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張偉燕
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利用好課堂教學的主要渠道,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全程、全員、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1]課程思政,就是充分發掘每門課程中潛在的思政元素,不僅傳授知識,更要實現德育育人功能。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助力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塑造,是人才培養的應備之義,更是課程思政的必備之需。
作為一名任課教師,應以所講授的專業課程知識特點為理論基礎,以課堂教育教學為實施平臺,以國家重大戰略決策和政策為理論背景,以科學發展觀和科學方法論為依據,讓專業知識學習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強調并突出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和創新能力相互協同共同培養[2]。
《機械制圖》是工程技術人員用來表達設計思想、進行技術交流以及指導生產的重要技術文件與依據,是“工程界的語言”,是大部分工科院校廣泛開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程[3]。《機械制圖》課程多開在大學生入校的第一、二學期,由于一年級新生對大學專業課程學習興趣較高,探知感較強,是大學課程學習興趣的盎然期,同時也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形成及定型的關鍵時期,學生們容易接受專業課所傳達的知識與理念。因此,深入挖掘《機械制圖》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積極探索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及方法,能為理工類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一定的設計思路與參考經驗,同時也能為新時代其他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有利的參考和借鑒。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教師要成為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及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學生茁壯成長的指導人和引路人[1]。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第一責任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教師的神圣使命主要是明道、信道、傳道。教師們的思政意識、職業素養和授課能力直接影響到課程思政是否成功及其效果。作為一名專業課教師,不僅要通過學習,開闊學科視野,努力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還要不斷學習更新和補充新知識,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更要努力提高自身對專業課課程思政的認識、覺悟和政治理論水平。“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以身作則,用淵博的理論知識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做學生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學術上的指路人;做學生錘煉品格思想、奉獻祖國的引路人。每一位優秀的專業課教師,既要專于“授業解惑”,更要樂于把“傳道”作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積極傳播正能量,為實現專業課程的“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而努力,勇擔“課程思政”的教學育人任務。
在《機械制圖》授課過程中,作為一名教師應努力結合本課程的專業知識,把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合于教學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專業課知識和思政知識的融合與促進,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做到寓“道”于“教”,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最終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4]。“言傳身教系國運,三尺講壇筑夢人”,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起點,作為一名高校專業課教師,應該義無反顧地扛起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一如既往地做好學生的“引路人”,無愧于“人民教師”這一光榮稱號。
《機械制圖》課程是工科院校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結合制圖的專業知識,對學生進行相關思政教育,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理念,課程思政案例的選取、設計,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重要環節。本文針對《機械制圖》課程的緒論部分、畫法幾何、機械制圖等章節內容,將愛國主義、工匠精神、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融入到《機械制圖》課程中,具體如下。
(一)從工程圖學的歷史開啟本課程授課的歷程。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早在戰國時期就有運用設計圖指導工程建設的歷史;隋朝時期建造的舉世聞名的趙州橋,其結構圖至今讓人嘆為觀止;宋代著作《營造法式》一書中,有6卷內容包含有平面圖、軸測圖和透視圖等制圖知識;清代著作《算法統籌》一書中有丈量步車的裝配圖和零件圖。新中國成立后,工程圖學更是得到了跨越式發展,1959年我國頒布了《機械制圖》的第一個國家標準,工程圖學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通過講述優秀、先進的中華民族文化,激發同學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樹立文化自信心。同時讓同學們意識到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特別是“卡脖子”技術,了解我國發展制造強國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部署,讓同學們明白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我們中國人自己努力拼搏。鼓勵同學們樹立為祖國而學習的遠大理想和抱負,腳踏實地,勇擔時代賦予的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和責任。以先進人物為榜樣,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的科學家精神。
(二)《機械制圖》幾何畫法環節。《機械制圖》課程的畫法幾何部分主要包括投影法的基礎知識,點、線、面的投影,組合體投影等內容,多為制圖的基本理論及國家標準要求,同時對學生的空間概念及構思有較高要求,課堂教授相對枯燥乏味,容易讓同學們引起聽課疲勞。針對這部分內容,要讓學生明白,萬丈高樓拔地起,打好根基是關鍵。從知識理論到生產實踐,從空間想象到實際物體都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做支撐,沒有扎實的理論做基礎,談創新就是天方夜譚。目前先進的3D打印技術,需要扎實的畫法幾何知識和空間想象能力,結合生產中的實際例子進行知識的引入和講解。譬如新冠疫情期間,湖南云箭集團利用3D打印技術,生產的醫用護目鏡;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的我國殲20戰斗機的零部件。課堂上播放3D打印的一些視頻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利用實踐課帶領大家參觀學校的3D打印實驗室,講練結合,努力做到“寓教于樂,寓教于學”。在講組合體視圖這部分知識時,給出兩個視圖,要求同學們去補畫第三視圖,第三視圖的答案不是唯一,讓學生明白量變質變的道理,注重知識的積累,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才能更好更全求解第三視圖的正確答案。通過有效發掘課程思政元素并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調動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更加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機械制圖環節。把教學知識點與大國重器、大國工匠的典型案例以及工程實踐案例等相結合,融入“工匠精神”和愛國主義等思政元素。通過相關視頻展示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機械工業所取得的的輝煌成就。例如,通過介紹中船重工的顧秋亮完成潛水裝配器1微米精度的案例,憑著能夠判斷0.2微米誤差的精湛手藝,為我國“蛟龍號”潛水器安裝特殊的“眼睛”。結合《機械制圖》課程中的裝配知識點,讓學生在完成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進一步學習專注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學習齒輪相關知識時,結合“齒輪王”王立鼎院士的案例,王立鼎院士在超精密齒輪領域多項技術位居國際領先水平,填補了一級精度齒輪制造工藝及測量方法的多項技術空白[5]。通過此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齒輪的相關知識以及學習王立鼎院士“無奮斗,不青春。”“科學研究要為國家解決重大需求問題。”的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的奮斗精神和愛國熱情。除此之外,在教學中增加一些有關機械標準以及工程案例,讓學生理解并明白標準的概念,并學會在工程實際中遵守標準。由標準引申出法律的重要性,要求同學們遵守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校規校紀和法律法規,培養遵紀守法意識。也要在今后工作中,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我國工業發展的短板和“卡脖子”技術,鼓勵大家樹立遠大理想,為國爭光,迎難而上,勇擔歷史使命。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相互融合和促進,有效地提高了課堂生動性和學生的主體參與度,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興趣、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激發了學生為國爭光的愛國熱情,從而達到知識傳遞、能力培養和精神塑造的有機統一,實現潤物無聲的育人目的。課程思政不僅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等職業素養,還在潛移默化中將家國情懷、誠信意識、創新意識和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滲透到學生頭腦中,為學生更好地融入未來社會提前做準備。
傳統課程學習成績的評定通常以學生期末考試成績作為學習質量檢測的最終標準。今后學生成績的考核在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適當地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最大程度地加大“課程思政”的融合力度,讓思政內容融入理論課程總體考核之中[6]。譬如進行課程思政問卷調研,考察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可度和成效;增加學生平時成績在期末總成績中所占的比值。此外,還可以在期末試卷中加入思政的相關內容,實現課程成績的多元化和全面化,并進一步根據學生的反饋內容對思政教育進行修訂和優化。無論采用哪種具體考核方式,都要體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效結合,以考促學、學以致用,促進與鞏固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更好地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與目的。
在《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積極探索課程思政,有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創新教育方法及教學策略,將思政教育滲透融入到專業課程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專業知識講授到學生人格培養,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做學生學術上的領路人、思想上的指引人。每位專業課教師要積極探索、認真落實課程思政,勇于承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