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雅靜 謝文躍
(1.福建省廈門市高殿中心小學;2.福建省廈門市寨上小學)
校本作業是圍繞學校目標展開的作業設計,通過研究校本作業的有效使用,有助于推動校本作業創新改革,發揮作業價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落實素質教育,讓學生實現素質、思想、知識水平的統一提升,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實現綜合成長。
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校本作業要充分體現減負增效理念。教師在作業設計中要結合學校特色,設計出符合學生需求,量少、有效的作業,從而發揮出溫故知新的價值。校本作業的目標有三點:(1)為了學校;(2)在學校中;(3)基于學校。“為了學校”指的是改進學校的實踐,解決學校所面對的困難和問題;“在學校中”指的是學校存在的問題需要學校中的人來解決,如學校領導、教師共同分析解決;“基于學校”是指結合學校特色來分析解決問題,并制定相關方案。學校結合自身特色自主設計的作業,就是校本作業。
首先,想要實現作業的有效使用,就要注重作業的兼容性,既要包含新學習的內容,還要對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鞏固。其次,要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有時限要求,不能急于求成,導致學生完成作業時不認真,既影響了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還浪費了過多的精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在作業設計時,要充分體現“雙減”思想,為學生設計適當的作業,發揮作業效果;要注重量與難度的控制,不能出現作業量過大增加學生壓力以及題目較難降低學生興趣的現象;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從實際的角度出發,關注學生的能力與特點,照顧整體學生,從而發揮出校本作業的價值,為學生提供有效的作業內容。
結合校本作業特點來看,其主要功能體現在學生發展、教師教學、課程標準、家庭社會這四大方面。在學生發展中,校本作業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鞏固并應用所學知識,對概念深化理解,提高學科的技能水平,逐漸養成良好習慣,推動思維發展,提升學習成績;在教師教學中,校本作業可以及時對學生學習問題做出診斷,為教師提供教學效果的反饋,從而推動課程教學更加完善,優化教學模式與內容,促進學生與教師的關系更加親密;在課程標準中,校本作業能夠解釋并鞏固課標內容和要求,還能矯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誤區;在家庭社會中,校本作業對于家長、學生與學校的聯系有著重要影響,能夠推動三方加強聯系,構建統一合作的局面。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推動校本作業改革,提升作業有效性,成為當下教育教學的重點內容。在校本作業設計期間,要充分滲透“雙減”思想,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要求教師充分體會“雙減”思想,通過講座等方式充分解讀“雙減”文件思想,分析校本作業的本質和功能,了解當前校本作業存在的問題,制定規范的作業編制和管理機制。校本作業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方面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教師要積極加強作業編制,科學應用評價,還要加強作業的管理,及時進行評估和反饋,不斷提升校本作業的質量,提高教學效率。
結合校本作業現狀來看,作業的來源渠道較多,但是缺乏創新型作業,不能充分體現出校本作業的價值。校本作業的來源要參考校本課程、校本教材,以及學校的教學需求、課程教學要求等多種內容,所以校本作業自身存在的價值是極大的。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校本作業的要求逐漸提升,在傳統的學校要求上增加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并且,在“雙減”政策下,校本作業的內容應當符合“精”的要求,要提升作業的效果、效率,減少作業的數量,從而充分符合學校要求,為學生提供充滿趣味性、適用性的作業。但是目前大部分學校中的校本作業形式較為單一,缺乏創新。在學科、學校的需求下,作業內容大部分選擇傳統作業,無法真正發揮校本作業的價值。并且,作業量大也是當前校本作業的一大問題,如果不能充分進行創新優化,不僅不能達到鍛煉學生的目標,還會限制學生思維、品質、實踐等綜合能力的發展。由此可知,校本作業的渠道來源是多樣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在作業設計期間,教師要充分認識校本作業的特性,結合學科需求、學校要求積極創新教學形式,滲透“雙減”政策思想,為學生帶來新穎的作業形式,并結合學校要求,加強作業有效性。
重復機械類作業指的是模式較為單一,無法達到學生實踐與理論并行的鍛煉目標的作業,主要體現在校本作業過于側重理論內容,而忽視實踐,導致學生缺乏實踐經驗的支撐,不能有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僅影響了作業目標,還降低了作業的有效性。同時,長期處于這種作業模式訓練下,學生會產生嚴重的固化思維以及被動學習思想,在學習的過程中懶于思考,不能達到鍛煉思維、提升能力的效果,限制學生發展。
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求教育教學要以學生為教育目標,圍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學習訴求開展教學實踐活動。但是結合目前來看,校本作業作為學校、學科作業的重要形式,忽視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以教師經驗、學校要求、作業內容為標準,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設計,導致作業形式適宜性較低,不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校本作業過于注重與教材內容的融合以及教學進度的匹配,忽略了學生興趣、主動性與積極性的培養,導致學生在面對作業時出現消極情緒,甚至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降低了教學的效果。想要改善這一問題,就要充分認識到校本作業對學生的影響,并實現作業的優化創新。
自主完成作業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是學科作業中的重要內容。但是校本作業作為特殊的作業形式,如果過于注重學生的自主完成,缺乏合作類型的作業,就會失去作業的價值,影響學生綜合發展。當前校本作業存在的問題,主要源于自主作業過多,而忽略了學生的合作作業形式,導致學生不能得到群體意識、凝聚力、歸屬感的培育,影響學生思維品質的成長,忽略了新課改教育要求。
部分教師認為校本作業對于學生的影響較小,因為學生不會長時間接觸校本作業,這種認知是存在誤區的。校本作業的目標是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實踐與理論的并行教育,在完成作業時,學生會受到校園文化、校園活動、校本課程的影響。由此可見,學校對于校本作業的設計直接影響著學生。來源于學校的影響主要是對作業功能的定義、目標、來源,以及難度、類型的選擇等,而這直接關乎著學生的興趣、積極性、知識應用、受到鍛煉的效果等。在作業設計期間,學校要結合學生的需求,從多個角度出發,為學生提供量小但有效的作業。
家庭因素主要來源于家長的支持與提供的幫助。在“雙減”政策下,想要提升校本作業的效果,就要充分構建家校合作,得到家長的幫助與支持。家庭氛圍、家庭教育以及父母所傳達的意愿、期望等,影響著學生的一生。在校園中接受的教育或許并不會帶出校園,而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則會讓學生受到終身的影響,可見家庭因素對學生影響的長期性。在設計校本作業期間,只有充分重視家庭因素,才能健全作業,對學生進行長時間的教育影響,充分達到減負增效的目標。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認知不斷得到豐富,所接受的知識教育也逐漸增多,這讓學生實現了自我思想、修養的提升,但同樣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并且,結合學生特點來看,很多學生在學習中不能正視學習,沒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對作業較為輕視,這就會直接影響學生對校本作業的看法與執行力度。在校本作業設計時,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以激發學生興趣、主動性為設計目標,提高學生對作業的重視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到作業完成中,從而提升作業效果。
在當前教學背景下,要充分體現人性化教學,明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校本作業也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喜好、年齡等特點,創新作業形式,不斷為學生帶來新鮮感。而想要做到這點,就要實現校本作業的推陳出新,積極組織教師開闊自身視野,加強對創新作業的認識,并反思作業效果,推動作業有效性提升。
例如,學校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座談會,在會議中發動社會資源,邀請專業教育家在會議中分享提升校本作業有效性的建議與意見,提供實踐策略,滲透教育思想。同時,要加強教師對“雙減”文件的學習,加強教師反思性,及時落實減負增效教育。在作業設計中,充分就目前校本作業的局限性、弊端進行討論,并制定創新的作業設計目標,彌補傳統作業的不足,從而實現作業的改革優化。
校本作業中包含的內容較為廣泛,作業來源渠道較多,主要包含校本課程、實踐活動、學科教育與學校要求等,很容易出現作業量過大的問題。所以,要科學安排作業,保證在限定作業量的范圍內提升作業的效果。同時,教師之間要進行及時的交流,組建作業小組,提升校本作業的有效性。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作業內容制定作業計劃,立足于學生的整體水平,做到校本作業的常態化、高效化,追求作業的適用性;不能僅應用練習冊、試卷等作業內容,要結合學生的學情進行創新編制,為學生提供多樣的作業內容,從而減輕學生的負擔。在創新編制后,要加大對作業的管理力度,保證作業的質量。針對校本作業,例行“三級管理”,包含一級為命題者出題、二級為備課組長審核、三級為教導處審查簽字,所有校本作業要經過指定的流程,如果未經過流程審查,則不予通過,不能參與實踐。同時,要充分發動學校力量,由學校的專業組織對校本作業核查評價,提出科學性的建議,并總結作業校本化的工作經驗,提升作業的質量。
校本作業與學科作業的區別不只在于課程知識,也在于對學生的鍛煉。校本作業應當一改往日作業思想,通過融合多種形式來達到教育意義。在作業設計中,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實踐能力、思維特點,從生活的角度出發,鍛煉學生的知識眼光,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實現學生的綜合性成長。在作業設計期間,還要發揮教師的引導力量,結合學生興趣,提升學生作業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參與到作業完成中。
例如,轉變以往理論作業的形式,以小組的形式帶領或鼓勵學生參與到戶外活動中。在“德育”教育下,可以引導學生進入當地紅色文化陣地,如文化館、科技館、古典建筑等,體會國家的建筑文化,得到歷史教育,讓學生得到愛國精神、思想的熏陶,發揮德育價值。在活動后,結合校本作業要求學生完成任務,通過小組研究交流,從而提升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主動性,提高作業效果,減少作業數量。
有效的學校教育不能脫離家庭的支持參與,家庭是影響校本作業效果的關鍵因素,要積極構建與家庭之間的交流,創造舒適的學習氛圍。通過家校合作,可以更加充分地發揮校本作業的價值,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發揮作業價值。
例如,教師可以定期與家長進行溝通,并鼓勵家長參與到校本作業的設計中,加強與家長的交流,提升家長對校本作業的認識,提高家庭配合度,為學生創造積極的家庭學習氛圍,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校本作業的內容、形式是多樣的,需要教師和學校進行科學考量、合理設計。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當前校本作業存在的問題,在符合作業目標的原則、了解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積極創新作業形式,改變傳統的作業模式,挖掘作業的價值,并通過構建活動、制定計劃等,發揮校本作業效果,落實減負增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