,學生在多樣的角色體驗中,語言表達能力、合作力、執行力等得到全面提升。
劉鐵芳教授說:“人被置于生活所展開的現實世界,在同客觀世界、同他人、同自我的交往與對話中,獲得個體對社會生活的適應,以及改造生活的能力,由此實現個體的生命成長。”教師借助主題班隊活動,讓學生在校園、家庭、社會中進行角色體驗,真正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體現了學校教育的突破與回歸。學生在角色空間體驗中悅納自我、管理自我、超越自我,與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逐漸成長為主動發展、人格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