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張競月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和中華民族的瑰寶。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面臨困難,這些寶貴文化財富亟須得到保護和延續。近年來,社會各界紛紛提出有關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路徑,其中教育界積極推進中華傳統文化進入中小學校園。這項提議不僅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而且有助于學生身心發展和價值觀的形成。2014 年以來,國務院、教育部等多次頒布相關文件,把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的各領域中,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但在推行過程中遇到師資、課程建設等相關問題,影響了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價值的發揮。因此,探尋中華傳統文化進入中小學校園的合理路徑勢在必行。
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豐富,對于其內涵的闡釋也是眾說紛紜,有直接闡釋本質特征的,有列舉眾多現象概括形成概念的等。筆者將從文化角度和對進入中小學校園的意義兩個角度來闡釋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學者往往從整體宏觀或具體微觀層面對中華傳統文化內涵進行解釋。從整體宏觀層面上,張繼功等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對提高人民的思維能力,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切有重大價值的優秀精神成果的總和”;李申申等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指那些經過了實踐檢驗、時間檢驗和社會擇優繼承檢驗而保留下來并能傳之久遠的文化”。從具體微觀層面,張智彥分別從結構、時間、哲學等方面綜述了各類學者對中華傳統文化不同角度的內涵闡釋。由此可見,中華傳統文化是時間和空間整合下,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總和。
中小學生在學校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影響其觀念形成,也影響著未來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發展。因此,進入中小學校園的中華傳統文化必須是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和價值觀形成的。具體而言,可以從全面發展的角度進行闡述。
道德教育層面,中華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道德體系完整而豐富,這些文化養分是中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體系的有效助力劑。青少年可以通過學習經典篇目和人文典故,不斷提升個人道德修養,塑造完整的健康人格,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智育層面,中華民族通過自身智慧所發明和發現的科技成果和理論知識有利于學生的智力發展,從而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的底蘊。體育和美育層面,中小學生通過學習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不僅增加自身的藝術才能,進行個性發展,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增強體質,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素養。勞動教育層面,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勞動技能以及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都是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課程內容來源。通過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小學生可以進行全面發展,同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進行個性發展,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綜上所述,中華傳統文化是經過歷史檢驗并保留下來的,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具有教育功能的一切有重大價值的優秀文化成果的總和。
近年來,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已經成為教育的熱點話題,并且在中小學教育過程中推行。但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作為一種基礎教育改革的措施,勢必會產生諸多問題,使實際的推行效果舉步維艱。如今,中華傳統文化進入中小學校園在師資、授課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生興趣等方面存在問題。
師資力量對于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十分重要,推進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也需要相應的專業師資力量,才能保證傳統文化傳承的專業性。但目前大部分中小學缺少傳統文化專業師資隊伍,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專業教師數量少,學校師資力量有限,傳統文化的專業教師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師資的專業性不高,各學校經常由科任教師兼任,大大降低了傳統文化授課的專業性。
與此同時,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學生自身,都更加重視學習成績。在這種情況下,學校要求升學率,學生和家長擁有考入名校的愿望,迫使教師將更多精力投入對于考試課程的研究中,無心關注傳統文化教育。教師主體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不高,使得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受到更大的阻礙。
首先,在推進的數量上,大部分學校僅僅停留于現有教材中存在的傳統文化元素,沒有自主創新開發相應的校本課程。同時,原有的教材中包含的傳統文化知識也十分有限,以語文課本為例,古詩詞在不同年級的課文總篇章的占比較少,且選入的古詩詞朝代、文體有限,編排缺乏系統性。其次,在推進的種類上,出現在中小學校園的傳統文化課程十分單一。推進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示范性學校也多以戲曲、武術、剪紙等課程為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學生對于廣泛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接觸和學習。
現在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將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化,傳統文化變成了課堂上“滿堂灌”的知識,以單純的講授和解讀文本為主,尤其對于經典篇目更是采取反復誦讀和死記硬背的方法。教學方法單一、枯燥,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無法通過各種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展現在學生面前。摒棄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使得中華傳統文化教學缺乏趣味性,久而久之容易挫傷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
中華傳統文化的起源和發展距離現在年代久遠,學生接觸的機會較少,對其豐富的內涵和魅力體悟不深。同時,中小學生學業上的巨大壓力,讓其難以有時間按照自己的興趣特長學習考試課程以外的內容,無法真正發自內心地去關注、了解、喜愛和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加之由于師資有限、課程類型單一、教學方法枯燥無趣,少數喜愛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火苗也被上述問題所澆滅。
針對目前出現的問題,中華傳統文化進入中小學校園的路徑可以從課程、師資、教材、校園文化和社會力量五個方面進行探尋。
1.發揮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優勢
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應借助新課改中課程三級管理模式,結合地方和學校相關的中華傳統文化資源,建設獨具特色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使宣傳中華傳統文化與開發特色課程相輔相成。
首先,融合地方特色發展地方課程。發展地方特色課程,需要將教育與當地的經濟、文化、人口等諸多因素相聯系。以民族因素為例,部分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當地可以利用這些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構建富有特色的地方課程。同時,當地師生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少數民族,更易于接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因此,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列入學校課程中,學校環境、教師能力、學生興趣都可以推進地方課程的順利開展。
其次,結合學校資源開發中華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基于學校實際情況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充分利用本校的資源,發揮教師自身所擁有的相關專業或特長,同時征詢本校學生意見,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以北京市朝陽區白家莊小學為例,該校從2001 年起逐步形成以“品味文化”為核心的校本課程,從對北京文化的探究性學習到先后形成近一百門校本課程,創建各類校本課程體系,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引領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2.開發設計中華傳統文化融合課程
教育部制定并印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簡稱《指南》)中指出,將中華傳統文化與各學科教學相結合,針對不同學科的具體要求,更好地為優秀傳統文化融合課程指明了方向和規劃了路徑。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科相融合,有利于針對不同學科特點擴大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采取多樣適合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形成縱向有機銜接、橫向協同配合的格局”。開發和設計傳統文化融合課程,一方面不增加新的課程安排,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使傳統文化成為學科中的重要元素,有利于教師增強對于優秀傳統教學的意識,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
3.構建中華傳統文化的網絡課程體系
現在是科技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應充分利用信息媒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進入中小學校園的有效途徑之一,使推廣的效率和范圍最大化。針對中小學傳統文化的課程類型有限、師資緊缺等問題,可通過建立中華傳統文化的網絡課程體系解決。根據類型、難度等因素將傳統文化分類,建立相關課程體系,聘請從事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專業人士進行網絡授課,將傳統文化的優質課程在網絡課程體系中進行共享,使全國的青少年都可以通過網絡媒介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如現在資源較為豐富的網易公開課、可汗學院等都可為傳統文化網絡課程體系的建立提供范本,這樣的傳統文化網絡課程體系,使學生“有課可學”、專業人士“有生可教”,且能夠保證傳統文化傳承的專業性。
完善中華傳統文化教師師資力量主要可以從發展專業的師資隊伍和積極開展教師專業培訓兩方面進行。
發展專業師資隊伍需要學校領導和教師培養兩方面的支持。一方面,學校應積極響應相關政策的號召,切實邀請專業教師進入校園授課,推進中華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播。另一方面,社會和高校應培養相關專業的人才,在師范類院校設置傳統文化的專門課程,培養傳統文化的專業教師,增加傳統文化專業師資的后備力量。例如,北京市第十二中學擁有武術專業畢業的教師,將武術帶入體育必修課和選修課,帶領學生參加武術比賽并獲獎,研發武術操成為北京十二中特色的課間操之一。由聘用專業教師開始,發揮教師的專業技能,鍛煉全校學生體質并了解武術文化,激發學生興趣并實現個性發展。
積極開展教師培訓,符合教育部頒布《指南》的要求標準,將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意進行有機結合。首先,開闊教師傳統文化的知識視野,增加教師專業知識,使教師深入了解傳統文化,提高教師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度。其次,完善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師專業技能。將基礎課程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素材相結合,需要教師促進教學方法多元化,使學生更容易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樹立傳授傳統文化的思想意識,提高教師專業技能。相關的專業培訓有利于讓教師理解融合課程、改革教材的意義和改進意圖。
1.編訂傳統文化專用教材
編訂專用的傳統文化教材可提升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系統性和廣泛性。
首先,注重編訂傳統文化專用教材的編排系統性。一方面,從傳統文化的時代變遷角度,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教材的內容應符合時代變遷規律,在時間上更具順序性和歷史感,易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整體傳承。另一方面,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角度,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等特點,教材的編寫要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接受程度,從而設計相應的重點內容。
其次,注重專用教材中傳統文化的廣泛性。提升專用教材內容的廣泛性和包容性,包括經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識、科技成就、藝術與特色技能以及其他文化遺產等內容,通過周邊知識的延伸學習,也有利于將知識學透學深。北師大版《中華傳統文化》教材涵蓋中華傳統文化諸多要素,呈現方式尊重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由易到難,要求逐步提升,是中華傳統文化教材編寫可供參考的典范。
2.開發具有傳統文化特色元素的融合教材
中華傳統文化應滲透進學生學習的各種內容中,這就需要將傳統文化元素與基礎課程教材相融合,在教材的編寫數量、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進。在現有的中小學教材中增加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的比重,包括主體知識和課外補充內容數量的增加。在這方面“部編版”教材做出了很好的示范。2017 年秋季,全國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課程統一使用“部編版”教材,“部編版”教材的編寫把中華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融入教材的諸多方面。如在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篇目有所增加,并在小學一年級就加入古詩文,整個小學6 個年級12 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 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 篇,增幅達80%。這樣的知識融合,加強了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理解,同時豐富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校園文化的營造對在校園中的中小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文化的創建可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成為學生價值觀發展和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隱性途徑。
首先,合理規劃校園物質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作為校園環境與校園文化的黏合劑,同時又通過這些載體宣傳傳統文化,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具體來說,可以將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著名人物雕像按時代變遷坐落在校園各處,引導學生探尋各時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用民俗工藝品等點綴校園走廊等細小之處,引導學生欣賞傳統文化之美。
其次,提升校園精神文化內涵。中華傳統文化可在歲月的累積中沉淀出精華,融入中小學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一方面,需要學校管理人員經過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形成有利于學校建設和學生發展的學校傳統與理念。另一方面,通過課堂對學生的文化熏陶,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借鑒傳統文化的精華,幫助學生提升文化素養,以加強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
教育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一個要素,與社會其他文化因素共同構成了一個文化生態圈。因此,要有效利用社會文化資源推進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形成學校—社會合力。
首先,相關行業媒體創設平臺。一是媒體行業發揮宣傳作用,呼吁社會對于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關注;二是與學校合作舉辦傳統文化活動,讓更多的學生萌生對了解和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例如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推出了“戲曲進校園”活動,以中央電視臺的名義和各地學校合作,讓擁有戲曲表演才藝的中小學生登臺表演,同時也使更多學生受到戲曲魅力的感染。
其次,鼓勵專業人士進入中小學校園傳授中華傳統文化,彌補傳統文化師資力量的空缺。例如,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從2015 年起開展“劉蘭芳大講堂”,通過講座的形式向學生傳播評書知識,并以親身表演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評書,由此提升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
除了著名的社會人士外,學校也應充分發揮家長和知名校友的力量,舉辦各類活動,將優秀家長和校友代表聘用為學校的“傳統文化導師”,不僅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傳統文化的師資力量,而且有利于拉近學生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距離。
中華傳統文化是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養分,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是在保存和延續中國文化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過程。現代社會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下,需要增強人們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促進人的綜合素質發展。立足于中小學教育實踐,推進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創新型實踐,也是中小學學生提升綜合素質、進行全面發展的嘗試性創舉。以此為契機,逐漸創建和諧文明的文化社會是未來中國教育發展的前途和方向。在此基礎上,突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增強我國公民的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發揮中華傳統文化對當代社會的價值和作用,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質,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與價值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