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雯 楊毅靜 梁 娟
學業情緒作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目前,國內對青少年學業情緒問題的干預主要以個別輔導、團體輔導為主。[1]其中,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對存在學業情緒問題的青少年進行干預和輔導。但由于青少年的學業情緒問題受環境的影響較大,研究者也應重視對青少年學校環境及家庭環境的干預,充分發揮系統的力量。本研究擬從學校系統的功能和特點出發,通過建立學校會商小組,將所有的系統資源整合,在具體實踐操作中完成對青少年學業情緒問題的“系統整合式”干預。
“會商”(consultation)指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就性質和程度而言超出了心理咨詢師獨立處理個案的極限水平,繼而邀請其他同行或專家協助進行心理診斷與咨詢的工作方式。[2]在會商過程中,同行或專家集思廣益、發揮專長,對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做出性質和成因的評判,形成預期有效的心理咨詢方案,對來訪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
學校會商小組涵蓋學校系統、年級系統和班級系統,是一種以學生問題為中心的團隊服務小組,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基于學校團隊和系統層面的會商服務。會商小組成員主要包括學校管理人員、班主任、學科教師、心理健康教師、學生家長以及其他相關研究人員等。
本研究選取1 名四年級男生作為干預對象,運用“系統整合式”方法對該生的學業情緒問題進行綜合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學校會商小組從學校維度為整個“系統整合式”干預的成功推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干預對象的基本情況如下:昊昊(化名),四年級男生。一年級剛進校時,昊昊因為撕書、上課東張西望、咬鉛筆等行為引起班主任的關注。班主任發現他特別愛發脾氣。不管是課上還是課下,他總會無緣無故地大吼幾聲,或是跟同學吵架,或是頂撞教師,被教師批評教育時會大哭,情緒控制能力很差。三年級開始,昊昊的問題逐步升級,他不想聽課時就在桌上亂寫、亂畫,心情不好時會用頭撞墻或者撞桌子,弄出很大的聲響。家庭方面,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昊昊主要由母親撫養。母親因為孩子的情況沒有出去工作,教育上多采用順從的方式,呈現出一種無力的狀態。學校方面,教師采用表揚、鼓勵、批評、教育等多種方法對昊昊做工作,但收效甚微。家長求助過專業的心理咨詢,但昊昊的癥狀只能緩解一兩天,情緒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為了更好地幫助昊昊,在征得家長的知情同意后,學校推薦他加入“系統整合式”干預研究項目。該案例的呈現已征得當事人及其家長的同意。
本次研究的干預目標為,以小組協同合作的方式開展干預工作,幫助學生改善學業情緒,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優化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增強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的適應能力,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組建學校會商小組
學校組建由校長、班主任、語文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系統整合式”干預組心理專家共同組成的學校會商小組。
2.資料搜集與評估
學校會商小組邀請昊昊的母親參加會商小組的第一次會議。首先,我們請昊昊的母親簡單說明孩子的出生及成長狀況。她表示,因為上學之前覺得孩子的語言表達和身體運動并沒有太多異常,所以根本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問題。其次,班主任和語文教師分別表達了對昊昊的觀察和看法。大家一致認為昊昊的智力沒有問題,但是當他感到疲憊時就會變得煩躁不安,情緒失控,出現較多的問題行為。再次,在初步了解了這些情況后,會商小組邀請昊昊到場,進行現場交流。交流過程中,昊昊不停地說話、走動,眼神不與教師接觸。昊昊描述自己“到了早上第三、四節課和下午的時候就想發火,想叫,想用頭撞墻,控制不住自己,發泄完后感覺很舒服,心情會好轉一些”。最后,會商小組運用腦電波測試儀為昊昊做了注意力測試,并記錄結果。
第一次會議中,會商小組成員共同參與會診昊昊的學業情緒問題,通過對具體細節的了解和介紹,將所有資源進行整合,從不同的視角綜合評估昊昊的問題,為下一步計劃制訂與實施做準備。
3.計劃制訂與實施
第一次會議結束之后,小組成員基于自己工作視角下的資源和方法,共同制訂了詳細的工作計劃,開始對昊昊的學業情緒問題進行干預。
首先,干預組人員對昊昊母親開展“21 天雙陪伴”工作。其次,為了減少昊昊情緒不穩定的時間,會商小組決定讓他每天只上第一、二節課,兩節課后由母親接回家,并建議母親帶他去公園散步、跑步,消耗他的部分精力,再回家完成作業。教師每天通過QQ 把作業告訴昊昊母親,由母親指導孩子完成。最后,心理專家每周二下午來學校對昊昊進行心理輔導,使用沙盤游戲幫助他調整情緒。同時,心理專家與昊昊母親及班主任分別交談,全方位了解昊昊在這一階段的變化與心理狀態,給予專業的指導。在此過程中,昊昊出現過3 次情緒失控情況。班主任采用忽略的方式,讓他自行消除焦慮與緊張的情緒,同時通知昊昊母親,將他提前接走。
兩周之后,心理專家和昊昊母親及班主任商量:在母親的陪同下,讓昊昊試著上半天的課。班主任和母親沒有意見,可昊昊堅決反對,不讓母親進班,對母親又踢又打。于是,班主任建議母親在離教室不遠處待著,一邊預防孩子突然情緒發作,一邊觀察孩子的情況。第一、二節課下課時,母親不敢靠近。到了第三節課下課時,昊昊有點疲憊了,開始變得煩躁,于是主動來找母親,尋求母親的支持和安慰。
在整個計劃實施的過程中,學校會商小組成員始終通力配合,遇到問題時,組內成員組織會商共同探討。心理專家也與昊昊母親、班主任及學校心理健康教師隨時保持溝通,對整個干預過程進行指導。各方共同努力,為昊昊創造良好的學校和家庭環境,整合各項資源,促進其改變。
4.調整與跟進
干預計劃初見成效,會商小組第一階段的工作結束,昊昊的癥狀也有所緩解。為了進一步改善昊昊的學業情緒問題,學校會商小組決定調整干預計劃。為此,學校會商小組組織了中期會議。大家建議讓昊昊逐步適應半天的學校學習,等他能夠適應之后,再慢慢嘗試一天正常的學校學習。在所有人的積極配合下,昊昊慢慢開始嘗試學習半天。這段時間,昊昊的癥狀時有反復。母親和班主任在鼓勵昊昊堅持的同時也尊重他的意愿。心理專家改為兩至三周做一次沙盤游戲輔導,繼續保持與昊昊母親的溝通。
第二學期開始后,昊昊開始嘗試全天上課。這一階段,心理專家沒有對他進行單獨輔導,母子二人按照前期的要求慢慢落實、改善。上午半天,昊昊已經基本能情緒平穩地堅持上課,母親還是在走廊拐角處坐著,遠遠地陪伴著孩子。但到了下午,昊昊有時會不愿意上課。母親與班主任都尊重他的意愿,建議他在家里休息,或到公園散步、跑步,保持穩定平和的身心狀態。
因為寬松的學習環境與靈活的作息時間,昊昊第二學期以來情緒平穩的時間越來越長,沒有再出現撞墻、撞桌和頂撞教師的情況,學習成績平穩且優秀。母親也反映,孩子在家平靜與開心的情緒一天天多起來了。二次腦電波測試結果也顯示,昊昊的相關指標有顯著提升,干預效果顯著。
通過學校會商小組,更多的學校資源和力量融入專業的心理干預團隊中,讓原本單一的心理干預模式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并且為干預對象的問題提供了更全面的觀察視角和更多元的干預方式,干預效果得到增強。
家校共育是目前教育領域提倡的教育理念與方式。學校會商小組能夠很好地將學生的問題放在家庭和學校兩個維度進行審視,促進父母、教師和專業心理人員之間的有效協作,助力學生更好地成長。
系統環境的改變能夠帶來環境中個體的認知及行為的改變。全新的環境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擺脫原有的、陳舊的互動模式,學會用全新的視角感受、覺察自己與環境的關系,建立新的互動模式,自然能取得良好的干預效果。
借助學校會商小組的力量干預青少年學業情緒問題是一次創新的、成功的研究和實踐。在此過程中,所有會商小組成員共同合作,彼此支持,每個人都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能力和特長,在一個融合的、融洽的、溫暖的氛圍中幫助學生完成一次跨越式成長。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需要看到有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如家長的參與度和配合度、會商小組中學科教師的專業勝任力、學生對于干預方法的敏感度和適應性、過程中一些突發事件的影響等。此外,因為會商小組需要調動多個部門共同參與,干預時間跨度較長,能否協調各方面資源堅持對學生進行持續有效的干預,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學校會商小組的模式還有待進一步探索,以適應更多學校的實際情況,在保證科學性、專業性的基礎上達到良好的干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