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靖遠縣東灣鎮新民小學 王亞艷
“雙減”政策的實施意味著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的模式和內容對于學生而言數量較多,且作業的內容和質量也不足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不少小學生認為數學的學習是枯燥的,數學中充斥著抽象的數字、符號、公式,不僅難以學習,也難以理解,他們將數學看成一座阻擋在眼前的大山。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畏難情緒。優化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首先分析了當前小學數學作業存在的問題,其次對優化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的意義展開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優化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以落實“雙減”理念的策略。
小學階段數學的教學大多以基礎知識和基礎計算為主,導致很多教師在針對這些基礎性的數學知識進行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會選擇借助作業的數量來幫助學生完成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鞏固。這就造成學生需要花費時間完成大量重復性的作業,時間一長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自然會有所下降,并且還會進一步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嚴重時甚至會讓學生對小學數學的學習產生抗拒的心理。另外,當前小學數學作業數量較多的問題還會進一步擠壓學生的課余時間,進而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統一性的作業同樣也是當前小學數學作業布置中存在的問題。所謂統一性作業,簡單來說就是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并沒有站在學生個體差異以及個性化發展的角度考慮,而是站在整體的角度進行作業的設計。這樣一來無論是數學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還是數學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他們每天完成的作業都是同樣的內容、同樣的難度。這種“一刀切”的作業設計做法不僅沒有考慮到數學學習困難的學生完成作業需要花費更多時間的情況,也沒有考慮到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對于更加深入的數學學習的需求。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種統一性的作業模式既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也無法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長久以來,小學數學作業困擾教師和學生的問題之一還在于作業缺乏趣味。對于學生而言,他們認為當前小學數學作業的形式和內容單調重復,每天完成數學作業就像在完成一項機械的任務,使得學生比較抗拒。對于教師而言,他們認為小學階段的數學作業應當以打好基礎為主,設計作業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習的知識,以便學生能夠取得好的數學成績。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自然難以從小學數學作業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甚至將小學數學作業看作一種額外的課后負擔。這樣不僅不符合“雙減”的理念,也難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無法在數學學習中實現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作業的內容和形式還存在缺乏深度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只是單純地將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成以基礎知識為主的形式,這樣的作業對于學生而言只是單純地將課堂所學習的數學知識進行了一次回顧,從短期來看能夠滿足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但是立足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這種缺乏深度的作業并不足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同時,從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角度來看,缺乏深度的作業設計也不足以讓學生獲得數學學習上的拓展,學生鮮少有機會在數學作業中展開更加深入的探究。
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模式慣于通過題目的堆積來幫助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鞏固,造成小學數學作業數量較多,給學生帶來了較重的課業壓力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對小學數學進行個性化作業的優化,其根本意義在于能夠有效地對小學數學作業的數量進行調整,用更高的作業質量以及更豐富的作業內容來實現通過作業對學生進行減負的目的。這是因為個性化作業看重的是改善學生對于作業的看法以及完成作業的自主性,注重的是通過作業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過多的數量只會進一步消磨學生對數學的熱情,阻礙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個性化發展。因此,對于教師而言,在優化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的過程中,他們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從作業的數量上進行調整,轉變學生對小學數學作業的看法,讓小學數學作業不再成為學生課業壓力負擔的來源。
當前,我國小學班級平均人數為50—60人,而每個班的小學數學任課教師卻只有一位,意味著一名教師負責如此多學生的小學數學學習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也難免導致在進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會選擇統一性的作業,而忽略了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優化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的重要意義還在于能夠更加清晰地展現學生之間的差異,促使教師愿意從學生差異的角度進行作業的分層設計,讓小學數學作業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數學學習需求。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對作業進行分層設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作業中有所收獲,感受到小學數學學習的成功,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越來越多原先數學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追趕上班級的平均水平,而原本數學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也能在現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實現自身的個性化發展。
優化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的意義還在于,這種特殊的作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從學生的興趣、特點以及能力等角度出發進行構思,并在上述基礎上不斷地優化小學數學作業的題型以及題目的形式,使得小學數學作業的內容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具有多樣性。這種模式下的數學作業對于學生而言較為新穎,無論是從作業的內容還是作業的形式上都脫離了傳統的枯燥重復的作業模式,題目變得越來越充滿趣味的同時,還具有一些挑戰性。學生想要順利地完成作業,就需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開動腦筋,展開思考甚至是實踐,嘗試找出作業的答案。這樣一來,學生在小學數學作業中感受到了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消對小學數學作業抗拒的心理,更加顯著地提高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相對而言,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更加傾向于加強基礎知識方面的鞏固和練習,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會注重為學生設計更多與基礎知識相關的題目,讓學生在課后進行練習和完成。站在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上來看,這種作業設計的理念雖然不夠全面,卻是正確的。然而站在新課改以及“雙減”理念的角度上來看,當前小學數學教學逐漸趨向于素質教學以及減負增質的改革方向,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當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實現學生全面成長的同時也要貫徹“雙減”的理念,減輕學生課業壓力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優化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的重要意義在于,能夠在小學數學作業中增添與拓展延伸相關的作業內容,鼓勵學生勇于通過探究實踐挑戰自我,進一步實現自身數學學習水平的提升,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伴隨著“雙減”理念的提出以及相關政策的落實,在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盡可能地減少學生書面作業的數量,緩解過多數量的作業給學生帶來的額外課業壓力負擔。在這種背景下對小學數學作業進行個性化的優化,通過設計應用性的作業,來減少學生書面作業的數量,實現響應并落實“雙減”理念的號召。想要真正有效地設計應用性作業,教師需要將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的設計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嘗試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生活中。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對數學展開探索,更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學生在嘗試著完成這種應用性作業的過程中,能夠對數學在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更加深入的認識與了解,從而愿意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小學數學的學習中。
例如,在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小學數學“多邊形的面積”這一章節的個性化作業設計中,教師就可以將原本的書面性質的作業優化為應用性的作業。如教師可以考慮在作業設計中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考慮結合課堂所學的知識在課后嘗試幫助生活在農村的爺爺奶奶用籬笆圍成一個梯形的養雞場,并且在已知籬笆長度的情況下嘗試計算該梯形養雞場的面積。這份應用性的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將學生的生活與多邊形面積的知識緊密地聯系了起來,不僅減少了學生書面作業的數量,更是通過這種形式的作業讓學生展開了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因此,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份應用性的作業,學生可以考慮在課后利用身邊諸如繩子一類常見的物品,等比例地將籬笆的長度進行縮放,構造出養雞場的數學模型,從而進一步加強小學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實現自身個性化發展。
如上文所提及的,在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教師追求的是作業的統一性,而忽略了不同學生之間學習能力的差異,以及對數學學習需求的不同。也就是說,教師需要通過優化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體現出作業分層的理念,設計分層性的作業,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從最適合自己層次的小學數學作業中獲得有效的發展。想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就需要盡可能地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以及對班級學生特點和差異的了解,嘗試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將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按照不同的難度進行分層設計,從而分別滿足學習水平較低以及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的需求。另外,在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當進一步體現作業的開放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能夠促進自身個性化發展的作業。
例如,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圓”這一章的分層作業設計中,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將這一章節的個性化作業設計分為基礎性作業、拓展性作業兩個層次,并要求學生在課后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對小學數學學習的需求進行選擇。其中基礎性的作業包含了課堂教學中與圓相關的各類知識和概念,幫助學生加強鞏固練習;而拓展性的作業則是在課堂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延伸,促進學生對圓的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學生嘗試完成這份作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基礎性或者拓展性作業,在增強作業內容的豐富性以及層次性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學生個性化的成長與發展。
當學生對小學數學的學習產生興趣時,不斷驅使學生對小學數學展開深入探究的動力就來源于學生本身。對于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來說同樣如此,教師需要優化傳統小學數學作業內容和形式枯燥單調的問題。因此,嘗試進行趣味性作業的設計,進一步增強學生完成作業的動力是實現優化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落實“雙減”理念的有效策略之一。想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首先可以考慮利用小學生的特點,對作業的內容進行優化調整,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在作業中融入更多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興趣點的內容;其次,小學數學是一門有著較強邏輯性的學科,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時候,要嘗試盡可能地通過問題的設置來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投入小學數學的探究中;最后,在進行小學數學趣味性作業設計的時候,教師應當在考慮作業趣味性的同時確保作業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這樣學生在完成作業后也能收獲更多的成就感,促進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例如,在進行北師大版六年級“圖形的運動”這一章節的趣味作業設計時,教師就可以考慮讓學生在課后準備一套七巧板,在對課堂中教學的內容進行回顧后,嘗試運用七巧板模擬各種圖形的平移、旋轉以及軸對稱運動,并鼓勵學生嘗試在方格紙中將七巧板模擬的圖形運動后的位置畫出來。這種形式的作業集合了動手實踐與作圖,對于學生而言有著較強的趣味性。在這項作業中,學生能夠對課堂中所學習的圖形運動的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這一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在趣味作業中設計一張地圖,并嘗試讓學生指出地圖中學校、公園、圖書館等各座建筑物的位置,從而判斷出從學校到圖書館的路線以及方向,進一步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動力。
在傳統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模式下,作業的內容往往只局限于教材中涉及的基礎性知識。立足于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模式的作業并不符合素質教育以及“雙減”的理念。因此,教師可以考慮為學生設計綜合性作業,進一步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想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首先需要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嘗試進一步增加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深度和廣度,借助作業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數學思維;其次,教師需要進一步明確為了滿足綜合性作業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目的,作業的內容和形式還應當在數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增添更多拓展以及探究的內容,讓學生通過作業實現自身數學能力的發展;最后,教師還應當將作業的設計滲透到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幫助學生養成對數學知識隨時隨地展開思考探究的良好意識。
例如,在開展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比例”這一章綜合性作業設計時,教師就可以考慮進行以下設計:讓學生在課后思考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比例有哪些,列舉出來并嘗試計算出這些物品的具體比例。如學生通過思考并結合生活經驗,發現身高與體重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于是學生找到了體重秤,分別記錄了自己以及爸爸、媽媽的身高和體重,嘗試進行比例的計算,然后通過網絡查閱了國際標準的身高體重比例表,與自己的計算結果展開對比,看一看自己和父母的體型是否處于正常狀態。在這項綜合性的作業設計中,學生為了完成作業需要對生活中常見的比例展開數學思維模式的思考,需要通過實際的測量得到數據,需要通過計算獲得自己和父母的身高體重比,并借助互聯網展開對比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深化對于比例的認識,同時也有效地實現了自身的個性化發展。
總而言之,隨著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理念的不斷發展,對小學數學作業進行個性化的優化,能夠給作業的形式、內容帶來改善,從而增強小學數學作業的趣味性,加強學生實踐和應用的探究過程。通過以上種種策略,更進一步借助作業來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同時響應“雙減”政策的號召,真正有效地落實“雙減”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