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雪銣
歌劇是“由音樂、戲劇、舞蹈和美學相結合而以歌唱為主的一種綜合性的舞蹈藝術形式”,體現(xiàn)了藝術形式的多元化,中國歌劇在吸收我國民間曲藝精華的基礎上,借鑒了西洋歌劇的藝術形式,從而成為具有中西兼容特征的中國聲樂藝術體裁。中國著名音樂家黎錦暉,在1922-1929年期間,不斷改造民間音樂、將民間音樂素材創(chuàng)作改編成朗朗上口的兒童音樂,為后期中國民族歌劇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詠嘆調《五洲人民齊歡笑》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充分借鑒和吸收了川劇和京劇等音樂素材的精華。在創(chuàng)作中,作曲家運用了五聲調式的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了豐富多彩民族特征的詠嘆調,對江姐的人物形象和劇情都具有推進和烘托的作用,使整個歌劇唱段更加生動傳神。
歌詞是語言與音樂傳遞情感的媒介,在演唱時以某種語言為符號,用來傳遞和表達思想情感。在聲樂語言中,每一個唱段、每一個詞甚至每一個字都有特定的情感和作用。歌詞的文本承載著表情達意的功能體現(xiàn)著聲樂的語言藝術,通過歌詞中的喜、怒、哀、樂來表達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思想內涵,幫助歌者和聽眾直觀深刻地了解作品的主題和情感。
該作品歌詞的前三句,“不要用哭聲告別——天涯何愁無芳草”開篇塑造了一個革命者與戰(zhàn)友分別的悲傷氣氛,江姐示意戰(zhàn)友不要難過。在面對生死關頭,江姐沉著冷靜,絲毫沒有退縮恐懼之意,表現(xiàn)了江姐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青山到處埋忠骨——胸中萬桿紅旗飄”表現(xiàn)出江姐為革命事業(yè)做出的巨大犧牲,舍生忘我,革命者大義凜然的氣概。在歌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胸中萬桿紅旗飄”,表示江姐雖然已身處危險中,也努力在死亡的夾縫里看到革命勝利,流露出作為革命者的堅強意志。“回首平生——把新社會來建造”,江姐遺憾自己沒有親手建設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遺憾自己沒有親眼看到革命解放的勝利,有一種壯志未酬身先死的不甘。
“到明天山城解放——正是我無上的榮耀”歌詞樸實無華,但句句充滿張力,用最簡明的語言,表現(xiàn)了在最后的時刻,江姐不后悔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黨;“到明天全國解放——黨的教導”,表現(xiàn)江姐在這時期心情復雜,在丈夫革命犧牲后,她抑制住極大的悲痛,但是作為一名母親,對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是一種愧疚之情。這段歌詞內容讓人心疼,配合音樂的旋律和演唱者情緒層層遞進,把江姐犧牲前將兒子托付給戰(zhàn)友的囑托與期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刻畫出作為母親對孩子濃濃的不舍,溫柔細膩的形象;“云水激——五洲人民齊歡笑”,最后高潮部分情緒激昂,黑暗過后必將迎來光明與美好,即使一個江姐倒下,后面還會有千千萬萬個江姐。
這首作品是一個三段體的聲樂作品,其結構均勻,由1/4、2/4、4/4混合拍子以及散板組成。
第一部分(1-34小節(jié)),開篇第一小節(jié)運用散板,速度相對自由,情緒激動,之后以4/4拍進入,在剛開始宣敘調部分以無聲旋律為主,在人聲部分結束后,對最后一個字進行加花處理,伴奏旋律又被延伸。第一部分用上行三度模進的形式變化處理,采用的是“七字句”的結構,著重突出了民族音樂的特征,旋律線條明晰。連續(xù)的休止符,為后面的弱起奠定了緩慢柔和的感情基調。右手聲部做八度的平行進行,與左手進行對位,從音樂上塑造了江姐偉大的民族形象,伴奏音樂在g羽開始,C商結束,節(jié)奏以三連音、前八后十六、附點音符為主,引子部分的三連音層層推進,仿佛有鑼鼓敲擊之感,渲染緊張的氣氛,表現(xiàn)江姐訣別戰(zhàn)友時的悲傷之情。
第二部分(35-81小節(jié)),這部分是以降B宮調為基礎,速度比之前加快,這段節(jié)奏歡快,起伏大,歌曲的情緒由抒情性轉入到敘述的方式,在28、29小節(jié)中的三十二分音符和前十六分音符中,輕快地表現(xiàn)了革命勝利即將到來山城解放,親手建設新社會的興奮自豪。到第二個“到明天”,速度稍慢,力度漸弱,伴奏織體復雜,呈密集分布,突出此時的音樂情緒激動高昂,全國解放,江姐感到無比自豪,反映出江姐此時憧憬未來,但又面臨臨行前對孩子的不舍、期盼和愧疚之情,也對敵人充滿了憎恨、蔑視、痛斥和一個愛憎分明、心中有黨、舍生取義、永遠忠誠不渝的英雄氣概形象。
第三部分(82-112小節(jié)),這一部分又回到了散板,慢速、自由地。是全劇的高潮部分,最飽滿的一個唱段,節(jié)奏情緒自由,震音象征著革命浪潮風起云涌。板式有多種的變化,散板——快板——慢板,展現(xiàn)出一個溫柔且偉大,為了革命事業(yè)勇于奉獻出自己生命的母親形象。在“一人倒下”的這句旋律中,伴奏織體豐富,節(jié)奏4/5,4/4,4/3拍的相互交替,小二度、純八度音程、十六分音符的頻繁出現(xiàn),象征敵人的兇狠,營造出緊張的氣氛,最后在第103小節(jié)“紅”字前有八分休止,作為八分音符唱出,強調革命者的英勇無畏將永遠定格在人們心中。
在這首詠嘆調中,鋼琴伴奏在不同的樂段起到了烘托情緒,推動情感的作用,把劇中人物江姐的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展現(xiàn)了作品內在的意境美。
歌劇前奏部分,鋼琴右手為柱式和弦,左手彈奏江姐的主題旋律,主題旋律激昂高亢,三十二分音符以柱式七和弦的形式密集排列彈奏出,旋律線條明晰,十分的工整,伴奏速度是快速,激昂的,此部分鋼琴伴奏的音響效果非常震撼,烘托詠嘆調中江姐即將赴死的緊張氣氛,在短時間內可以把演唱者和聽眾帶入到意境中,并且為演唱者準確進入到第一句歌聲醞釀情緒,鋼琴伴奏起到推動歌唱者情緒的作用。左右手的伴奏織體主要以柱式和弦為主,由2/4拍轉到4/4拍,一板一眼、一字一音節(jié)奏型的運用,模仿了進行曲的旋律特點,鋼琴伴奏營造出了緊張的氣氛,力度強弱之間的對比非常明顯,字字干脆利落,加強了聲部之間的獨立性,用音樂豐富了人物的光輝形象,表現(xiàn)了江姐對革命事業(yè)更加堅定有力。
總體來說,作品的鋼琴伴奏織體較復雜,與江姐當時內心的復雜情緒有機結合。歌唱者應與鋼琴伴奏相互配合,對于音樂上的處理、力度強弱、節(jié)拍和休止等有統(tǒng)一的理解,從而達到對詠嘆調《五洲人民齊歡笑》的完美演繹。
在詠嘆調的演唱過程中,咬字是指在咬清聲母的基礎上發(fā)展韻母。根據每個字詞咬字的著力點不相同,即又分為唇音,舌音,喉音。在演唱過程中,需要靈活地運用唇、齒、舌、牙、喉,做到咬字的同時更清晰不死板;吐字是指在氣息的加持下,控制并調整喉、舌、牙、唇的發(fā)聲器官,將字音正確、清晰并完整地發(fā)出。
詠嘆調開頭“不要——眼淚輕拋”咬字需干脆,此時的江姐應是親切,沉著冷靜的狀態(tài),因此歌唱時嘴唇著力點要輕,在第一句減弱聲帶與氣息的對抗沖擊,歌曲開頭的“不”字,強調字頭“噴口”的感覺,演唱時注意兩個“不”字的演唱力度不同,力度若太強,則江姐對戰(zhàn)友的寬慰之心表達不出來,反之力度如若太弱,演唱時就會變成“要用哭聲告別,要把眼淚輕拋”,所以在演唱時也要注意咬字的輕重,表達出的情感會有所不同。
“告”的聲母g,屬于喉音,快速歸韻在“ao”上,演唱時做自由延長的處理,速度不能快,聲音堅定柔和,體現(xiàn)對戰(zhàn)友的惜別之情,情感深厚。在“不要把……”突出“把”的字頭b,歸韻干凈利落,引出“眼淚”由弱到強的感情變化,最后加了一個小波音,接著“輕”字唱出,一個短暫的停頓之后,留戀地唱出“拋”,此時唱“拋”字若咬字時嘴唇過度給力,將會失去親切的感覺,破壞原有的音色,所以在演唱咬字時要注重力度的強弱適中。可見,正確的咬字吐字最終都是服務于更好的歌唱,咬字吐字細膩的處理將江姐對革命事業(yè)的無限深情更詳盡地表達出來。
這幾句要用很大的對抗力,散板自由且音域不高,在演唱“云水激”時,第一個字是一個閉口音,咬住字頭,掛住位置,歸韻到“n”,在唱“水”字時,一定要唱出波音的流暢感,清晰連貫的咬字,調整好氣息、音色、共鳴,聲音圓潤地從面罩的位置出來,注意口腔的空間,不能越唱越擠喉嚨,隨后歸韻到“i”上,保持在一個點上換字,在唱“激”字時,音高升高四度,剛起音的時候,深吸一口氣,拉緊小腹,橫膈膜擴張保持住,笑肌提起,掛住高位置。字推字向前唱,聲音的方向始終在前方,保持在強有力的氣息下產生共鳴。
在唱段最高潮的部分,對咬字吐字和氣息的要求非常高,對歌唱者的聲樂功底也有很嚴格的要求。此時的江姐慷慨就義、大義凜然,在演唱到“紅旗漫天”時,音量減弱,與后面的強音形成強大的對比。最后一句“五洲……”再次點明主題,情緒達到高潮,其中“笑”字音域較高,演唱難度大,容易提氣,喉嚨緊,切記不能直接大聲喊出來。在剛開始起音的時候,深吸一口氣,拉緊小腹,氣息吸到腰腹周圍橫膈膜保持擴張,笑肌抬起,可以想字尾“ao”,演唱時口腔充分打開,在唱的過程中,迅速換字,做到一氣呵成。
總體來說,在演唱中我們講求“字正腔圓”“依字行腔”,根據劇情的發(fā)展,演唱時感情的變化,在咬字吐字時也要做到力度強弱的變化,從而增強詠嘆調的感染力。
潤腔是民族音樂表演家的特色唱腔,其立體感強、風格獨特、色彩豐富,具有濃郁的韻味特點,這種獨特唱腔為作品加以豐富的裝飾,從而形成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獨特韻味,具有強烈感染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潤腔的手法在歌劇選段《五洲人民齊歡笑》中運用,使得演唱者在演唱時民族風味更加濃郁,并且推進作品的情感發(fā)展,歌曲的藝術風格得到升華。
1、裝飾音潤腔的藝術處理
裝飾音,是指在某些音中用于修飾點綴美化裝扮的音樂旋律,我們經常見到的有倚音、顫音、波音等,會使演唱更有韻味,從而達到“字正腔圓”的藝術效果。
在演唱“不要用哭聲告別”中的“告”字,用了上滑音潤腔,這個字要用親切的感覺唱出來,力度稍微弱一些,“告別”中的“別”字,是典型的裝飾音潤腔,唱這個字時要快速咬住字頭,緊貼面罩唱到頭腔,保持高位置不動,最后往“ye”感覺上唱,并且歸韻收音。這句采用了四川民歌的散板,節(jié)奏自由,使江姐的情感更加細膩,表現(xiàn)了江姐對戰(zhàn)友們的安慰與不舍。
在演唱“平”、“事”、“會”、“建造”時使用了滑音潤腔和波音潤腔,演唱時快速咬住字頭,抬笑肌,掛住高位置并保持,聲音的線條從眉心呈拋物線形狀往前推。這段音色暗淡,主要表現(xiàn)遺憾之情。在“憾、恨、造”這三個字應該著重強調,前兩個字可以帶著哭腔唱,表現(xiàn)江姐對不能建設新中國的遺憾之情。
2、其他潤腔的藝術處理
在演唱“親手把新社會來建造”時,“來建造”的“造”字運用了戲曲獨特演唱的方法“拖腔”,在歌曲演唱時采用了戲曲中特有的演唱方式“先收后放”,結合了川劇高亢的曲調,加強了音樂素材的豐富性,表現(xiàn)了江姐對美好未來的展望,也為后面的音樂表達和戲劇發(fā)展做了鋪墊。
在演唱“黨的教導”中的“導”字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運用了戲曲唱腔的拖腔和斷腔,其中兩個音符之間有一個十六分的休止符,這時氣息保持,聲斷氣不斷,并且這個字要著重強調,在演唱時要著重咬緊字頭,一字多音,抑揚頓挫,板眼分明,江姐的情緒在這一段進一步升華,側面烘托出江姐的英勇大無畏精神和對孩子的寄托之情。
詠嘆調《五洲人民齊歡笑》是歌劇《江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該歌劇有機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美學元素與西方音樂的創(chuàng)作技法,行之有效地傳遞出了傳統(tǒng)戲曲的文化內蘊和西方歌劇的戲劇張力。該詠嘆調在聚焦女主人公崇高革命形象的同時,婉轉巧妙地勾勒出了革命人的錚錚鐵骨和絲絲柔情。不僅在聲樂演唱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更在舞臺實踐領域中有著一定的應用價值。
從聲樂藝術的話語體系來講,中國歌劇作品的演唱研究中,蘊含著多維度的研究視角。向內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相融合,向外與西方音樂藝術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民族歌劇發(fā)展之路。筆者堅信,中國民族歌劇以其紅色的文化特質,必將在中國文藝事業(yè)的發(fā)展中,與人民為伍,在新時代文化藝術發(fā)展的道路上踏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