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桃園路小學 耿林廣
關于語感,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呂叔湘和王尚文先生也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尤為必要。教學實踐證明,培養語感能力既有助于學生敏銳地感知語言信息,提高理解能力,激發對民族語言文字的熱愛,還能夠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視野,發展創造性思維。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對學生語感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眾所周知,培養學生語感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內容。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受語言的抑揚頓挫,獲取豐富的知識信息,更能夠體會到語言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讓語感真正走向敏銳、豐富、深刻。例如,教學《雨后》一課,我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先讓學生自己把這首兒童詩讀一讀,初步感受小哥哥與小妹妹在雨中嬉戲的快樂。然后再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自己感興趣的詞語或者能夠體現出小哥哥與小妹妹快樂心情的語句,并把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讀給大家聽,說出喜歡的理由。最后,我鼓勵學生帶著自己對這些詞語的感悟去朗讀。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既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也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通過自己讀、互相讀、展示讀、范讀等不同形式來促進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與感悟,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培養學生語感的目的。
學生高品質語感的養成是一個理性與感性并存并積淀下來的過程,因此,語感訓練就不光需要一些外在事物的刺激,更需要以豐富的文化背景作為支撐。唯有如此,才能使語感訓練內容豐富、形式新穎。例如,在教學《游園不值》這首詩時,教師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句詩的意思嗎?有學生說:“是指一支紅杏伸到墻外來了。”有學生說:“是這支紅杏看到春天這樣美好,想看看墻外邊是什么樣子的。”教師繼續啟發學生:“還有更貼切的說法嗎?”學生回答說:詩人游園時滿懷興致而來,結果不能進去,見不到園子里的美景,而這支紅杏為了挽留遠道而來的客人,撫慰客人失望的心情,于是悄悄地把園子一角的美景展示出來,以使詩人覺得不虛此行……在這個教學案例中,這位教師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能夠不著痕跡地把“想象會使語言更加生動”這一語言表達技巧融入到學生對詩情畫意的感悟和理解之中,既深化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又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有教育學家曾經說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能僅依靠對詞法、語法、章法的死記硬背,也不能單單靠教師對課文的詳盡分析。學生的文學能力,只有在循序漸進的練習實踐中才能實現,在主動參與語文課以及各種文學活動中才能得以提高。”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感悟,不能只是一味地閱讀分析文本,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味。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語感的培養單靠翻閱字典和詞典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與實際生活體驗相結合,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的意思,進而對語言的感悟更加深刻。例如,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這篇課文時,作者對天游峰的描寫是:“九百多級石梯,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為了讓學生讀出天游峰山勢的險峻,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爬過山嗎?你們爬的山有多高呢?臺階大概有多少個?在學生介紹自己的爬山經驗之后,教師又趁機提問:如果你爬的這座山特別高,光臺階就有九百多級,并且山勢非常陡峭,看到這樣的山你會有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被喚醒。有學生說:“我都不敢往山下或者旁邊看,仿佛一不小心就會掉下來。”有學生說:“我想在爬這樣的山時一定要特別小心。”……就這樣,學生結合自己的爬山經歷漸漸讀出了天游峰山勢的險峻。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不僅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也激活了學生的內心體驗,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兒童的認知方式比較單一,喜歡直觀地理解事物,而對于抽象的事物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尤其對語言文字的意蘊難以理解。這就需要教師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通過引導與點撥把難理解的語言文字符號直觀形象地呈現出來,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民族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獲得豐富的語感。例如,教學《秋天》一文,文中有這樣的句子:“稻穗兒熟,蟬聲兒消,成熟的向日葵在低頭彎腰;野菊花香了田間羊腸小路,牛兒羊兒都長了肥膘。蘋果嚷著冷了,要穿紅襖;葡萄嚷著冷了,要披紫袍。玉米舉著紅纓樂了,忘掉一個夏天的煩惱;高粱紅著臉笑了,一曲酒歌在心靈釀造。”這是一首非常美的小詩,學生讀起來也瑯瑯上口,但詩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差甚遠。教師可以把課文中的形象因素作為媒介,對學生已有的表象思維進行加工創造,讓學生閉上眼睛認真遐想文中所描繪的事物,展開想象并與平時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有的學生說:“‘蘋果嚷著冷了,要穿紅襖’,實際上就是蘋果成熟了,變得紅紅的。紅紅的蘋果就像妹妹害羞的大紅臉。”還有的學生說:“‘玉米舉著紅纓樂了’,紅紅的穗子像城門外站崗的士兵舉著長矛。”學生就是這樣通過自己的想象,將一首小詩以自己兒童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同時,他們還把作者描寫的秋天的眾多景物連接為一幕幕活動的鏡頭,在頭腦中“放電影”,并乘上想象的小舟,在絢麗繽紛的美景中盡情遨游,充分領略秋天的特點,感悟秋天的美。這樣的教學既深化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又使學生的語感得到有效培養。
讀寫結合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基本的練習,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教學實踐證明,讀和寫有助于語感的發生與形成,但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教師應積極開展讀寫結合的綜合訓練。因為寫是對讀、聽、和說的最好反饋,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這種反饋是其他形式難以替代的。不僅如此,培養學生語感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不斷地寫作又能轉化成語感。所以,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寫作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如抄寫好詞、改寫句子、仿寫好段、每天堅持寫日記等,這些都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有效途徑。另外,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傾聽,如多讀一些好書,留意書中作者的用詞、表達的意思并學習復述;課堂設計好提問,讓學生組織好語言回答;課外開展演講賽、辯論賽、故事賽,鼓勵學生多想多說,留意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仔細觀察、勤于思考、勤寫多寫。這樣長期積累,就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個人語感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感培養,尤其應利用閱讀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語感,進而發展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