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江口中心小學 翁海青
課外閱讀能讓學生體會到文學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加深對閱讀文本中表達手法的感悟和認知,提高語言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當前,語文教師普遍將時間用在課內閱讀上,旨在借助教材內容加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而對于課外閱讀相對來說不太重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結合課外閱讀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值得語文教師去思考的問題。
語文教材中有大量優秀的文章,不僅有充滿古典風雅的詩詞,還有大量現代名家的傳世篇章,學生通過學習能初步感受作家多元的寫作風格、豐富精妙的語言表達、嫻熟的寫作技巧及高尚的人文情懷。但課文只是反映作家寫作水平、人格魅力的冰山一角,如果對此類優秀作品進行深入閱讀,將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教師可選取與教材課內容有關聯的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對同類作品進行深入閱讀,增強學生對當前所學內容的了解,對所學的知識有更為深刻的記憶,提高閱讀能力,助力知識儲備。例如,在學習《小英雄雨來》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領會本文的核心思想,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前準備與本文較為相似的文章,如《王二小》《小兵張嘎》等。由于此類文章與學生要學的課文具有相同的歷史背景及相似的主旨思想,在學生深入閱讀的過程中會充分感受到文章的共性,進而體會作者想要體現的主體思想。當學生讀完這兩篇文章后,教師再帶領他們學習《小英雄雨來》這篇文章,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學生會更為清晰地領會文章的主旨,有效調動自己的學習興趣和閱讀的積極性,對所學的課文內容有更為深刻的記憶,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都會得到提升。
教師要優化語文教學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閱讀教學的銜接整合點,用以強化學生的認知能力,助力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通過預習幫助學生找到文章的重難點,并結合自己的方法尋找相應的信息資料。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后,教師先引導學生進行反饋溝通,通過交換自己收集的閱讀信息提高彼此的認知能力,切實把握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容。例如,在學習《黃山奇石》一課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于黃山奇石的圖片及其形成原因等資料,針對學生收集的資料開展教學活動。有些學生可能收集到了有關于黃山奇石生長環境的內容,有些學生可能收集到了有關于黃山奇石的圖片,通過對大家所搜索到的信息進行綜合,學生會對課文內容有更為完整的了解。
由于語文教材的篇幅限制,大量文章屬于節選片段,并未充分交待或明確寫作背景。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全面的理解,教師在閱讀過程中要把有益于教學的背景材料滲透其中,補充寫作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例如,在學習《桂花雨》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閱讀品味文章,然后提出問題:“本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請大家仔細想一想同樣都是桂花,為什么家鄉舊宅中的要更香呢?”通過這樣的設問,引導學生思考、體會文章中母親對家鄉的愛。實際上這并不僅僅是母親對家鄉的熱愛,更表現出了作者對家鄉的眷戀。為了幫助學生明確這一重要情感,教師可以出示有關作者琦君的生平事跡,讓學生體會琦君對家鄉的愛。了解了這樣的寫作背景,學生對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便會有更深的感受。
適合小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很多,有文藝性的、知識性的、科普性的等,可謂內容廣泛、版本繁多。如果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沒有把握好,將不利于對他們的閱讀進行指導、交流或反饋。對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在每學期組織幾次課外主題閱讀活動,結合單元重點內容確定閱讀主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基本上都依據主題進行單元編排,很容易指導學生確定閱讀主題。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等經典歷史小說改編的課文單元中,指導學生選擇閱讀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在學習《卡羅納》時,引導學生閱讀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或有關讀本。此外,還可以結合重大節日進行課外閱讀。例如,三月份是“學雷鋒樹新風”活動月,可以確定學習雷鋒的相關文章進行主題閱讀;春節可以選擇民風民俗的閱讀主題……在課外主題閱讀活動中,讓學生就選擇讀物、課外閱讀、積累摘抄、識記背誦等問題進行反饋交流,既激發了情感,又培養了閱讀能力。
閱讀要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才能在閱讀學習中學習寫作方法和表達方法,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豐富寫作素材。教師可以根據各個學段的不同閱讀要求,運用多種形式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這樣既收獲了快樂,也強化了寫作樂趣。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為了讓學生對寫作有濃厚的興趣,教師要通過對學生寫作成果的有效評價,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在作文批改中,要充分肯定成績,即使不是佳作,也要找到閃光點,哪怕是一個詞用得恰當,一個句子寫得精彩,或者是比上次作文有些進步。寫作上的成功,能讓學生增強寫作興趣,進而迸發出巨大熱情和驚人毅力,激勵他們在寫作道路上不斷探索。
在以寫作促讀方面,要堅持不急不躁、貴在堅持的原則。在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多做讀書筆記。讀書筆記分為兩種,一種是在書本上隨時寫閱讀體會;另一種是準備專門的筆記本,將閱讀感悟記錄在筆記本上。借助讀書筆記,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這樣在寫作時便可信手拈來;反過來,讀書筆記也可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學生翻看自己閱讀體會的過程,也是自己思維逐漸成熟的過程。
在閱讀教學中,組建閱讀小組、選出隊長,利用小組活動開展閱讀非常重要,它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提升語文素養。建議學生多與組內同學交流閱讀,形成最佳的小組閱讀氛圍。教師可以通過每周分享讀書會的形式,讓隊長就自己本周所讀的書與其他組員進行分享,提高小組成員的表達能力。在活動結束后,組員要寫出活動感悟或反思,就自己讀書過程中的經驗、遺憾或感悟與同伴交流。還可以開展讀整本書活動,要求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寫閱讀感悟,提升寫作技巧。閱讀的書目不限,如很多學生從《紅樓夢》開始閱讀,在讀的過程中,將黛玉與寶釵相比較寫了近半本筆記,進而對二者的人物塑造及性格特點有了更深的了解。由此可見,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鼓勵學生邊閱讀、邊創作,開展相應的知識競賽,能達到有效的讀寫結合效果。此外,名著及高品位的文章可以激活學生的思辨火花,引發學生自主思考,豐富人文積累,提高語文素養,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新課標中有這樣一個理念:教學要面向生活、面向社會,強調學科知識間的溝通與綜合。課內閱讀必不可少,但單純地依靠課內閱讀并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教師以課本知識為出發點,從多個層次、多個角度做好向課外的拓展延伸工作,將課內外閱讀有機整合,促使學生形成更為寬闊的知識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