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嬋 沈 鵬
武昌工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大學生群體是社會所有群體中,最具活力的一種,他們青春靈動,思維活躍,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大學生責任意識都是較為積極的,但是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200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指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必須向著“主流積極、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
對于大學生來說,法律知識是衡量其法律責任意識水平的重要依據,要想提高大學生法制責任意識,從理論角度來說,人們的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和文化程度應該成正比,大學生已經掌握了大量的文化基礎知識,他們理應具備較高的法律意識水平,但是縱觀國內,大學生法制責任意識普遍處于較低的水平[1]。進入21世紀后,隨著國內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致使國內大學生專業課程學習壓力更大,而大部分高校將法制知識的學習設為選修課,大學生也認為其可有可無,他們學習法制知識的主要目的是獲得相應的學分,在如此意識的支配下,大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學習深度不夠,也就不能將法律知識很好地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大學生法制觀念直接決定了日常生活中,大學生會以什么樣的思維去處理相關事務,大部分大學生雖然能夠認識到國家法律的強制性,但是對于法制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效果,卻表現得不夠相信,還有些大學生缺少尊重法律的觀念,還有些大學生不相信法律的公正性,導致他們產生了錯誤的法制觀念[2]。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大學生權益受到侵害時,他們不愿意,也不相信法律這一武器,從而產生過激的行為,不僅影響大學生人生發展,更加大了社會違法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對于任何一個國家,法治都是社會公眾必須具備的一種信仰、觀念和精神,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錯誤觀念,權力高于法律,在這類觀念的影響下,大學生不能對法律產生足夠的認同感,導致法律信仰樹立的失敗,他們錯誤地認為,法律就是一紙空文。大學生對我國的法治沒有信心,對法律沒有信仰,部分學生認為法律可以幫助他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極少數學生卻認為法律只是有權人和有錢人的工具,部分學生不關注有關法律方面的新聞,他們缺乏維護法律權威的責任感和勇氣。
曾經有學者隨機對大學生進行調查,2016年,北京某野生動物園內發生一起老虎傷人事件,致一人死亡一人重傷,另據了解,傷者下車前被提醒不要下車。曝光的監控視頻顯示,女子在園區內下車后遭撲咬。對于調查問卷中“在這個事件中,誰應該承擔法律責任”,20%的受訪學生居然選擇老虎。法律關系中,主體是可以承擔法律責任的人或者團體,對于該事件中,如果學生可以選擇妻子、丈夫、園方等,都是合乎邏輯的選擇,但是老虎,首先它不是一個可以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其次,它不具備人的意識,只能后期對其加強約束,對其進行法律方面的宣判,不夠現實,而大學生選擇“老虎”這一責任主體,證明學生對于法律關系中的主體認識不夠清晰[3]。
對于法律責任的理解,涉及一種哲學思維,必須以辯證的思維去理解法律責任,其他形式的理解都會導致形而上學。而針對(一)中調查問卷的問題,超過60%的受訪學生選擇妻子自己應該承擔法律責任,他們這種想法,其實就沒有辯證性地思考法律責任[4]。辯證地理解法律責任,就是將整個事件作為一個整體,從本質上系統地、完整地進行理解,而不是脫離實際,片面地、靜止地看待問題。老虎傷人事件中,妻子違反動物園安全保障規定,私自下車,這一客觀事實不可否認,而園方雖然設立了安全保障規定,但是保障不全面、不及時、不徹底,救護工作不到位也是另外一個客觀事實。母親下車救女,雖然從情感上可以理解,但是救人的過程缺乏理性,也要適當地承擔一定的責任,而大學生看待這一問題的時候,往往過多的帶入自己的主觀理解,不能深刻地理解法律責任[5]。
超過7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就是站在法律的角度評判這件事的,但是經過分析發現,大學生思考這件事情,大多是從主觀思想、道德良俗的角度進行思考的。法律對于一個事件的評判,必須是公平、公正,不摻雜任何的主觀因素,但是大部分大學生評判這件事情的時候,都存在“氣憤”“憐憫”“同情”的思想,他們不能正確理解法律的作用,也是法制意識缺失的突出表現。
針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大部分高校都圍繞德育開展,實踐證明,圍繞德育開展,僅僅增強了大學生的意識,對于意識到行為之間的轉變,沒有起到絲毫的作用。在責任意識培養中,可以適當地加深法制方面的思考,引導大學生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并且引導其將正確的觀念轉換為行為[6]。另外,法律具有一定的制度化和強制性,可以為公民的行為劃出明確的界限,并為公民合法行為的實施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說,從法制角度去增強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更具現實意義。
法律主體性地位,主要是在法律關系中,確定大學生群體獨立的、自主的、自尊的地位。通過確定其法律主體性地位,引導大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所有言論和行為受法律保護的同時,也會受到法律的監督和制約。而一旦言論或行為超出法律的邊界,法律的糾正機制就會啟動,通過外部的強制力量,促使主體負責[7]。比如,2019年的武漢,新冠疫情發生后,有些人在網絡上發布不良言論,認為網絡是法外之地,即使知道自己的言論存在不妥,他們也覺得不需要負法律責任,而其實國家針對網絡言論和行為的管理,早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體系,導致很多發布和新冠疫情相關的不良言論的人,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大部分大學生年滿18周歲,已經達到了承擔法律責任的年齡,所以增強大學生的法制責任意識,必須確立大學生正確的法律主體地位,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做好社會、家庭、學校之間的配合,向學生灌輸正確的法律責任意識,發現他們出現違法的觀念,及時進行規勸、引導和懲處,讓大學生養成遵守法律的好習慣[8]。另外,高校思政課程也要發揮增強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引導作用,適當地向學生傳輸法律知識,避免學生形成道德價值高于法律價值的錯誤觀念,教學中,引入近期發生的典型法制事件,帶著學生從多個層面進行分析,完善大學生的法制認識。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和黨的十九大分別明確了依法治國總目標的基本原則,豐富并深化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大學生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而在法治社會,大學生想要更好地融入社會,發揮自己的才華,前提是必須擁有足夠明確的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明確社會主義法制觀念,首先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其次明確法治建設目標以及法治建設內容,樹立維護《憲法》至上的理念;最后還應該明確,人民才是依法治國的主體,人民才是依法治國的力量源泉,依法治國是為了維護人民的權益。
而作為高校教師,為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制信念,必須通過多種渠道,增強大學生守法、尊法的意識,認識到法律的威嚴與神圣不可侵犯。充分利用大學所有法律課程,并且在課程中,引入大量經典的案例或者近期發生的案例,讓他們認識到,遵法守法是每一位公民應盡的義務,也只有他們正確認識法律的尊嚴,并且擁有正確的守法遵法意識,他們才能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明確法律的紅線,守住法律的底線,堅持依法辦事[9]。另外,還要引導大學生明確程序意識,讓他們可以嚴格按照法制程序做事,幫助其正確認識法律面前沒有特權的正確觀念,比如新冠疫情發生后,各地都在履行防疫管控相關要求,但大連某小區內卻發生了“王主任”事件,事件發生后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王主任”也受到了相應的懲罰。在教學中,通過引入這類事件,讓學生形成法律面前沒有特權的正確觀念。
掌握全面的法律知識是增強法制意識,培養法律思維的基礎和前提,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如果對于法律知識一無所知,那么其不可能形成正確的法律思維方式。法律知識不僅包含法律法規內容,還包含法律原理,法律常識等,而只有大學生腦海中具備這些知識,他們才能形成正確的法律思維習慣,也只有他們懂得法律原理,明確法律原則,才能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并且在生活和工作中,善于應用法律思維思考和處理各種法律問題[10]。
所謂法律方法,具體指的就是人們從法律的角度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好解決的途徑。作為法律的基本要素,法律方法其實就是人們運用法律思維的體現,在大學生生活中,高校和教師要有效地引導大學生,培養他們正確的法律思維方式,了解法律原則,掌握必要的法律方法。這里應該特別注意,與專業的法律工作者不同,大學生只需要掌握基本的法律方法,而專業法律工作者需要掌握解釋法律、推理法律、認證事實等方法,都是為了維護代理人權益所采取的。
不管是法律思維,還是法律方法,都必須經過法律實踐才能更好地掌握和應用,脫離任何法律實踐的思維和方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而作為新時代大學生,也只有積極參與各類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不斷思考、分析,才能養成良好的法律思維習慣,同時掌握正確的法律方法。隨著法治社會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法律在人們生活中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人們需要應用法律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這一背景給大學生參與法律實踐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條件,高校在開展法律教育實踐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條件[11]。
目前,社會上之所以出現很多混亂的問題,都是由社會機制不完善導致的,要想清除這些亂象,必須健全機制,同時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對于高校來說,對大學生進行責任意識培養,不僅要完善其法律知識結構,還要做好感情認同方面的引導,讓所有即將進入社會的大學生可以清晰地認識,只要身處于社會中,其行為就會受到法律的制約,所有對于社會或者他人造成危害的行為,都要受到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懲治,任何人都不能抱有僥幸心理[12]。從增強自我意識、家庭意識開始,增強法制意識、社會意識、國家意識、集體意識,并打通觀念和實踐之間的堵塞,讓正確的觀念和意識真正地轉變為合理的行為。
總而言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大學生法制意識的培養,任重而道遠,家庭、學校、社會應發揮協同力量,增強法律責任意識,完善規范的主體行為,養成正確的法制觀念,并在日常生活中,給予情感方面的認同和升華。法律范疇內責任意識的培養,在短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僅僅依靠法律還是不夠的,也要給責任意識冠以美德的加持,將德育的力量充分發揮出來,打造新時代高素質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