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煒
(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蓼陽初級中學 甘肅 武山 741306)
在當前的新課改背景下,基礎教育的改革目標有了更為明確的方向,除去要高效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之外,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不難想象,如果一個人的情感世界十分匱乏,甚至出現了畸變現象,即使擁有再多的知識內涵與再高的專業技術也無濟于事。為此,在積極踐行素質教育任務的過程中,初中語文教育者要更加關注親情教育,用真心與愛心去感化學生,引導學生。需時刻牢記的是,自己并非是課堂中的訓導者,而是要從平等的層面入手,利用高尚的道德情感去感化學生,讓他們可以切實感受到來自于他人的關心和愛護,并對語文課程產生更高的期待。
隨著素質教育與新課改教育任務的高效落實,各種新型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層出不窮。而親情教育是在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型教育方式,通過將其融入到語文課堂中,不僅可以有效豐富現有的教育資源,而且還能夠促進品德教育目標的順利達成,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
2.1 創新教學活動。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習動力的主要來源絕非是外力鞭策,而是取決于學生對某項知識的學習興趣與當前的學習狀態。正所謂“憂者見之則憂,喜者見之則喜”,學生的情緒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思想與行為動向。因此,在語文課堂中,教育者需要對學生的情緒進行適當引導,幫助學生及時緩解不良心理狀態。由于初中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他們對于周遭事物以及他人的話語、態度有著極高的敏感度,對于親情的解讀仍然不夠深入且全面。此時,教育者應合理利用語文課程中的教育資源,幫助學生找到更加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逐步完善學生心智的同時讓他們掌握釋放壓力、緩解情緒的正確方法。
2.2 強化品德教育。在當前的新課改背景下,不僅要確保各項基礎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同時還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使其能夠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初中生正處于心智發展的過渡階段,并不能夠單憑個人能力來合理處理不良情緒,尤其是在與親人進行交流時,經常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通過將親情教育融入到初中階段的語文課程中,將更加有利于品德教育任務的高效落實,并引導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讓他們從更加客觀的層面出發來理解親情的重要性。
2.3 豐富語文課程資源。在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中包含著很多描述親情的教育資源。對于很多初中生而言,他們從小的家庭條件就十分優渥,對于親情的理解和認知并不透徹,甚至會因家長沒有滿足自己的一個小要求而產生怨恨情緒。教育者如果能夠在語文課堂中向學生系統化地開展親情教育任務,不僅可以讓學生更為清晰的認識到自己想法與行為中所存在的不妥之處,而且還能夠從不同人物的角色出發,更好地理解親情的難能可貴。事實上,初中語文課程中的親情教育并非是對學生的情感動向予以單方面引導,而是要讓學生在集體氛圍內展開深層次的交流和互動,并在這一過程中了解到他人對親情所做出的不同解讀,審視自身,及時調整錯誤行為與不良思想。
3.1 以父母之情為契機,落實親情教育。父母就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對孩子帶來極大的影響,此種影響甚至會伴隨著他們的一生。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會為了孩子不惜一切,傾盡所有,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成就兒女。但殊不知,一些過分的溺愛造就了現代生活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很多初中生在家庭中仍然處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狀態,根本不懂得為生活奔波的艱辛困苦。的確,孩子就是祖國的花朵,是家庭的希望,我們應該讓他們的生活布滿陽光、充滿花香。但如果對孩子施以過度的保護,讓他們看不到父母的辛苦奉獻和無償付出,將會讓學生如同溫室中的花朵一般,一旦見到風雨將會被加速摧殘。初中語文教育者應當同步承擔起授業與解惑的職責,以父母之情為契機,在語文課堂中全面落實親情教育任務,讓學生能夠對父母產生更為正確且清晰的認知,強化他們的家庭責任感與社會使命感。
例如在教授《我與地壇》的相關課程時,其中有這樣一句話:“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教育者可以帶領學生結合上下文內容,分析這句話的背后含義,讓學生體會到做父母的艱辛,以及對孩子的無私奉獻之情:文中的母親心疼自己的兒子,理解自己的兒子,知道在此時應該讓他到外面走走,待在家里對他的情緒并不好;母親愿意給兒子更多的空間,想讓他靜靜地去斟酌、去思考,不想打擾兒子。但是,母親對于兒子的愛與擔心卻如同浪潮一般洶涌而至,她幾乎每日都活在無限的驚恐與痛苦之中,只要兒子不在身邊就坐立難安。當兒子回到家中后,母親又想要去詢問兒子到底有著怎樣的想法,對日后又作出了怎樣的打算,但卻因害怕徒增兒子的壓力而不敢開口。母親就這樣一直生活在充滿著糾結、痛苦和矛盾的狀態中,“我”所能夠承受的只是自己的不幸,但母親卻不僅要承受“我”的痛苦,同時還要將這份擔憂隱藏在內心。并不得不隨時接受自己兒子自殺的噩耗,做好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準備。通過上述分析,學生將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父母對子女的舐犢之情,并更加懂得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3.2 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抒發情感的機會。初中語文課程之所以適合實施親情教育,主要是由于可供教育者選擇的親情資源十分豐富,教育者只要能夠合理安排教學節奏,對原有的課堂結構作出適當調整,即可順利達成理想中的教育目標。但語文教材中的教育資源比較有限,為了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育者還要在課堂中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更多抒發個人情感的機會。在日常的語文課程中,應提醒學生成為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細心觀察生活中所出現的各類事物,例如清晨媽媽為自己端來的一杯熱牛奶;生病時爸爸背自己去醫院;騎車摔倒時伸出來的手;失意時的鼓勵等等。教育者要引導學生將這些小事記在心里,并懂得這是父母對自己愛的表現。此外,由于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經常會與父母產生各種各樣的摩擦,教育者也可以將生活中所出現的各類矛盾作為教學契機,并結合語文課程的教育資源來實施親情教育。
例如在教授《羚羊木雕》這一課程時,很多學生都無法理解父母的想法和舉動,并且對文中所描寫的父母產生了強烈的抵觸心理。認為父母要求“我”將羚羊木雕要回來,嚴重傷害到了“我”與萬芳之間的友情,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此時,教育者則可以為學生提出以下的思考問題:“父母為什么會將如此珍愛的木雕送給‘我’呢?”學生頓時陷入了沉思。隨后,教育者再次提出以下追問問題:“木雕就是父母對我們的愛,如果在沒有詢問父母意見的前提下,就把這份沉甸甸的愛送給了其他人,這難道就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嗎?”。此時,學生已經能夠理解生活中我們在與父母相處時也要學會互相尊重,產生沖突和矛盾并不可怕,而是要懂得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學會理解父母、體恤父母。
3.3 開展作文教學,鞏固親情教育。通過常規的課程學習與閱讀任務,只能夠讓學生沉浸在他人的親情故事中,雖然可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但所達到的親情教育效果卻遠遠不夠。教育者要時刻牢記語文課程的親情教育目標,將學生培養成一個懂得感恩、懂得孝順父母與回報父母的人。因此,在日常的語文課程中應積極開展作文教學活動,以此來鞏固親情教育效果。讓學生將自己與親人之間的感人故事寫下來,講出來,時刻銘記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體會到與親人之間血肉相連的深厚感情。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敏感期,他們的個性開始張揚,并對于周遭的人事物均產生了獨特的看法,在很多時候甚至會拒絕與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進行溝通。但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卻存在著非常多的困惑,但又因自己太過年少,生活經驗十分匱乏,因此更加需要得到成年人的正確引導。
教育者可以在語文課堂中為學生布置隨堂作文訓練,作文題目為“爸爸(媽媽),我想要對您說”。當教育者將學生的作文收上來之后,發現有很多學生都對自己的家長有著非常多的抱怨聲音,甚至會出現一些張狂且不屑一顧的文字。針對這一現象,教育者則要對學生的不良情緒給予及時疏導,讓他們嘗試換位思考,將自己代入到父母的角色中:人生已經步入中年,正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尷尬階段。如果想要給子女更加優渥的生活條件,則不得不拿出更多的時間來工作。雖然在家庭環境中,一些父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小毛病和小問題,但他們卻都是將子女的幸福放到第一位。在完成疏導任務之后,教育者則可以讓學生再次書寫一篇短文,將自己對于父母的感恩之情表達出來。再次翻開學生遞交的作文,內容中已經出現了很多內疚與懺悔的語句,真摯之情溢于言表。除此之外,教育者還可以鼓勵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將自己平時不愿意說、不敢說的話寫在“家庭日記本”中。這本日記本所有家庭成員都可以翻看,以此作為情緒與情感的宣泄口,使得家人之間能夠建立起更為和諧的關系,避免有心結和隔閡存在。
3.4 開展以親情教育為主題的實踐活動。
3.4.1 演唱以親情為主題的歌曲。目前,很多初中生都已以聽流行歌曲作為日常的休閑方式,教育者可以以此為契機,在課堂中帶領學生共同學習一些描寫親情的歌曲,并配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播放歌曲的MV,將學生帶入到歌曲所營造出的感人情境中。例如“常回家看看”、“外婆”、“聽媽媽的話”、“未給姐姐寄出的信”等等。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育者還可以在班級中組織接歌游戲,將學生分成多個活動小組,由教育者起頭,各個小組要從與親情有關的歌曲中找到接歌曲目,只要所演唱的歌曲中帶有前一組歌曲的最后一個字即可。成功接上的小組記一分,先到達五分的小組則獲勝,可以獲得獎勵。
3.4.2 講述親情故事。在初中階段的語文課程中,教育者應當同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口語表達能力則是保證學生交際活動順利開展的核心要素。在日常的語文課程教學活動中,教育者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講故事、編排情景劇、演話劇等形式來培養他們的口語能力。其中,“親情故事”的講述內容則是以家庭故事為主,讓學生可以在講述故事和聆聽故事的過程中深受啟發,更好的回味親情。
綜上所述,想要幫助初中生順利形成道德觀并非朝夕之事,教育者需要將親情教育貫穿于語文課程的所有教學階段。除去要完成基本的道德認知教學任務之外,還要根據初中生的心理動向,為其展開個性化的心理疏導,讓學生可以走出情緒怪圈,更加積極地去領悟親情價值。在未來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育者要積極創新親情教育資源,為學生挑選出更多優秀的親情作品,讓學生可以早日領略到人世間最為真摯、淳樸的親情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