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蕓
20世紀20年代起,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劉半農、胡適、徐志摩等開始嘗試新詩的創(chuàng)作,同時趙元任也在積極為這些新詩譜曲。1928年6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趙元任的《新詩歌集》,這本具有五四精神的歌集中創(chuàng)作的新型藝術歌曲給當時的青年學生帶來了長遠影響。其中《教我如何不想他》選自劉半農的詞,在30、40年代廣泛傳播于音樂會、電臺、唱片、歌集中,經久不衰。其中,音樂會作為傳播音樂的一種重要方式,成為筆者研究《教我如何不想他》民國時期傳播的一個突破口。
音樂會作為西方常見的一種娛樂方式,最初傳入中國是由于租界的設立,西方人在中國居住,其生活習慣也無形中影響著國人,因此音樂會的傳入除了迎合西方人的娛樂生活外,也使得中國民眾對其開始慢慢接受。音樂會在中國得以傳播的其中一個源頭可以追溯到近代專業(yè)音樂院校的成立,許多院校通過舉辦音樂會的方式來鍛煉學生專業(yè)能力,檢驗其學習成果,與此同時提高了學校的音樂教育水平。正是這些學校培養(yǎng)了各個專業(yè)的學生,在校期間他們多次參加學校音樂會,畢業(yè)后開始在社會中參加聯合演奏會甚至舉行個人獨唱會。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為例,筆者便順著該校這條線探索《教我如何不想他》是如何被其師生在音樂會中一步步傳播的。
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原名為上海國立音樂院,成立于1927年,聘請教師多是歐美留學歸國的音樂家及外籍教授,辦學體制基本仿照歐洲音樂院校,開設課程多樣,同時重視學生實踐,在學校開辦期間多次舉辦音樂會。《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曾出現在該校音樂會的節(jié)目單中。
上海國立音專的學生勞景賢畢業(yè)于1934年,第二年開始在該校從事聲樂教學,在他學生時期曾多次在音樂會中演唱《教我如何不想他》。1931年5月2日下午,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第二次學生歌樂會中勞景賢獨唱此曲,這場歌樂會僅有聲樂演唱,包括獨唱合唱。1931年5月16日晚,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第二屆學生音樂會在靜安寺路美國婦女俱樂部舉行,勞景賢獨唱趙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這場音樂會中節(jié)目有聲樂、鋼琴、提琴、長笛、琵琶、二胡等,可見此時該校的課程中西方音樂兼?zhèn)洌邆鋵I(yè)的音樂水平及教學能力。1933年5月12日晚,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喻宜萱與勞景賢歌樂會中他演唱了《教我如何不想他》,有合唱團伴奏,她們兩個都是專業(yè)為聲樂的學生,節(jié)目單中包含中國、意大利、德國、法國歌曲。
除勞景賢外,還有一人在校內演唱過《教我如何不想他》,他就是滿謙子,在1929年進入上海國立音專學習聲樂,先后師從周淑安、蘇石林、應尚能,1935年畢業(yè)。在校期間1934年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師生應大夏大學邀請舉辦的音樂會中,節(jié)目單中看出他獨唱趙元任歌曲兩首,其中一首為《教我如何不想他》。
1933年出版的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五周年紀念刊中記載了音專師生歷屆音樂會演奏、演唱歌曲次數,趙元任所作歌曲《上山》演唱次數高達七次,與同時期黃自歌曲被演奏次數最高的《思鄉(xiāng)》相比還要更多,而《教我如何不想他》在此時僅被演奏過兩次,在趙元任作品中并不算突出,這兩次演唱者按照筆者上述所查資料來看,應都為勞景賢。
國立音專作為一所專業(yè)音樂院校,多次舉辦音樂會,使其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既可以起到促進學生課余練習的作用,又可以鍛煉學生表演的能力,對于學校音樂教育產生了明顯的效應,同時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加強了學生對音樂知識的認識。該校聘請的外籍教授和留學歸國教授,培養(yǎng)了我國第一代美聲唱法聲樂家,如上面提到的勞景賢與喻宜萱等人,這些人畢業(yè)后走向社會舉辦的每次音樂會都體現著在學校時的學習成果。同時國立音專校內音樂會的舉辦是《教我如何不想他》傳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此曲在社會上產生影響也是由于國立音專師生的傳播而逐漸被大眾所接受。
關于《教我如何不想他》在獨唱音樂會的傳播,國立音專畢業(yè)的一些歌唱家發(fā)揮了其作用。畢業(yè)于上海國立音專的斯義桂于1933年考入該校,專攻聲樂,最初師從于應尚能,之后轉入俄國著名男低音歌唱家蘇石林門下,這兩位老師發(fā)掘了他的男低音潛力,1938年斯義桂從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畢業(yè),1939年到香港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為支援抗戰(zhàn)多次參加募捐音樂活動,1941年返回上海,1947年前往美國深造。自他畢業(yè)后直到前往美國這段時期,舉辦的多次音樂會中都出現了《教我如何不想他》。1941年3月6日斯義桂個人歌樂會在香港九龍半島酒店玫瑰廳舉行,此次音樂會有中國、俄國、法國、德國著名作曲家作品,所演唱中文歌曲有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1946年8月的中秋節(jié),斯義桂在上海逸園舉行歌唱會,報紙所記載:“今天的觀眾和以前在此地觀戴愛蓮舞蹈的觀眾要比較的整齊得多,沒有吵鬧的小孩子,多言的太太們,都是一些愛好音樂的學生一類人物”由此可見這場音樂會受眾人群多為學生,整個音樂廳的氛圍也非常好,沒有喧鬧,大家都在安靜地欣賞音樂。恰逢中秋節(jié),在演唱《教我如何不想他》時,節(jié)日加持更使聽眾情感共情,思念的感情外溢。1946年9月1日晚,斯義桂在中山公園交響隊的伴奏下獨唱《教我如何不想他》等曲。1946年9月9、10日他在上海逸園舉行獨唱會,將演唱《教我如何不想他》。1946年11月1、2日,他在北京中央大學禮堂舉行獨唱會,節(jié)目有《教我如何不想他》。
和斯義桂同年考入國立音專的郎毓秀,師從于周淑安、蘇石林學習聲樂,1937年退學,前往歐洲深造,1940年畢業(yè)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1941年回國。畢業(yè)回國后的郎毓秀被尊師運動委員會邀請為尊師運動籌募經費,于1946年6月5、6、7日晚在蘭心大戲院舉行歌唱會,票價分兩千、五千、一萬元三種。節(jié)目中西合璧,其中有趙元任兩首《教我如何不想他》和《茶花女中之飲酒歌》,報紙曾記載這兩首歌都為大眾所喜愛。1946年7月20日由于震旦大學部分同學生活艱難,面臨失學困難,因此法學院邀請郎毓秀歌唱,目的是為部分清寒同學籌募學費,演唱中外名曲七首,其中有《教我如何不想他》。
男高音歌唱家伍正謙與斯義桂和郎毓秀一樣在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學習聲樂,他1939年6月自上海國立音專高級職業(yè)部畢業(yè),同年9月升入本科,師從蘇石林,至1942年1月畢業(yè)。1947年6月1日伍正謙在蘭心大戲院舉行獨唱會,中西方音樂都出現在節(jié)目單中,中國作曲家的作品有趙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報道曾提到這些歌曲都是音樂聽眾早已熟悉的名曲,由此可見此曲受聽眾所喜愛,演出頻率較高。
同樣是師從蘇石林教授的周小燕1935年考入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聲樂系,1938年出國留學,1948年放棄了留在歐洲的機會,毅然返回上海,被聘為國立音專聲樂教授。回國后舉辦的第一次音樂會,時間地點為1948年5月11日在蘭心大戲院,演唱曲目外國歌曲以古典、浪漫為主,中國歌曲有《教我如何不想他》。
音樂會中演唱過《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幾人都畢業(yè)于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是他們讓《教我如何不想他》逐漸被更多聽眾所認識、接受,對此歌傳播做出了貢獻。根據以上斯義桂的一場獨唱會觀后感可以看出,觀眾在聆聽音樂時不似以往觀賞中國傳統戲劇般吵鬧,聽到的只有掌聲,而沒有其他亂七八糟的聲音,說明音樂會在無形中規(guī)范了人們的行為舉止。另外,有一場郎毓秀的音樂會票價非常昂貴,以這個價錢來看,在當時更多普通民眾收入低下,并沒有欣賞音樂的資金。從受眾角度來看,音樂會構成了一個安靜文明的場所,這樣的環(huán)境無疑成為一個令知識分子與青年學生向往的地方。另一方面由于票價及時間的原因可能導致觀眾多為收入高的群體,他們有足夠的經濟條件與閑暇時光去欣賞音樂。因此得出《教我如何不想他》在音樂會中傳播的受眾群體多為知識分子、青年學生、上流社會人群。
一些在上海國立音專學習過的音樂家除獨唱音樂會外,在聯合演奏會中也演唱過《教我如何不想他》。蔡紹序于1930年考入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聲樂系,師從應尚能先生學習,與此同時他還求教于俄籍女中音歌唱家克利羅娃,結束學生生涯后他經常參加各種演出活動,一次受邀參加聯合演奏會中他演唱了此曲。1945年6月23日,由于陜西兒童保育院藝術班學生困于升學費用,不能深造,特邀請男高音蔡紹序等人在中正堂舉行音樂聯合演奏會兩日。蔡紹序獨唱有趙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上山》等曲。
《教我如何不想他》曾作為音樂會節(jié)目單中唯一一首中國歌曲被斯義桂在香港演唱。1941年3月30日晚由男低音斯義桂、男高音羅堅浩及鋼琴家夏利柯在香港九龍半島酒店玫瑰廳舉行聯合演奏會,定座者積極踴躍,節(jié)目都是西洋音樂,僅有一支中國歌曲,即斯義桂演唱《教我如何不想他》。
黃源尹在許多地方演唱過《教我如何不想他》,他于1942年8月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聲樂系,在俄羅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謝利萬諾娃教授的指導下學習,畢業(yè)后多次舉辦獨唱會,并參與上海音協組織的各種公演和義演。1946年4月28日,同年8月底,由上海音樂協會組織的音樂訪問團抵達臺北市,9月7、8日在中山堂舉行音樂會。演奏曲目除肖邦、李斯特等西方樂曲外,還有趙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中國樂曲,聲樂演唱者為黃源尹。同年12月13日,音樂訪問團在天津大光明戲院舉行演奏會,售票情況很好,甚至于一些有票的觀眾都只能站著聽音樂,節(jié)目有馬思宏的提琴獨奏、吳樂懿的鋼琴獨奏及黃源尹的獨唱,黃源尹演唱曲目都是中國歌曲:《渭城曲》、《思故鄉(xiāng)》、《天倫》,三曲過后應觀眾要求重演,其演唱了《教我如何不想他》。音樂訪問團演出的目的是為了宣揚中國音樂文化,所到之處有天津、臺北,聽聞還將赴新加坡、菲律賓等地。
上述一場蔡紹序參加的聯合演奏會屬于慈善性質的音樂會,即收入所得全部用來賑災,這種性質的音樂會具有良好的風氣,對當時社會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從國立音專畢業(yè)的學生個人獨唱會和聯合演奏會中都曾演唱過《教我如何不想他》,獨唱音樂會的演出地點多在上海、北京,但聯合演奏會傳播的地方并不局限于這些國內大城市,還有國內較小城市及國外都留下了此曲的歌聲。因此得出結論《教我如何不想他》慢慢擴散至國內更多城市,甚至向海外走去,在當時傳播范圍比較廣泛。
從音樂會傳播來看,音樂會具有多重性質,它不僅可以對學生產生效應,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更對社會產生了影響,舉辦慈善性質音樂會可以讓社會充滿愛心,同時音樂會營造的環(huán)境提高了聽眾素質,將文明之風傳播到大眾之中。上海國立音專音樂會的舉行都得益于從國外留學回來的音樂家及聘請的外籍教授,他們培養(yǎng)了學校的音樂人才,成功地舉辦了一次又一次音樂會,為傳播音樂做出重要貢獻。
從歌曲傳播來看,《教我如何不想他》從最開始出現在國立音專的學校音樂會中,之后被該校的師生加入到自己音樂會曲目中在各地傳唱,逐步滲入至社會,并一步步延伸到國外,被更多的人喜愛,直至今天成為經典。正是由于《教我如何不想他》受聽眾歡迎,在音樂會演出頻率增加,因此推動了這首歌曲傳播。也只有社會不斷發(fā)展,大眾收入逐步提高,音樂會演出才會逐漸增多,從而對歌曲傳播達到更加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