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磊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種源是農業發展的“芯片”,種業是關乎國家農業戰略的基礎性產業,事關鄉村振興全局。近年來,上海將發展種源農業作為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的根本性措施,市委、市政府專題發布《上海市推動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服務全國、面向全球的現代種源產業。崇明區農業特色種質資源豐富,都市現代綠色農業基礎扎實、前景廣闊,種源農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優勢,理應成為崇明打造農業科創島、發展現代新農業的重要方向。
養殖業方面,畜禽重點品種為崇明白山羊(長江三角洲白山羊)和沙烏頭豬,分別列入上海市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單和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兩個品種均為本地保種擴繁,目前,崇明白山羊保種場存欄量約1000頭,核心種群維持在350頭,年供種羊量100頭左右。沙烏頭豬保種存欄量約400頭,擴繁二元豬年出欄量2000頭。水產重點品種為中華絨螯蟹(河蟹),現有以崇明參與選育的國家級河蟹良種“江海21”。全區扣蟹生產規模近2.6萬畝,除滿足本地成蟹養殖,還銷往江蘇、湖北、安徽、山東等地,但大眼幼體人工苗種主要依靠江蘇等地供應。
種植業方面,水稻主要品種有“南粳46”“花優14”“申優28”以及崇明參與選育的“滬早香軟1號”等,目前本地實行主導品種推介、全額補貼供種和統一催芽育秧制度。蔬菜主要品類為綠葉菜、花菜和特色蔬菜,崇明金瓜和崇明花菜取得了市級品種認定。特色蔬菜品種(崇明金瓜、小菠菜、紅皮土豆、香酥芋、山藥、白扁豆、青皮茄子等)自留種擴繁為主,綠葉菜等品種眾多,以外地種子育苗引進為主。林果主要品種為宮川柑桔、翠冠梨,其中宮川原產地為日本,翠冠梨為浙江農科院選育品種。花卉重點品種為崇明水仙、西紅花等,均為本地自留種擴繁。
1.特色種質資源豐富。崇明蔬菜、花卉、水產等方面的本地特色品種資源數量眾多,為改良創制新品種(系)、供應崇明特色農產品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先后選育“崇花”系列花菜、“崇金”系列金瓜、河蟹“江海21”等特色新品種。
2.種源科創蓄勢待發。順利攻克金瓜、花菜雜交制種技術,聯合科研院所選育推廣河蟹“江海21”良種,啟動崇明香酥芋、河蟹等多項種源鑒定評價、新品系創制研究,并積極探索特色基因標記。2021年,崇明區揭牌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崇明分中心,并成功舉辦中國(崇明)種源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對接交流大會。
3.產業規模初具雛形。已形成綠色水稻良種、扣蟹苗種供應體系,同時擁有崇明白山羊、沙烏頭豬、水仙等保種場、擴繁場和標準化生產基地,引培運行源怡花卉等種子種苗企業,河蟹、白山羊、花菜等特色農產品持續保持億元級規模。
4.特色品牌逐步打響。崇明金瓜、崇明水仙、崇明白山羊、崇明沙烏頭豬4項獲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崇明老毛蟹等2項獲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登記,崇明水仙、崇明大米等8項獲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同時按品種分類打造了崇明大米、崇明清水蟹等六大區域公共品牌并初具知名度。
崇明白山羊、沙烏頭豬等種質基礎好,但原種存在生長慢、繁殖系數低或瘦肉率低等商品性上的先天不足,需要持續改良培育新品系或配套系。河蟹雖有“江海21”良種,但崇明沒有特殊標識品系并進行獨家推廣。稻米和綠葉菜主推品種眾多、生產規模大,但還沒有崇明特色品種(系);宮川柑桔栽培規模大、時間長,但品種傳統適生性一般;特色蔬菜評價標準不完善且多數沒有進行品種審認定。總體缺乏具有崇明特色、綜合性能更好、取得知識產權保護的代表性良種。
目前,崇明區種植業上種源試驗和制種基地分散零碎、設施水平不高,大部分養殖繁育場舍規模小、設施裝備條件一般,難以滿足品種試驗研究和保種擴繁需求。河蟹已有“江海21”良種資源,但沒有合適條件的規模化蟹種基地,大眼幼體蟹種供應量小、占比低,本地扣蟹主要依賴周邊省份供種。此外,崇明白山羊供種依賴唯一的保種場,但面向社會提供種羊僅百頭,苗種擴繁能力與白山羊產業發展需求嚴重不匹配。
目前崇明區苗種類企業普遍小散,且為代理型經營,還沒有兼具自主研發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優勢品種的企業。一方面特色種質資源開發利用、良種知識產權保護缺少市場化的實施主體,良種難繁育、難推廣;另一方面企業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品種,只能開展品種代理等“有限”經營,本地種業做不大、做不強。
由于缺少科技項目等支持,相關技術部門難以持續系統的開展種源試驗研究,導致種質資源收集、提純復壯、種性評價、品種選育等試驗研究工作開展不系統、不連貫,部分特色種質資源和新優品種不能規范保存和引種,嚴重制約農技推廣隊伍和種業企業的能力提升,西紅花、水仙、甜蘆粟、苦草等特色品種上,相關技術人員青黃不接情況十分嚴峻。
發展定位:堅持“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導向,大力發展現代種源科技和產業經濟,努力將崇明打造成為長三角地區特色種質的“資源庫”、全國種業發展的“橋頭堡”和面向全球的種源科技“策源地”,最終構建形成與世界級生態島相匹配的現代種源農業發展體系。總體目標: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實際,聚焦河蟹、沙烏頭豬、白山羊、蔬菜等特色優勢領域,通過3-5年時間努力,在本地特色種質資源本底的基礎上,完善種質保護和創新利用體系,建成一批農業種質資源圃和保種場;大力支持特色優勢品種深入開展科創研發,積極引進國內外新優品種在崇試驗示范,形成一批具有崇明標識的種業科技成果,建設運行崇明種源科技中心;大力引培種子種苗企業,壯大崇明特色農產品產業體系,建設一批設施完備、科技領先的良種繁育基地;全面打響崇明特色種源農業科技和產業品牌。
按照“一年開好頭、三年見成效、五年有突破”的振興路徑,建議實施特色種源創新、繁育體系建設、種業主體培育、種業人才素質提升四大行動。
1.特色種源創新行動。制定崇明區特色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計劃,明確主導良種及特色良種的保護利用方向。組織開展重點種質創制及品種選育聯合攻關,針對河蟹、白山羊等優勢產業品種需求,選培更加優質、高產、廣適、營養的核心親本,開展優質粳稻、綠葉菜、設施蔬菜等專用型品種聯合選育,協同推進種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做強做特崇明河蟹、白山羊、專用稻米、蔬菜、水仙等特色優勢品種,大力支持符合本地產業方向的新優品種引種引試和新品種開發研究。關注基礎性前沿性研究,積極參與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種業協同創新,主動擴大種業創新國內國際合作。
2.繁育體系建設行動。充分利用本地特色種質資源,支持種業龍頭引進專業團隊、先進育種技術和關鍵設備,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識性優良品種,并率先在河蟹、白山羊、沙烏頭豬、水稻品種和供種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解決本地供種供苗需求。依托產業化項目優先支持建設河蟹、白山羊、沙烏頭豬、上海水牛等保種場或擴繁場,提高繁育基地硬件條件,拓展擴繁能力;整合種植業種源基地,結合補貼政策將主導品種、特色品種的種子種苗納入統一管理體系。引導本地種業形成“行業部門+龍頭集團+行業協會+科研團隊”的聯盟發展模式,“繁育龍頭+衛星基地+服務組織”的商業化繁育模式,確保良種供應有技術支撐、有運行主體、有擴繁基地、有品種管理標準、有銷售渠道的“五有”支持模式。


3.種業主體培育行動。聚焦河蟹、白山羊等種業領域,引導組建龍頭集團,優先支持龍頭企業牽頭或骨干企業參與種業應用研究和產業化等項目,協調持有新品種(系)所有權或獨家推廣權,運行苗種繁育供應經營,力爭3-5年內培育具有品種知識產權保護、良種供應能力至少滿足本區產業需求的河蟹和白山羊種業龍頭企業。支持國內外品牌種業落戶崇明,鼓勵供銷社等開展本地種子門店兼并重組、資源互補、聯合經營,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并積極承擔以農作物種苗統供統育的社會責任。引導行業協會等部門發揮種業市場服務與監管作用,牽頭制定苗種及苗種基地標準并實施認證,推進本區種業健康發展。
4.種業人才素質提升行動。提高站位標準,綜合長三角地區品種資源與科研優勢,持續開展種源科技合作與交流。結合本地主導種業發展需要,加強本地農技部門、種業主體與種源相關科研院所、專家團隊等的合作交流,組建種源科技聯盟,做實種源創新研究和示范推廣服務,通過定期舉辦種源農業科技成果交易、交流活動,面向國內外提供特色種源科技服務,不斷提高相關技術人員的技能水平和服務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