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第一小學 曹桂慧
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以點狀的教學邏輯展開,課堂缺少生命律動的生長感。我嘗試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中將歌訣與律動進行整合,這種整合有助于知識的內化,更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1.基于課標,創新理念
新課標指出,沒有教師思想上的一次重大的轉變,就沒有教學模式上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新課標強調,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我通過數學課堂中歌訣與律動的整合,讓學生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更多的好奇心,參與數學活動,感受數學活動的樂趣。考慮到低年級學生在情感上的幼小銜接,讓數學課堂成為低年級學生學習的樂園,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力、閱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2.解讀教材,分析學生
我對第一學段(1-3 年級)的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的解決、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進行了細致解讀和分析,并對此進行了深入學習,對人教新課標版一年級數學上下冊教科書進行了系統學習,結合課標和學情整理出歌訣文本。由于數學學科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知識點的整體結構和知識點的重難點都比較容易創編成一些知識口訣,有利于教師在備課時進行整理。小學數學教材體系有兩條線索,第一條是數學知識,寫在教材的明線;第二條是數學思想與方法,這是教材的暗線,沒有明確的寫在教材中。例如,在學習《6 和7 分與合》一課時,教材首先給出了讓學生有序地將6 進行分解的主題圖,接著讓學生擺一擺七塊積木分為兩堆,可以怎樣分,不考慮位置順序。在深入鉆研教材后,我發現讓學生擺一擺,體現了推想的數學思想。因此,我創編了這樣的歌訣:“7 可以分成1 和6 或6 和1,7 可以分成2 和5 或5 和2,7 可以分成3和4 或4 和3?!痹倥浜希骸坝檬稚斐鍪种副硎? 和6,手指不動,轉身后表示6 和1”的律動動作,讓學生體會到推想的數學思想。低年級學生的感性認識比較發達,因此,在數學學習上不能只停留在用眼睛看的直觀思維上,教師應在課堂上調動學生動手、動腦又動口,學生會在歡快的律動中學到知識,并形成技能。在準備工作中,我深入了解學生,預設學生在參與歌訣與律動整合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通過實施歌訣與律動的整合實現對學生進行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培養目標。例如,在教《10 以內數的認識》這節課時,引導學生在主題圖中找出1-10 這10 個數之后,讓學生參與律動,音樂是《兩只老虎》,內容是“1 塊黑板,在墻上,在墻上,兩只小手在身上,在身上……”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認識數字,發展數感。
3.收集資源,應用信息技術
我首先對《小學數學課程標準》進行詳細解讀,根據教材內容,利用網上搜集到的一些資料,如數學課堂律動操等視頻資料、一些數學歌訣文本等,將整理后的文本配上動畫素材和節奏簡潔明快的兒歌,制作課件,對學生的律動情況進行鼓勵性點評,學生學起來興趣更加濃厚。
1.課前律動
傳統的數學課堂一般是由教師導入新課,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一些思維敏捷的學生才能有更多的展示機會。為了體現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我每天的數學課前五分鐘都安排一名學生進行律動展示,我在整體上把控,成為這項活動的設計師,給所有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在學生律動之后,其他同學進行簡單評價,我給出鼓勵性的評價和指導。例如,學習《左右》時,王同學做的課前律動是“我有一雙小小手,一只左來一只右,右手放在頭頂上,左手放在大腿上,最后同時放胸口?!崩寐蓜影褜W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起到了承前啟后和溫故知新的作用,也可以讓做律動的同學當小老師,到前面領同學做律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做自己喜愛的動作,從中感受律動的快樂。
2.課中律動
數學知識相對比較抽象,讓學生一味背誦,他們會感到乏味,低年級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課堂上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我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堂的中間休息時段帶領學生做一些簡單易學、節奏歡快的律動動作,讓學生邊做動作邊讀歌訣,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律動中加深對歌訣的理解。學生用簡明的語言和歡快的律動把歌訣內容展示出來,讓學生感知歌訣的內容和節奏,學生可以模仿教師的動作,也可以用自己的形體律動把歌訣表現出來。學生的動作可以簡單多樣,只要跟上歌訣的節奏就可以。例如,在學習《1-5 的數的認識》時,我帶領學生學習了一個律動“1、2、3、4、5,上山打老虎;5、4、3、2、1,我來開飛機。1、3、5 是單數,2、4 雙數最好記?!蔽业膭幼魇呛唵蔚呐氖趾忘c頭等,學生創編的動作五花八門,有的利用手指操表示數,有的利用向前走五步表示“1、2、3、4、5”,向后走五步表示“5、4、3、2、1”,有的學生用擊掌的方式表示數。利用歌訣與律動的整合,學生會深刻地感知數數的過程,同時加深對數的認識,提高學習興趣,在參與律動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3.課堂作業中的律動
傳統的數學課堂作業往往是教師布置一些題目,讓學生做完,教師再批改訂正,教師和學生都陷入題海之中,苦不堪言。好的課堂作業直接關系到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靈活設計課堂作業,我將歌訣與律動的整合作為學生的課堂作業。課前準備一些旋律歡快且節奏感較強的兒童音樂,在大屏上播放,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自主完成律動的創編,并進行展示。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開發,符合一年級小學生好動和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例如,李同學在課堂作業中創編的律動“1、2、3 爬上山,4、5、6 翻跟頭,7、8、9 拍皮球,一共十根手指頭?!钡玫搅藥熒馁澰S。這種創編律動為主的課堂作業讓學生感到新奇,不僅能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把課堂作業變為律動的創作,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數學的核心素養得到發展。
教師在備課件素材和創編歌訣時,應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他們的識字量少,對一些生僻的專業術語感到陌生,歌訣內容應簡明易學。例如,我在創編“左右”一課的歌訣時,首先想到的是“辨別左右”,而一年級學生不認識“辨”字,我就把“辨”字改為了“分”字,創編出了“分左右并不難,右手寫字記心間?!痹谝魳返倪x擇上,也要以兒童歌曲為主,學生在熟悉的旋律中進行律動,既學習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
根據每節課的具體情況合理安排律動的時間,教師在備課時充分分析學情,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將歌訣與律動的整合安排在課前、課中或課堂結尾,要與課堂教學內容自然銜接,做到課堂教學流程的清晰和流暢,不是每一節課都要有律動,律動時間的長短要酌情處理,不可占用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影響整體教學效果。要合理處理律動與教學任務之間的關系,不能喧賓奪主,一般情況下律動控制在五分鐘之內為宜,要做到張弛有度,取舍自如。
在數學課堂上將歌訣與律動進行整合的過程中,要注意師生互動,推動教學。學生在看完教師演示律動后,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可以把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的知識點的關鍵詞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創編歌訣,并編排肢體動作。學生在創編過程中將數學歌訣與肢體語言表達融合,體現個性化思維的培養,讓學生體驗動手、動腦和動口,三者協調統一,有利于知識的內化和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師要當歌訣與律動整合的策劃者、指導者和協調者,在學生愉快律動時恰到好處地把他們的注意力拉回到課堂流程中,讓歌訣與律動的整合在低年級數學課堂上達到“活而不亂,動而高效”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