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王鵬 聶瑞祥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指股骨頸基底至小轉子水平以上部位發生的骨折,多發于老年人,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1,2]。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術(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標準治療方案。據最新研究報道[3],PFNA 術中采用經骨皮質臨時固定技術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能維持手術良好的復位效果。鑒于此,本文選取80 例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于本院行閉合復位PFNA 治療的80 例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兩組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并自愿參與簽訂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均為新鮮單側股骨轉子間骨折;②均為外傷所致骨折;③術前合并內科疾病但控制良好;④簽署研究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年齡>80 歲者;②既往有骨折史者;③合并嚴重肝腎功能損傷、多發創傷危及生命或嚴重影響術后功能鍛煉者。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兩組均行PFNA 術。對照組患者實施腰硬聯合麻醉后,利用牽引床擺好體位,患肢牽引外展并內旋,健側取截石位,予以復位并在C 臂機透視下觀察復位情況,如單純牽引內旋復位不佳者術中再行器械撬拔輔助復位予以糾正。常規消毒鋪巾,取大轉子外側上緣 3 cm 處做切口,縱行切開 5 cm,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筋膜組織,鈍性分開臀中肌,觸摸大轉子頂點稍微偏后緣作為擴髓進針點,瞄準股骨干中軸線沿股骨縱軸插入導針并擴髓;股骨近端開口鉆,直徑17 mm,鉆孔擴髓后植入主釘,瞄準臂連接手柄,插入螺旋刀臂套筒,沿套筒方向向股骨頭方向攻入導針;C 臂機透視位置情況,并觀察前傾角滿意后,測量螺旋刀片長度,空心鉆攻入外側皮質,螺旋刀安裝,利用瞄準器輔助安裝遠端鎖定螺釘,安裝髓內釘尾帽。術畢沖洗傷口,逐層縫合,包扎。
觀察組體位及手術操作均與對照組相同。復位后如位置不理想,消毒鋪巾,術中利用器械撬拔輔助復位,復位滿意后選用直徑2.5 mm 的克氏針臨時固定。進針點為股骨大轉子尖端遠端 9 cm,穿過骨折線向股骨頭中心方向。第1 枚克氏針沿股骨干縱軸方向鉆入,側位緊貼前側皮質稍靠后進針。第2 枚克氏針入針點以及正位進針角度與第1 枚一致;側位偏臀肌粗隆稍靠前進針,2 枚克氏針保持10°,形成彈性臨時固定。透視觀察復位情況以及臨時穩定性,撤除輔助復位工具,確保2 枚克氏針足夠靠近兩側皮質,避免螺旋刀片與開口鉆植入受阻;其余操作同常規PFNA。術畢沖洗傷口,逐層縫合,包扎。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臨床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輸血量、術中透視次數及術后負重時間。記錄觀察組術中克氏針置入次數。
1.3.2 骨折復位效果 根據Harris 評分評價兩組患者骨折復位效果,判定標準:優:Harris 評分≥90 分;良:Harris 評分70~89 分;差:Harris 評分<70 分。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3.3 并發癥發生情況、骨折愈合時間及髖關節評分 術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 年的隨訪,通過復查X 片比較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情況,對比兩組骨折愈合時間。觀察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二次骨折等。采用Harris 評分對兩組患者1 年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Harris 評分滿分為100 分,分數與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呈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均完成手術,其中觀察組術中克氏針植入次數:14 例患者植入<4 次,17 例患者植入4~7 次,9 例患者植入>7 次。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輸血量及術后負重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透視次數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骨折復位效果比較 觀察組骨折復位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骨折復位效果比較[n(%)]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骨折愈合時間及髖關節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在隨訪期間均無切口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二次骨折等相關并發癥發生。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 年Harris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及髖關節評分比較()

表4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及髖關節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主要發生上下、前后的移位,在骨折手術過程中、有效地維持復位狀態及有效固定缺一不可[4]。在股骨轉子間骨折行PFNA 手術時,常常使用牽引床進行協助復位與復位的維持,利用牽引床的適當牽引可實現骨折上下方向的移位,下肢適當內旋可實現骨折前后方向的移位,而實現骨皮質的相互嵌緊達到初步穩定[5]。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輸血量及術后負重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透視次數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手術中實施經骨皮質臨時固定對于手術時間和手術創傷出血量無明顯影響。觀察組術后1 年Harris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術中利用經骨皮質克氏針維持復位后復位效果更佳,進而提高患者髖關節功能康復效果[6]。
綜上所述,股骨轉子間骨折行PFNA 手術時使用經骨皮質臨時固定技術可全程維持固定效果,提高復位質量,且不增加創傷,進而提高PFNA 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