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國家教育界放在首位研究的課題,思想是行動的推動力,大學生作為現代化事業建設的主力軍,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思政課程在中學已經全面普及,在高校也被列入公共課程,肩負著不同專業學生思想教育的重任,以知識傳遞與文化引領為教學基礎,圍繞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價值導向構建符合邏輯的課程體系,幫助學生在“互聯網+”視閾下依然不忘初心,逆水行舟,樹立正確三觀,做好新時代的接班人。鑒于此,筆者將對于思政課程的建設方向作出規劃,通過課程建設目標進一步研究創新路徑。
課程思政從發展維度看,是對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重新定義,改變傳統的教書匠身份,徹底轉化為塑造學生三品的領路人;從理論維度看,是對我國固有的教育文化理念的再次延續,將思政元素融入學生的專業課程中,實現知識教育與實踐技能的有機統一;從實踐維度看,思政不是一門獨立增設的課程,而是建設在專業之上,深入挖掘蘊藏于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使其以獨立的文化形態走進高校教育[1]。鑒于此,筆者以美術專業課程為參考,從知識、能力、價值三方面探索思政課程建設的目標。
(一)知識目標。該課程以美術專業為載體,向學生講述中國美術傳統文化、美術起源、美術的基本知識與精神導向,打開學生藝術審美視野的大門,拓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面的陽光大道。將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底蘊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將形而上的內容與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根基相互關聯,使學生掌握中國美術發展史、美術的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繪畫的境界以及所呈現出來的無聲語言、造型及色彩、畫感與藝術、手工藝術、東西方美術文化的差異性等方面知識,使美術課程不再受理論的局限,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還能將其上升至一種文化。在享受繪畫藝術洗禮的同時,還能領悟大國工匠精神,了解傳統文化、熟知藝術歷史[2]。
(二)能力目標。思政課程建設可以引導學生相互合作、共同研究,注重團體,共同學習,在不斷進步中領悟中國美術的真諦。不啻如此,還將美術精神延伸向了國外,將西方國家的美術發展史與我國的美術發展史進行比較,在其中找尋相似點與不同點,對于中西文化的差異性準確定義。基于“互聯網+”視閾下,學生不僅要學會用傳統的眼光看待世界名畫,還應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畫,客觀對中西美術文化進行評價,如此一來,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與跨國際文化學科的交際能力,更能培養學生對于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弘揚能力,在提升閱歷與眼界的同時又激發了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三)價值目標。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美術在國內的發展史,站在價值導向的角度上對于現代化社會在傳統文化的接續發展上重新定義,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踐行思政教育精神,弘揚我國延續幾千年的愛國文化,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審美意識、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強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在樹立文化自信的基礎上,一并落實“四個自信”,并對其指導內容大力宣傳,時刻踐行“四個自信”規定的文化內容,在新時代繼續弘揚愛國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建設思路。美術專業課程涉及內容較廣泛,如美術起源與發展、傳統文化、中國美術色彩與造型、傳統版畫、手工藝、紙藝等,美術類型也較為廣泛,如雕塑、繪畫、建筑等。課程建設理念首先應把我國美術發展歷史及文化脈絡涉及到最核心的要點貫穿于專業知識,用傳統理念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3]。此外,對于教材內容可適度擴展,講述關于我國在不同階段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傳統藝術類的成就。上述提到教師應利用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學生展開施教,在相互比較的過程中可以將我國的傳統文化顯而易見地展露出來,也能在不同階段的美術作品中彰顯我國的文化特色。例如黨在成立初期的繪畫作品,或者相關雕塑、版畫作品等,其教育價值與紅色書籍目標一致,但是在指導上更具有直觀性,紅色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倡導學生做好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工作,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本課程建設旨在傳遞優秀的歷史文化及傳統藝術,充分挖掘美術課程內潛藏的德育、智育等方面的思想教育資源,在傳遞美術專業知識的過程中融入了愛國情懷,重拾傳統文化,將其納入高校美術專業課程。“互聯網+”視閾下對學生在現代化需要弘揚的傳統文化進行了重新定義,新時代應增強民族自信,將傳統文化推向全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國藝術發展史,聆聽藝術的聲音,感受藝術的洗禮,享受藝術的熏陶。
(二)具體措施。
1.課程教育與愛國主義相結合。在高校美術課程的各個章節中,從繪畫、版畫、攝影、雕塑等多方面,為學生講述關于愛國方面的題材,選取優秀的繪畫作品,如關于楚國屈原的繪畫、黨建初期的紅色繪畫作品,或者更多的歷史革命事跡。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讓學生挖掘其中的魅力所在,結合不同階段的繪畫作品,讓學生了解國家形形色色的愛國者,他們的付出換來了如今的和平,在魅力發現中領悟傳統文化對于吾輩的重要性,逐漸養成學生的文化自信。或者將美術專業課程的內容進行提煉,如“我和我的祖國”此類的愛國題材,將其定為繪畫作品發揮的主題,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創作,或一人單獨完成,或成立小組完成,相互研究資源,探索創作方向,挖掘身邊資源,如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或者圖書館翻閱資料等,學生在積極創作的過程中,也會迸發出創新思維,在相互協作中廣泛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2.課程教學與價值觀樹立相結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入,并找尋與價值觀指導方向統一的畫作、雕塑,或書法等典型案例,并帶領學生在課堂上對這些案例進行分析,或者列舉具有教育價值的其他美術作品,在課堂上踴躍發言,各抒己見。通過具有價值導向的典型作品的學習,學生對于價值觀具有初步的認可,可以在課后自創教育價值較強的作品,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課程教學與職業道德相結合。在高校美術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制定課堂規范,恪守職業道德,將學生培養成遵守課堂紀律,遵守法律法規的好學生。此外,還應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耐力等,正確認識集體的重要性,在不同的團體中都應養成良好的團結意識,以學生就業為導向,在校期間多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思政課程教育中,應重視學生執行力,只有將理論踐行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才能從本質上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一)立足中國傳統美術,響應時代號召。最能代表時代背景的兩方面因素就是文學和藝術,文學就是不同階段的文學作品,藝術在文中統一將其看成美術。優秀的作品是走在時代的前端的,也是在不同時期給人不同的感想,經得起時代的考驗,經得起歲月的洗禮,并且賦予一個時代的定義,例如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如今看來,也是一部無法超越的經典。美術是通過創作人的想象力與時代的洞悉力將符合萬物生長的環境利用不同的載體表現出來,傳遞當代的文化背景。迄今為止,傳統文化依然是我國跨國際交流的主力軍,新時代不僅要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發揚和傳承,還應根據時代的特點對作品進行創新,譜寫出新時代美術的生命歌。
(二)注重本土文化藝術展示與推廣。美術課程教學除了教材現有的知識以外,還應擴展至本土文化藝術的展示與宣傳上,例如重慶三峽民間刺繡、湖南安化梅山剪紙等、歌樂山烈士雕塑等美術作品都具備地區特色,將這些獨有的文化融入專業課程,對于學生也具有好的啟發。例如教師在講陶藝這一類內容的時候,可以將羊舞嶺窯的歷史適當地傳遞給學生,也可帶領學生對當地博物館進行參觀;在講述書法的過程中,可以以萬州流杯池石碑為例,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學生在多媒體上呈現該景區,感受傳統書法的強大,感受本土藝術的魅力。學生可以在假期去萬州參觀,去領略萬州移民紀念館的旖旎風光,了解當地藝術發展史,因而增強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學模式增加本土教學板塊。高校美術專業課程在教學中可以總體分為校內教學設備、教師的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問題,遵循新時代教學理念,倡導師生關系民主化,教學方式應豐富多樣,以平等、尊重以及跨文化交流為目的,基于“互聯網+”視閾下探索全新的教學路徑。以區域性文化為主,讓本土特色走進學生的課堂,讓學生感受身邊的藝術。如在學習版畫這一板塊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前作業,對于當地優秀的版畫作品進行收集,并且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其制作成PPT,在課堂中互動交流,將自己的見解呈現給教師與班級同學。如此一來,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還能對本土文化有新的認識。
(四)實踐教學方式的創新。創新教學方式與傳統是相悖的,必須打破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一貫認知,重拾課堂樂趣。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內容為學生整理相關的參考作品,如紅色革命精神對學生帶來的靈魂洗滌,這一階段的美術作品除了能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以外,還能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將美術案例分析法融入到課堂思政教學中,讓學生在鑒賞時代作品的同時將這種情感上升至愛國層面,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是高校美術專業課程應實現的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本文僅以美術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為參考提出教學改革路徑,旨在培養學生的審美靈活性及愛國情懷,引導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生的風向標。在美術專業思政教學中,教師應忠于職業責任,踐行以美育德、以德樹人的指導理念,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個性善于發現每一部作品的美,并提升學生創造美與欣賞美的能力。本文從思政課程建設目標以及課程建設內容方面做出了詳細闡述,進一步提出了美術專業思政課程的創新教學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