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娟
多年前,第一次讀到作家張曉風的文章《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時,我就被其中的一句話觸動:“今天清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每每想起,都覺得重任在肩。
在小學,語文教師一般都會擔任班主任,每天面對的都是“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孩子,立德樹人是他們的首要任務。工作中,他們不僅要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擁有迎向未來的能力。換句話說,他們將回答那個問題——“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這意味著學生的校園生活必須是高品質的、富有創意的,如此,才能保持學生生命的本真與蓬勃。這些年,我以“寫”為突破口,開發了一門令學生充滿熱情和期待的課程,讓他們在學習與實踐中不斷獲得成就感,擁有愉悅的校園生活。與此同時,我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專業成長。
教育的本質是為人的成長服務。只有把學生放在中央,一切的教學內容、教育方法才有意義?!坝H其師,信其道”,如果一個學生已經做到了“親其師”,那么我們用“其師之道”去教育他、引導他,是不是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為師者,身教重于言教,“自己”就是最好的課程。我這些年的教育實踐證明:堅守學生立場,把自己作為方法,確實可以為學生創造美好的校園生活。
近十年,我一直追求“凈善靜美”的班級目標:“凈”指的是干凈、整齊,包括物凈、人凈,希望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善”指的是與人為善,善待自己、回饋社會;“靜”指的是凡事有靜氣,追求寧靜致遠;“美”指的是既有美麗的外表又有美好的心靈。每天放學后,我都會帶著值日生把教室打掃得一塵不染;利用班會課教給學生“斷舍離”的方法,自己的著裝也力求干凈、簡潔;待人接物,做到有禮有節;不僅追求外表的美觀,也恪守內心的美好。一個孩子,他最初看到了什么,就會成為什么。教師把自己作為方法,首先要對自己的教育目標“念念不忘”,那么自己的一言一行才會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正因為如此,我所帶的每個班級的地面總是干干凈凈的,桌椅總是整整齊齊的,學生也是多才多藝、彬彬有禮的,班級因此年年被評為區“優秀班集體”……
每一個全面發展的學生的背后,除了有優秀的家長,還有優秀的教師。想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優秀教師,一定繞不開自我提升。閱讀就是一種輸入,一種向內追尋的方式。讀有關時代發展的書,可以讓自己擁有展望未來的育人眼光;讀有關教育教學的書,可以讓自己具備因材施教的育人方法……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花,生活中有的,我們都要去涉獵,都要去了解,大部頭要啃,小雜志要看。在自我充電過程中,我逐漸積累出屬于自己的閱讀和寫作的方法,發現了春花秋月的獨特情趣……只有這樣,在和學生分享時,我們才會胸有成竹。
我曾讀過一本薄薄的小冊子——《用寫作調心》,特別有收獲。其中的一段話一直珍藏于心:“作家有兩條命。他們平時過著尋常的日子,在蔬果雜貨店里、過馬路時和早上更衣準備上班時,手腳都不比別人慢。然而作家還有受過訓練的另一部分,這一部分讓他們得以再活一次。那就是坐下來,再次審視自己的生命,復習一遍,端詳生命的肌理和細節。”教師,看得多了,做得久了,總想著與人分享。這時候,就會尋找分享的平臺。公開課、講座、電視臺、雜志、微信公眾號,都會成為嘗試的一個點。投稿,被拒,再投,被錄用……這一路且行且思,積累的都是滿滿的“干貨”。輸出,是向上生長的姿態,它呈現給學生的是教師卓越的學科能力,集中體現為在學生創意生活中的引領作用。在閱讀《地心游記》后,我受邀為全書撰寫了“導讀版”,后來機緣巧合,還在電視臺的“名師帶你讀好書”欄目做了一期節目。生命需要激情,激情需要點燃,當教師以輸出帶動向上生長,學生也會緊緊跟上。一直以來,我的學生都很愛讀書,班會課時他們就分享過《射雕英雄傳》《貓武士》《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等書的閱讀感悟。
教師職業與其他職業的不同在于,他的“優秀”是建立在學生的“出色”之上的,教育效果是后顯的。當一個教師過上高品質的生活之后,他應該把學生也帶入這種生活,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育和學生的高品質發展。
人是環境的產物。高品質的校園生活必然是書香氤氳的。自從夸美紐斯創立了班級授課制后,班級就成了學生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空間。每次開學,我都讓學生從家中帶來三五本書,在班級設立圖書角,讓閱讀觸手可及;“小書蟲”們將自己喜愛的書做成一張閱讀推薦卡,展示在教室后墻的絨板上,讓閱讀有人引領;我將“當當網”上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封面下載打印,讓他們能隨時了解最新好書……當學生在教室看到的是書,與別人交談的是書,腦海中想到的是書,積累寫作素材就不再是難事。
我是一位語文教師,平時喜歡寫工作筆記,每天一篇,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知不覺間,就養成了習慣。一次,我寫了一個班級“小吃貨”將老師獎勵的巧克力捂化了都舍不得吃要帶回家給妹妹的事后,全班學生都要求我也寫寫他們。于是,師生訂下“君子協定”——我每天撰文,記錄一位學生留給自己的印象,1000 字左右;全班每人每天寫隨筆,100字左右。
落棋無悔。接下來的日子,我每天堅持在班級微信公眾號中“日更”,學生在日記本上記錄學習和生活。課堂上師生的精彩互動,活動時同學間的有趣言行,回家后的生活感悟等,都定格在學生的筆尖。堅持,很難;持續地堅持,更不易。但師生同行、互相監督,這件事就逐漸成了我們班的常規活動。
隨著文章越寫越多,新鮮的素材卻越來越少。得意之作被束之高閣無異于“錦衣夜行”。怎么消解學生的這種“寫作倦怠感”呢?分享!讓師者的肯定、同伴的欣賞激發學生的寫作內驅力。每個星期,我騰出兩天的午間閱讀時間,讓學生欣賞前一周的精彩文章。文章作者現場朗讀,其他學生靜靜傾聽。獨特的表達被發現,寫作的亮點被挖掘,這種“發表”讓作者倍感自豪,讓聽者“心向往之。”
作為教師,我力圖讓學生擁有一種高品質的學習生活,在寫作中發現自我,獲得內心深處的滿足。
高品質的學習生活,應該是可持續更新和不斷提升的。于是,我努力將寫作活動形成序列,向縱深處推進。例如,我將班級每個學生寫的文章和家長寫給孩子的一封信整理成班刊——《印象·五(2)》(當時我帶的是五(2)班)。班刊印刷期間,我就帶著班委籌備“新書發布會”,從活動流程到人員分工,從邀請校長發言到家長們歡聚一堂,從學生代表分享感想到捧起新書閱讀,我忙得不亦樂乎。因為,我知道學生收獲的是語文課程學習帶來的高品質的班級生活,我希望他們在優秀的“集體”中看到優秀的“我們”,在優秀的“我們”中找到優秀的“我”。
每一冊新書發布會后,我們還會舉行捐贈儀式——全班學生出席,班長代表大家向學校圖書館贈書。那一種自豪難以言表,那一種幸福只有親歷的人才能明了。除了全班共寫一本書外,每個學生還有自己的一本書,如小繆的《妙·論》、小汪的《聽霖說》、小曹的《清風徐來,花自盛開》……同樣地,他們也會將書送到學校圖書館。“我有一本書被學校永久收藏。”這是每一年捐贈儀式后學生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收藏不是終極目的,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并學習他人的長處,從而不斷提升自己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會舉辦各種形式的新書討論會,無論哪一種形式,學生都會提前把要討論的書送到參與者的手中,讓他們提前閱讀,以便讓討論更深入。這種討論,會幫助學生發現自我、審視自我,看到自己在觀察生活、書面表達等方面的優點和不足,看到學科學習的價值,體驗學科學習的幸福,追求更美好的自己。
當然,創意的生活表達不能人云亦云,引領學生追尋獨特、“尋找自己的句子”尤為重要。世界上不會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相信自己的唯一,表達自己的獨特,學生的生活就會擁有與眾不同的意義。
當教師把自己作為方法,以“寫”為抓手,引領學生日積跬步,在序列化的活動中享受高品質的創意生活時,教育就會走進相互成全的美好境界,而教師自己也必然能實現不一樣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