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沙江中心幼兒園 王麗娜
在幼兒園美術活動開展過程中,不斷推動幼兒和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僅可以讓幼兒從中獲得語言、感受和藝術經驗,還能在無形中更好地加強幼兒之間的合作,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所以,當前幼兒園要有意識地借助自然材料,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讓幼兒學會選擇、學會合作,推動幼兒獲得良好的成長與發展。幼兒美術活動的開展要以生活為中心,讓幼兒對教學活動有一定的熟悉感,使幼兒可以踴躍參與到活動當中,在玩耍中學習美術知識。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合理投放材料,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材料,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和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因材施教,豐富幼兒的學習生活。同時,教師也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讓幼兒在活動范圍內找到相應的生活化材料,提升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致,從而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
自然材料通常情況下是指自然界中可以隨手獲取的一切,是天然存在、不需要花費金錢的一種材料,是美術活動開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創意資源。自然材料的有效引入,能夠讓幼兒更好地接觸自然,讓幼兒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新創造能力等,帶動幼兒獲得良好的發展。在美術活動中運用自然材料也是教師培養幼兒合作能力的重要契機。
在日常美術創意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自然材料具備危害少、自然健康的特點,優勢非常明顯。大部分材料都源于自然,比如樹、鳥、花、魚等。美術活動中引入自然材料后,幼兒往往會產生非常強烈的好奇心,會積極地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研究,這能更好地展現出自然材料的優勢,讓幼兒在合作的過程中有更加廣闊的空間,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自然材料在美術活動中的引入,可以讓幼兒的合作體驗變得更加豐富。美術源自生活、高于生活,能帶領幼兒在活動中感悟自然、感受世界。美術活動中自然材料的有效引入,能讓幼兒更好地接觸自然,促使幼兒相互探討和合作,體驗到美術創作中合作的樂趣,并在合作的過程中迸發出更多思維和創新的火花,讓幼兒熱愛自然,感受到合作的樂趣,促進幼兒的發展。
幼兒的年齡較小,在對周邊事物進行感知時大部分需要依賴于直接感知。所以,在美術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在自然材料搜集環節推動幼兒之間不斷合作,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幼兒感受到合作的樂趣,激發幼兒創作的靈感。例如,在以“種子畫”為主題開展活動的過程中,由于在創作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到各種各樣的種子,教師就可以在課前讓幼兒一起搜集種子,并且在收集的過程中嘗試對種子的名字進行學習和認識。在后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可以讓幼兒以2—3人為一組,確定在自己的種子畫中想要拼出的有趣造型,并在創作的過程中合作探討,一起動手。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幼兒輕松地完成任務,感受到合作的價值和樂趣,讓幼兒的創作氛圍變得更加活躍,取得理想的活動成效。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在美術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幼兒對身邊的廢舊材料和物品加以利用,以此制作一些手工藝品、玩具等,實現生活的美化以及活動的開展。例如,在秋天來臨時,教師可以讓幼兒一起搜集果實、落葉、稻草等,對幼兒的搜集過程進行拍攝,并在后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將這些照片通過PPT進行展示。教師在搜集活動中可以發現,大部分幼兒對稻草都非常感興趣,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稻草開展“制作稻草人”的活動,帶領幼兒一起制作各種形態的稻草人,加強幼兒對自然材料的運用,讓幼兒在合作的過程中更好地認識稻草材料,并在實踐活動中開發創造性思維,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合作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給予幼兒一定的空間,鼓勵幼兒合作學習,大膽創造,讓幼兒的合作體驗變得更加深刻,以此促進幼兒的有效發展。在美術活動開展過程中,引入自然材料可以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促使幼兒大膽創造,并在創造過程中有效培養合作能力。比如貝殼、石頭、竹筒等,這些自然材料硬度較高,在實際操作中幼兒很難自主加工,教師就可以讓幼兒以合作的方式對材料進行改造,更好地在美術創作當中加以運用。在創作的過程中,小組中的某位幼兒提出應該對石頭的顏色進行創造、對形狀進行改變,教師可以抓住時機,讓幼兒一起動手操作,如可以將石頭畫成綠色或紅色的,或者將不同形狀的石頭粘貼在一起,擺出各種各樣的造型,讓最終的創造效果變得更加美觀,讓幼兒在自由的環境中真正做到大膽地合作和創造。
為了更好地在美術活動中對幼兒的合作能力進行培養,教師應該精心挑選活動的主題,讓自然材料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促進美術活動的有效開展。例如,生活中常常能看到很多廢舊瓶子,基于此,教師可以將主題設置為“水瓶總動員”,并以“環保”為核心積極開展活動。在活動開展之前,教師可以讓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搜集各種各樣的瓶瓶罐罐,在后續的活動開展過程中,讓幼兒合作探討如何實現變廢為寶,將廢棄瓶子制作成各種各樣外觀漂亮、精致的作品,以此開發幼兒的思維,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在引入自然材料時,教師要展現出創作的特色和藝術性,讓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有更加強烈的體驗感。例如,在日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鄉情和鄉土為立足點,帶領幼兒一起開展藝術創作,可以將“種子貼畫”“野草造型”“稻草捆粘”等作為主題,也可以將竹筒裝飾、樹葉編織等民間藝術特色更好地引入活動中。在日常創作中,教師應該努力為幼兒營造一種合作和競爭并重的氛圍,展現本土化活動特色,并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合作交流,動手操作,全面發展幼兒的思維與能力。
教師在幼兒美術活動開展中,可以借助區域環境,為幼兒區域游戲的開展提供保障。在自制玩具的過程中,教師應選擇合適的區域以促進課堂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基于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將自制玩具合理地應用于其中。教師在教學時也需基于幼兒學習空間的打造做出分析,幼兒園相關負責人也應該注重對幼兒活動空間的拓展,進而對幼兒教學內容做出調整,實現幼兒教學內容的突破。在區域環境創設過程中,為保障活動開展的有效性,教師應將所有參與活動的幼兒安排在同一個區域,同時給予幼兒充分的自我表現空間,促進幼兒的協同發展。
例如,在常規的區域活動中,教師就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從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入手,搜集一些廢舊物品,并進行共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思考這些物品的用途,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一些幼兒帶來可樂罐、酸奶瓶、泡沫等材料,經過集體討論,教師可引導幼兒對這些物品進行裝飾,如在可樂罐上涂上顏色,將酸奶瓶剪成不同的形狀,用泡沫制作小船,讓幼兒在自由組合與學習過程中,對材料的用途進行開發。在美工區內,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瓜子殼、碎布或者廢報紙制作漂亮的手工作品。在音樂區內,教師則可引導幼兒借助飲料瓶或者其他材料開展相關的游戲,在游戲過程中引導幼兒深入思考,提升活動的有效性。
在制作玩具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班級幼兒的發展特點選擇合適的材料。玩具制作不僅能保證幼兒在課堂上的學習,也能夠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采用恰當的教育方式,通過活動的開展,實現幼兒操作技能、動手實踐能力與思維的發展。活動中,應強調幼兒學習的針對性,關注不同階段幼兒課程教學的特點,恰當選用材料,真正體現出幼兒園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小班幼兒開展自制玩具活動,準備一個紙箱,在其中放入石頭、核桃、海綿等物品,讓幼兒對其進行觸摸體驗。這樣的觸摸過程,能夠增強幼兒的感知能力,幫助幼兒在場景中做出判斷。對于中大班的幼兒而言,在教學時教師則可選擇雪糕棍,雪糕棍的多樣性較強,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小組合作開展拼接活動,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能力和合作能力,促進幼兒思維的拓展。
一些幼兒園經費有限,教師在開展工具教學時,可以帶領幼兒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干凈的廢舊材料進行二次開發。這些干凈的廢舊材料能夠豐富幼兒的課外活動內容。當前的幼兒園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過分注重借助現成的玩具開展教育,忽略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因此,在幼兒美術活動開展中,教師應該由廢舊材料入手,通過引導幼兒對廢舊材料進行分析,激發幼兒的想象能力;并在調節控制的過程中,通過自制相關玩具,鍛煉幼兒的思維,讓幼兒在空間想象的拓寬中進行深入學習。同時,多種材料帶來的感觀刺激,也能夠幫助幼兒完成思維上的發展。
例如,在對中班幼兒進行美工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幼兒觀察用過的紙杯,并對紙杯的特點進行分析,思考可以如何對紙杯進行改造。這種教學方式不僅節約了幼兒園的成本,而且可以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并在協同合作中促進幼兒合作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在紙杯上畫畫,或者對紙杯進行裁剪,或者用線將紙杯連起來……在制作玩具的過程中,幼兒的手部肌肉以及頭腦都能夠得到鍛煉,幼兒也能夠相互合作、探討,在想象模擬的基礎上進行自主設計,最終促進幼兒創造性和合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綜上所述,在幼兒美術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巧妙地利用自然材料對于推動幼兒合作能力的發展而言非常重要,可以讓幼兒在利用自然材料進行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展現自己的創新創造、藝術能力,讓幼兒獲得良好的成長與發展,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合作能力的提升。所以,在日常美術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搜集生活材料、鼓勵手腦并用、推動大膽創造、精選活動主題、展現活動特色等方面,讓幼兒的合作能力得到增強,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為幼兒進行材料投放時,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以及個性特點,為幼兒準備最為科學合理的自然材料,讓幼兒能夠通過這些合適的材料提升參與美術活動的熱情,并在活動開展中提升自身的動手、動腦和合作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