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峰,陳貴翠
(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
2017 年9月,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撰文指出,課堂改革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始終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受教育者提供個性化、多元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釋放潛能、全面發展”[1],吹響了課堂改革的號角。
“O2O”(Online To Offline)教學模式指是充分利用網絡,發揮、利用線上和線下各自優點,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依托互聯網的高速發展,“O2O”教學模式已得到廣泛地應用。
智能紡紗技術課程是現代紡織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以掌握純棉普梳紗等產品的紡紗原理、紡紗工藝流程、工藝參數設計、智能紡紗設備的上機操作等工作崗位必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為提高學生的紡織專業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專業課程教學團隊依托我院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基礎,結合對“學習通”數字化學習平臺的使用經驗,在“互聯網+”背景下大規模開展“O2O”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增強學生的技能水平,提升“O2O”課堂改革的效果。
在課程思政內容架構設計上,加強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的理想信念教育,合理設計課程思政的內容和教學方法,將全新的在線學習和傳統的線下學習結合為一體的“O2O”混合式課堂改革,是以智能紡紗技術課程思政改革的主要途徑。著力訓練學生紗線設計與綜合分析的能力,注重學生創新工藝設計能力培養,構建“課程思政、專創融合”智能紡紗技術課程,是“O2O”課堂改革的重點。
在進行思政教學改革過程中,引導學生不但要接受紡紗專業技能知識,同時還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情懷,推進學生進一步熱愛紡織行業,堅定不移地成為紡織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經過長期積累形成課程思政建設模式如下:
立足現代紡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將現有專業課程標準和教案內容進行修改,適度明確、提煉與補充紡織思政教育元素,充分發揮課程建設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遵循紡織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規律,有的放矢地設計課程標準和教案。
⑴ 潤物無聲的教學過程。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的學生認知規律原則,構建涵蓋紡紗基本原理→紡紗工藝設計→紡紗質量控制→智能紡紗全過程的一脈相承、逐級遞進的理實一體化課程內容。
現場授課時,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思政元素,以纖維原料回用為切入點,融入廢棉、回花、再用棉在紡紗過程中的使用方法,通過這種方式關注紡織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培育學生節約原料意識,引導學生熱愛環境。教學中融入我國紡紗技術的發展歷史和自主研發的觸摸屏多功能細紗機的內容,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情懷。教學中融入我國紡織企業在現代紡紗企業紡紗車間的智能化升級改造案例,增強學生專業認同感和責任心。
⑵ 考核內容創新。考核范圍不局限于固有的知識點,將其擴大到思政教育知識點。例如,設計了“紡紗加工過程及設備的發展對安全、節能、健康、文化等方面都有潛在的影響和要求,請以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寫出你的認識和理解”等開放性題目,考核學生對思政教育元素的理解,評價教師教學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為合理設計評價標準提供參考。
推動線上紡紗專業課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培育教師線上網絡思政教育的意識和能力素養,以問題為導向,建立線上課堂互動機制。線下則選用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增強課堂吸引力。線上線下雙向推動學生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宣傳的參與者、代言人,傳播正能量。
課程內容的選取與現代紡紗企業現狀、智能紡紗設備、思政教學改革和在線課程建設相適應,教學形式呈現先進性和互動性,形成了鮮明的三個特色。
突出一個環節——思政化典型案例項目。根據教育規律和課程設置特點,創新優化智能化技術環節,引入悅達棉紡智能化車間的開清棉聯合機組、梳棉機、并條機、粗紗機、細紗機的智能控制,網絡化與信息化、紡織裝備智能檢測與故障診斷、紡紗工序裝備的自動連接等為案例,按照企業典型案例設計項目化課程內容,通過應用案例中萃取的思政元素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責任心,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現代紡織行業的蓬勃發展。
實現一個立體——數字化立體教學資源包。繼續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智能紡紗技術課程教學,依托紡織服裝學院省產教融合集成平臺建設,構建基于虛擬仿真實訓平臺的思政課程資源,進而提高現代紡織技術專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專業歸屬感。
圍繞一個核心——德技雙優型育人目標。校企協同設計教學內容,按照實際新時代企業工作崗位和紗線開發的難易程度展開,在實施項目中的任務環節提煉思政元素,教學項目的設計貼合企業實際需求和立德樹人目標,培養德技雙優型現代紡織技術專業人才。
通過課程思政、專創融合智能紡紗技術課程“O2O”課堂改革,智能紡紗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課程團隊立足立德樹人根本教學任務,凝練和提升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實現紡紗課程與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樹立遠大理想和愛國主義情懷,“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適應高職課堂改革的趨勢,實現了“學生個性化學習,教師差異化教學,管理者精準治理”建設目標。我們將不斷研究和優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促進智能紡紗技術課程效能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