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嘯 劉人太 胡文軍
(1.山東建筑大學交通工程學院;2.山東大學土建與水利學院)
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1]。要在課程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1]。當前,隨著線上網絡授課隨之增多,與之相應的,網絡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哪些內容、如何融入課程思政以及如何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了網絡教學中立德樹人需要思考和探討的關鍵問題。
《地基處理》課程是關系基礎設施建設的應用基礎課程,主要涉及各類軟弱地層的治理工藝、設計方法、治理材料、工程施工質量檢驗等內容。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在“十三五”規劃中迅猛發展,在“十四五”規劃也是重中之重,基礎設施建設中經常遭遇各類軟弱地層,故軟弱地層的治理不僅關系到建(構)筑物建設安全還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穩定發展。因此,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了解地基處理的對象、目的、技術,掌握換填法、深層密實法、排水固結法、化學加固法、加筋法等各種地基處理方法的適用范圍、加固原理以及設計施工要點,學生能夠設計工程方案,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
《地基處理》課程網絡教學采用了“智慧樹”平臺,該平臺獨特的“平臺+內容+服務”三位一體的模式,可幫助教師建設新課程,實現課程思政與教法的融合改革。
1.社會環境開放包容
隨著我國全球化和“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深入推進,世界各國思想文化不斷涌入,而中華民族始終秉承開放包容的優良傳統。在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與碰撞過程中,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變得更加多樣化,加之主流思想意識自身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導致針對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思想意識構建存在一定的挑戰性[2]。
2.物質需求極大滿足
我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經濟得到飛速發展,僅在次年國內生產總值就突破10萬億元。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不斷上升,國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如人均GDP不斷上漲、穿衣從穿暖到穿美、食品從匱乏到富足[3]。當代大學生正好成長于國家經濟上升階段,且大部分學生的家庭生活質量較為優越,學生的物質要求得到了家庭的極大滿足。
3.網絡社交媒體發達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0%,中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4]。日常生活中,當代大學生逐漸變成了“低頭族”,經常使用手機登錄微博、微信、論壇、抖音等社交媒體,追求著自己喜歡的“大V”“網紅”“KOL(意見領袖)”等,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反饋到自身的思維方式和交流特點。
1.個體意識增強,抗壓能力脆弱
因受社會環境和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個人表現欲望強烈、批判意識濃厚[5-7]。加之,當前的就業壓力和考研形勢日益增大,導致大學生的個體意識與競爭意識逐漸強烈,如在學業上注重名次、獎學金、保研名額,在校園生活上看重名譽、獎項、稱號等。隨著個體競爭意識的增強,學生在爭取各項獎勵的過程中,勢必會遭遇挫折,但是大部分學生是在父母的全方位保護下成長的,在大學生活前受到的挫折可以靠父母得的化解,使得自身的抗挫折能力較弱,而步入大學后,學生離開了父母,需要獨自面對學業和生活中的挫折,以至于部分學生在挫折面前不能形成良好的心態,更有甚者會采取過激的應對行為。
2.渴望獨立成長,自理能力較差
當代大學生不甘于平靜無奇的校園生活,反而向往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為此學生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方式頻頻接觸社會信息,面對社會誘惑或虛榮心作祟,部分學生產生了脫離家庭或脫離學校而獨立成長的想法[8-9]。然而,大部分學生為獨生子女,成長過程中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導致大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與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如有的學生在寢室內隨意丟垃圾,自己的衛生臟亂差等,影響其他舍友的正常生活;有的學生不按時就寢,甚至通宵達旦的進行網絡游戲,白天則經常性的上課缺勤,導致考試不及格,無法順利完成學業。
3.思想開放活躍,獨立思考匱乏
當下我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思潮相互激蕩、各種觀點快速傳播,當代大學生因其思想開放活躍、接觸新鮮事物積極,因此部分學生會全盤接受大量思想觀點并進行模仿學習[10-12]。但是,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薄弱,在面對錯誤思潮和不良觀點時缺乏深層次的政治認知和獨立思考,導致學生形成不良的政治思想,如有的學生不辨真偽,隨意轉發一些網絡謠言或造謠誹謗他人;有的學生沉迷于享樂主義,通過網絡貸款提前消費且沒有與之相應的償付能力,最終影響個人征信,甚至連累父母。
從教學背景上多方面融入課程思政。如地基處理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傳統材料,此時可融入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的講話,即中國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使學生了解和相應國家發展戰略,引導部分學生走向新型環保材料研發領域;在地下隧道建設方面,可融入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地下長城”、平均每4米就有一名烈士犧牲的楊樹排隧道,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清川江大橋等,帶領學生回顧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艱難歷史的同時,學習隧道工程的治理方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使學生明白基礎設施(能源管道、鐵路交通等)建設和自然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從世界局勢引導學生居安思危的意識,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最后,可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的語音功能或互動功能,簡要地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以及人生規劃。
在帶領學生學習換填法、擠密樁、土工合成材料等章節時,引入工程事故案例和相關網絡視頻。在學習失敗案例的基礎上,引領學生深入反思工程質量問題所帶來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和社會不良影響,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質量安全意識。
在學習灌漿法、水泥土攪拌樁法、高壓噴射注漿法等章節時,引入我國的世紀性工程案例,如因其超大的建筑規模、空前的施工難度和頂尖的建造技術而聞名世界的港珠澳大橋,從京滬高速鐵路連接到昆山全長近164公里的世界第一長橋丹昆特大橋,中國地鐵史上最長的廣州18號地鐵線路,憑借垂直高度比外國最高峽谷大橋高出100米左右、成為世界第一高橋的北盤江大橋等典型世紀性工程,在帶領學生學習專業技術難點、領會科研攻關的同時,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讓學生體會到科技強國的自豪感和榮譽感,使學生步入工作崗位后可以從本職工作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網絡授課期間,可以邀請專業領域內的建設單位、設計院、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等專業人員講解實際工程,帶領學生從工程立項、圖紙設計、建設施工、工程管理等方面切身體驗實際工程的全部環節,開闊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認知實踐經驗,此外還可以通過在線視頻、網絡直播等形式展示相關單位或一線項目部的黨建活動,學習社會各單位的黨建活動內容,讓學生親身體會到“把黨建活動融入工程一線,把科研文章寫在祖國大地”。
基于《地基處理》網絡教學,課后可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工程案例(工程資料、在線視頻、紀錄片等),讓學生組成小組共同進行治理方案的設計。學生在查閱各類參考資料的同時,可將網絡授課中的教學內容、重難點進行復習與解決;在治理材料選擇方面,可以認識到傳統材料的高耗能以及新型綠色材料的發展趨勢,拓展學生的專業領域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意識;在治理方案設計中,學生可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該過程不僅能共同完成安排的課題還能加強學生間的合作意識;在工程質量控制中,學生可體會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規劃以及合作創新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考慮網絡教學的課程思政需求和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思想特點,課程思政從多方面、多樣化融入線上網絡教學,以加強教師“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的思想意識,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本文深入研究了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分析了大學生的思想特點,結合《地基處理》課程網絡教學,提出了教學背景融入課程思政、課堂案例融入課程思政、課后開放設計融入課程思政的多舉措融合措施,并針對性地進行了課程思政與網絡教學的設計實踐,對推進網絡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全方位深度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