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縣第三實驗小學 朱志勤
在2017年印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就已明確指出“各級一線教師應積極地發揮出課堂教學的作用,以課堂為德育工作開展的主渠道,實現德育內容在各學科中的細化滲透,實現學科教學中的德育自然而然地滲透”。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既是小學階段課程教學的核心學科之一,又具備豐富的數學文化、人文元素以及縝密的邏輯性,具有獨特的德育滲透價值。然而一直以來,我國眾多一線教師都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將數學教學的重心放在了知識點的講解以及解題能力的培養上,從而忽視了數學文化、優秀精神與思想的傳遞,因此數學教學的育人價值大打折扣。如何更好地發揮出數學教學的育人功能,滿足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需求,成了小學數學教師關注的熱點話題,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所在。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重要內容,同時在2018年的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中,要求教師將育人作為根本教學任務,強調辦學要遵循學科規律、堅持德育為首,并將德育在各學科中的滲透效果作為檢驗各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指出,教師應堅持注重“德育為先、全面發展、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做到澆花澆根,育人育心,這些教育政策的提出,體現了我國教育部門對德育工作的關注,充分體現了國家對祖國未來接班人的道德素養的高度關注,更加強調了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應積極落實與踐行德育工作,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
眾所周知,傳統的應試教育體制以發展學生的智力水平為主要目標,因此教師的教學更傾向于知識的灌輸與技能的培養,教學目標也趨于功利化。而在以核心素養為根本要求的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師轉化教學態度,重新定義教學目標,將關鍵能力與必備品質作為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任務,其中的數學能力包含了數學思想與方法、數學思維能力、學習力等,這些都是數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備品質就是一個人生存在社會中必須具備的道德素養,是立足于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可缺少的條件,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以及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工作,是以“智”育“德”、以“德”促“智”的體現,是教育藝術的高階呈現形式,可以促使學生的數學素養與道德素養得到協調與統一的發展,有助于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踐行。
小學生的思想與價值觀念并不成熟,但是在這一發展階段的他們卻處于思想與價值觀念培養的最佳時期。就當前小學生的道德素養情況來看,普遍存在意志不堅定、情感匱乏等問題,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缺乏對德育工作的開展,存在重知識輕思想、“分數之上”的錯誤教學思想,在德育工作投入的精力明顯不足,究其原因,是數學教師沒有認識到德育工作的開展對小學生道德素養生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結合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現狀,可以看出優化德育滲透方法、實現德育與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改善小學數學教學現狀的迫切要求,可以將教師的關注點放在數學素養與德育素養培養的這兩方面,而非僅關注數學學科知識與能力的培養。
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道:“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深刻地闡述了教師的表率作用對學生的影響,教學本身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邊互動活動,在校園生活中與學生接觸時間最多的成年人就是教師,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不自覺地模仿身邊人的行為、舉止,在與學生相處時,教師嚴謹的治學態度、辯證的思維方式、積極的思想觀念、文明的言談舉止、整潔的儀表形象等都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提升了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讓學生可以受到教師優秀精神、思想以及行為舉止的熏陶,更加樂于親近教師、相信教師,拉近了師生距離的同時,可以引領學生獲得道德素養的進步。例如,在上課的時候教師應飽滿的精神、有力的聲音、抑揚頓挫的語調,面帶笑容,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工作中,以積極的教學狀態感染學生,將這種認真的、積極的態度“傳染”給學生,可以讓學生樹立積極的學習心理,學習教師的精神,以飽滿的狀態投入學習中,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如,教師在和學生日常的對話交流中,要多用禮貌用語,例如,在提問的時候想要點名讓某一名學生回答問題用“請”字,無論學生回答的時候正確與否,都會認真地聽完學生回答的內容,而不是隨意打斷,師生對話時要注意眼神的交流,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欣賞與信任,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和力。又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因為數學是小學階段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程,幾乎每天都需要學生完成一定量的數學作業,那么作業批改也就成了數學教師的主要教學任務之一。在作業批改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自身的魅力發揮示范作用,例如,在作業批改中發現學生的錯誤,不要急于批評,而是要先找到學生在作業中的進步,或者也可以在作業點評中實事求是地夸獎一下學生最近好的表現,然后對學生的錯誤表示一定的理解,最后表達出相信學生下次一定會改正的心情。在這樣的作業批改與點評中,學生可以感受到教師的尊重、關心與鼓勵,進而影響學生在面對他人的錯誤時也會持有寬容、理解與尊重的態度。
所謂“愛國主義教育”,是指一個人或集體對國家所持有的積極態度,其主要表現為對家鄉的熱愛、具備強烈的民族歸屬感、文化自豪感、國家榮譽感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數學史、先進科學技術等內容作為德育教育的素材,讓學生通過對數學史以及先進科學的分析,產生愛國主義情感。
1.數學史料。數學課本在編寫中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其中所展示的數學史料內容并不全面,那么在利用數學史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就要教師從多種途徑搜集史料資源,以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增加對數學史的了解。如指南針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指南針,并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將其放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他都能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通過指南針發明的數學史講解,可以讓小學生感受到中國古代先人的智慧,形成民族自豪感。例如,在“小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網絡中搜集我國數學家發現小數并做出的貢獻,再對比西方國家對小數的發現與使用情況,從而讓小學生形成愛國意識。通過相關資料查詢,可以讓小學生了解到早在公元3世紀,我國就已經提出并使用小數解決問題了,例如,古代的數學家劉徽在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將小數點后面的數字稱之為微數,在公元13世紀,元代數學家朱世杰將小數點后面的數字定義為“小數”,至此“小數”這個名稱得以確定,并一直沿用至今,而在西方,小數的發現則較晚,據史料記載:西方最早發現小數是在公元16世紀。在運用小數解決問題方面也沒有我國成熟。
2.科技素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得到了巨大的飛躍,許多的發明與創造都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在講解數學知識點以及訓練習題時,教師就可以以科學技術為素材,創設能體現德育元素的問題情境,從而讓小學生了解到我國在科學技術領域上取得的進步,了解更多的國情。如在“年、月、日”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搜集先進的科學技術實例,如“神舟”七號航天飛船的發射時間是2008年9月25日晚上21點10分,“神舟”七號的成功發射表明我國在航天領域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航天飛船繞地球飛行了45圈,順利完成了宇航員首次出艙活動,并于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安全返回。展示資料后,教師提出問題:“你從這個資料中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你能計算出航天飛船在太空中飛行的時間是多少嗎?”“說一說你是如何計算的?”這樣不僅鍛煉了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強化了學生對年、月、日的數學概念及其相互之間關系的理解程度,也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了祖國科學技術的先進性,從而形成愛國之情。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許多生態問題也逐漸凸顯,如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珍稀物種滅絕等,生態文明建設成了當前眾多領域關注的話題。小學數學教師在德育滲透中同樣要重視對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培養,引領小學生樹立節約環保的意識。如在“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廢舊電池回收的問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100以內的加法與減法計算過程中,認識到電池的危害,每一個人每周或每月減少電池的使用量或隨意丟棄的次數,就會為生態環境的塑造貢獻一份力量,從而促使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在“統計與概率”一課的教學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實踐類的課后作業,要求學生擔任“小小統計員”的角色,每天記錄自己家中的塑料袋丟棄情況,最后統計自己家中一周、一個月的塑料袋丟棄個數,討論塑料袋丟棄會對身邊的環境造成怎樣的危害?除了丟棄塑料袋的調查與統計之外,還可以是家庭用水情況的調查等,帶有實踐性的課后作業設計,加強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可以強化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讓學生學會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優秀的品質培養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未來的社會發展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素質教育改革以來,小學數學教材在編排中融入了大量的優良品質培養內容,其所體現的是對學生優秀品質培養的關注,也為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的優秀品質教育滲透提供了方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有價值信息,以幫助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無形地生成優秀品質。例如,在“0的加法”知識點教學中,就蘊含了做事要專心致志的思想,教材給出了一幅圖片:貓媽媽和小貓一起在河邊釣魚,貓媽媽十分專心,不一會兒就釣到了3條魚,而小貓一會兒跑去捉蝴蝶,一會兒又跑回來釣魚,結果一條魚也沒有釣到;在“分類”的教學中,教材展示了一個十分亂的屋子,房間內的物品被隨意擺放,在學習了分類之后,要求學生將物品分類整理,那么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滲透熱愛勞動的思想;在“混合運算”的“整理和復習”教學中,涉及花店買花的內容,那么教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滲透熱愛花草、保護植物等品質教育內容,讓學生形成精心照顧花朵,不隨意破壞、踐踏花草等意識;在“時、分、秒”等時間類的數學知識講解中,教師可以滲透珍惜時間的思想,讓學生意識到時間的有效利用是高效學習的基本保障等。除此之外,在小學數學教材中還有許多與優秀品質教育相關的內容,如團結協作、勤儉節約、自信自立、愛國守法等,這些優秀的品質教育在數學教材中無處不在,需要教師善于利用數學內容的講解,引領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的同時,形成優秀的行為品質、思想品質,為小學生的數學素養與道德素養發展提供助力。
小學生缺乏社會生活的經驗,這也導致小學生對社會發展沒有清晰的認知,也無法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長此以往,限制了小學生的全面發展,阻礙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因此,為保障學生能獲得更完善的德育教育,小學數學教師也應更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理念,從而完善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為此,教師在開展數學習題課時也應融合德育理念,使德育變為學生的常識,促進德育素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比如在“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習題課堂中,教師應在講解習題的過程中融入德育知識,使習題課堂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比如“買東西”類型的題目,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珍惜資源,切忌鋪張浪費”的正確觀念;在“運用小數記錄體育記錄”類型的題目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熱愛運動,提升身體素質”的正確觀念;在“分數”的習題訓練中借助“孔融讓梨”的故事,實現傳統美德的滲透,讓小學生形成禮讓以及分享的正確觀念等。這些習題的布置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讓學生在數學問題的解答中學會關注生活,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生活,能在數學學習中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正確思想觀念的樹立,形成可以影響小學生終身發展的三觀。所以,德育教育與小學數學的教學存在緊密相關的聯系,教師也應進一步探索題目中的德育知識,使德育理念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滲透以及發展,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正確觀念,保障學生德育素養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教育改革以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小學數學教師應認識到德育與數學學科融合的重要意義,并能結合數學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發展規律,巧妙地滲透德育內容,從而實現智育與德育并重,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素養與道德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