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習慣培養是一個古老的教育命題,也是一個永恒的教育命題。習慣培養盡管看起來顯得很簡單,實際上卻真的并不簡單,是小學教育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對學生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南京市南化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南化實小”)長期關注兒童的習慣教育,以“習慣成就人生”作為學校的辦學理念,構建了習慣教育的育人體系,形成了學校的文化標識,尤為可貴的是,他們希望在新的時代把習慣教育推上一個更高平臺,為此,富有創造性地開發了“城市傳媒”實踐創新中心這個載體,重點指向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培育,以此為例、深入研究、力求突破,積極探索如何在核心素養時代,讓習慣教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深化,并有效促進核心素養的真正落地。
當前的時代正在經歷一場革命性的變革,信息和信息技術以全新的方式對社會發展產生著巨大影響,推動信息化在全球得以實現,信息成為我們生活的重要元素和核心組成部分,也成為這個時代揮之不去的發展底色。在今天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承載和傳遞信息的媒體也多得讓人眼花繚亂、無暇應接。人與人之間信息交往越來越頻繁,人與人之間交流與日俱增,遠隔萬里都能夠進行信息的深度交互,導致信息在諸多領域都產生了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而言,現代社會是靠信息生存的時代,信息已經成為人們的競爭資本和真正財富。我們的小學生是信息社會的“原住民”,他們無法離開信息而存在,豐富的信息為他們的學習與成長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資源,成為他們的學習載體、學習內容和動力源泉,掌握與運用信息成為他們的學習與生活方式。
需要警惕的是,任何事物都需要辯證地看待。海量的信息既是資源,讓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更加豐富;也是一種強大的外部干擾,讓他們在撲面而來的信息面前無所適從,還可能與最重要的事情擦肩而過。“注意力經濟”概念的發明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認為:“在一個信息豐饒的世界里,信息的富裕就意味著其他什么東西的匱乏,亦即信息所消耗之物的短缺。信息消耗了什么是顯而易見的:它消耗的就是其接受者的注意力。因而,信息的富裕會導致注意力的匱乏,形成了某種在信息資源過剩中有效分配注意力的需要。”[1]“注意力經濟”既是對注意力的捕捉,更是對注意力的削減和損耗,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們不太可能同時做幾件事、同時關注幾個事物,因此,如何正確地選擇、處理與分析信息成為小學生重要的素養之一,成為他們更好地展開學習理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我們經常說“三歲看老”,通過什么來看到老呢?不可能是鮮明的價值觀念,因為對于三歲的孩子而言,那時的價值觀還遠遠不成熟、不清晰,而能夠看到的是那些最基本的行為習慣!習慣是人不可缺少的第二天性,是一種既顯現又隱秘的力量,說它顯現是因為清晰可見;說它隱秘,是因為它可以固化一個人的行為,而被固化下來的行為就成為他的自身文化,而且這種文化可能被終身攜帶,并且在所有的場合產生作用。因此,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才說:“從小養成這樣的習慣還是那樣的習慣絕不是小事。正相反,它非常重要,或者說,它最重要。”[2]強調習慣對人的重要性,并不意味著輕視知識,小學生當然要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只是所學的知識最終總要外化和運用,習慣就是知識外化的重要體現,盡管不是知識外化的全部,更為重要的是,良好的習慣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
在小學階段特別需要關注學生的習慣培養,這與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高度相關,因為這個時期是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對后續中學和大學階段的學習生活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小學生的行為習慣貫穿其學習生活的全過程,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時一個孩子之所以學習的效果優于他人,主要就是他有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有助于完善他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模式。而且,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習慣有好壞,好的習慣對人產生積極的作用,壞的習慣恰恰也會讓人受害匪淺,甚至某一種壞習慣會讓一個人終身發展不順利。正因為習慣極為重要,正因為習慣有好壞,所以教育就可以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教育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改變壞習慣、養成好習慣,把習慣培養當成重要的切入點,以此撬動學生學習生活的整體變革,進而促進學生一步一步地健康成長。
習慣培養固然非常重要,可以為人的一生奠基,但是,習慣形成之后教育的任務就結束了嗎?恐怕還不能這樣想。雅思貝爾斯認為:“我們生活在形成習慣的過去之中,不斷形成和打破習慣是我們此在生成的堅實基礎,沒有習慣為底蘊,我們精神的每一步進步將是不可能的。”“生成的靜態形式即習慣,動態形式即超越。”[3]習慣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固化,會在相類似的情境中反復呈現,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習慣會影響甚至阻礙進一步的發展與創新,因為它會讓人始終處在同一個思維和行為層面,不具有生長提升的空間。所以,習慣是一把雙刃劍,對學生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會帶來消極的束縛作用。怎么讓習慣走向學習和人生成長的深處,對學生發展產生更加重要的影響,這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素養的提出就是對習慣的發展與升華,或者說是在良好的習慣培育中讓素養落地,再或者說是以素養引領習慣的培養。所以,要想在新時代實現習慣的“動態超越”,完全可以從素養視角思考與認識習慣教育。素養與習慣之間有重合之處,都可以外顯出來,體現在學生的良好行為之上,但兩者也有不同的關注點和側重點。一般說來,習慣更強調外在的行為表現,而核心素養則由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三個部分組成,這三者尤其是前兩者是行為習慣背后的內隱支撐,并且在不同的情境中借助行為習慣表現出來。信息素養的培養可以從學生們的良好習慣開始,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一點一點地把習慣漸漸養成,變成一些在信息時代的良好習慣,習慣養成的過程之中,必備品格自然而然地內在其中,關鍵能力則附著在習慣之上表現出來,這樣就可以從習慣培養走向素養培育。南化實小就是在努力進行習慣培養的深化研究,不僅在原來的基礎之上推進習慣教育,又為素養落地找到重要的抓手和載體——行為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校的環境中,要使每一個學生都有他心愛的東西,只有在這個條件下他才會珍視別人所創造的一切,這個真理已成為我們的一條教育原則。如果你的學校里有500名學生,那么校園里就應當有500棵樹,或500叢灌木,或500株玫瑰,讓每個學生都在這些花木上傾注他的心血。”[4]只有找到吸引孩子的東西,他們才愿意接受教育,才把外在的引導變成了自我教育和自主學習,才會在不知不覺中長大。信息素養的培育更是如此,盡管信息無處不在,但是,如何讓信息的學習與處理真正成為孩子們的素養,對他們產生重要的教育意義,特別需要對信息素養的培育進行整體設計,而且,還必須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到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和選擇,讓每個孩子在對學校教育有一種美好向往的過程中,愿意學習、樂于學習,從而獲得應該具備的素養。
信息素養培育看起來是一個具體的培養點,但是,卻不能就事論事,就信息素養培育談信息素養培育,要從綜合育人的角度,充分結合學校原有的辦學文化,進行系統性的思考與設計,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培育信息素養,還可以讓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遷移,對其他素養產生積極的影響。南化實小借助“哈比特城市傳媒”實踐創新中心,這個從學校習慣教育文化脈絡延伸出來的重要載體,試圖從“全息、全效、全員、全程”四方面進行實踐探索,形成了“四全”育人信息素養培育模式,通過生動活潑的操作策略和活動,努力實施“跨學科主題式”課程、“跨媒介融合式”課程、“全場景浸潤式”課程,希望每個學生都找到自己親近信息時代、獲得信息素養的“那棵樹”“那叢灌木”“那朵玫瑰”。同時,考慮到環境對學生信息素養培育太重要了,他們還特別強調打造校園文化微傳播圈,把孩子們包圍在蘊含正能量的信息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