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瑜
慢性蕁麻疹主要是因為一系列因素使患者呈現組織水腫癥狀[1]。其表現在軀干以及四肢呈現風團以及斑塊現象,顏色以鮮紅色與蒼白色為主,多數在1 d 內消退,但是此種疾病病程遷延,并且極易復發,瘙癢程度嚴重,對患者心理以及生活造成嚴重影響,需確定有效方法展開及時治療[2-4]。本研究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對慢性蕁麻疹患者采用依巴斯汀、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吡嘧司特鉀治療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慢性蕁麻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確診為慢性蕁麻疹;表現為瘙癢反復發作以及風團等;1 個月內無免疫調節劑以及皮質類固醇激素應用史。排除標準:已經實施系統化治療;藥物過敏;伴有嚴重造血系統疾病;哺乳期或者妊娠。將患者隨機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0 例。參照組男12 例、女18 例;年齡21~66 歲,平均年齡(45.55±2.59)歲;病程6 周~6 年,平均病程(2.04±0.25)年。試驗組男13 例、女17 例;年齡22~69 歲,平均年齡(45.57±2.66)歲;病程7 周~6 年,平均病程(2.07±0.26)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患者口服依巴斯汀,1 次/d,10 mg/次;口服復方甘草酸苷,3 次/d,50 mg/次。
1.2.2 試驗組 在參照組治療基礎上口服吡嘧司特鉀,1 次/d,10 mg/次。
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4 周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L-4、IFN-γ、IgE 水平、LFS 評分、VAS 評分、GQOL-74 評分。①LFS 評分、VAS 評分越高,證明風團以及瘙癢癥狀越嚴重[5]。②GQOL-74 維度包括物質生活、心理狀態、社會適應、軀體功能4 個,分值越高,證明生活質量越優。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L-4、IFN-γ、IgE 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IL-4、IFN-γ、IgE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IL-4、IgE 水平低于參照組,IFN-γ 水平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L-4、IFN-γ、IgE 水平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L-4、IFN-γ、IgE 水平比較 ()
注:與參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FS 評分、VAS 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LFS 評分、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LFS 評分、VAS 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FS 評分、VAS 評分比較 (,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FS 評分、VAS 評分比較 (,分)
注:與參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QOL-74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物質生活、心理狀態、社會適應、軀體功能評分比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物質生活、心理狀態、社會適應、軀體功能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QOL-74 評分比較 (,分)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QOL-74 評分比較 (,分)
注:與參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慢性蕁麻疹作為常見的皮膚過敏性疾病,屬于IgE介導的一種Ⅰ型變態反應,當前未明確具體發病機制,且病情遷延復發,會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治療期間,依巴斯汀作為一種2 代H1受體拮抗劑,可對組織胺進行長效抑制,可持續較長時間,且不會對中樞神經造成明顯抑制,單用可獲得明確效果,緩解臨床癥狀,但無法控制疾病復發[6-8]。配合復方甘草酸苷片治療,可發揮協同作用,通過對T 細胞活化進行調節,減少白三烯、前列腺素、組胺等一系列炎性介質出現,取得抗炎、抗過敏的效果。吡嘧司特鉀的有效應用,可充分穩定肥大細胞膜,并且對白三烯、組胺等炎癥介質的釋放進行抑制[9-12]。臨床對變異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特應性皮炎以及過敏性結膜炎患者采用吡嘧司特鉀治療,均可獲得一定的防治效果。并且三者聯用后,可進一步提升慢性蕁麻疹的疾病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者IL-4(10.25±2.59)pg/ml、IgE(32.12±6.35)IU/ml 低于參照組的(16.79±5.22)pg/ml、(43.56±7.22)IU/ml,IFN-γ(15.59±3.45)pg/ml 高于參照組的(12.12±2.25)pg/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LFS評分(1.22±0.25)分、VAS 評分(1.12±0.19)分低于參照組的(1.62±0.36)、(1.57±0.23)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物質生活、心理狀態、社會適應、軀體功能評分分別為(92.25±5.35)、(92.26±6.35)、(92.88±2.59)、(93.49±3.15)分,均高于參照組的(80.29±4.25)、(80.31±5.26)、(80.37±6.25)、(80.44±5.29)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臨床針對慢性蕁麻疹患者,聯合應用依巴斯汀以及復方甘草酸苷可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在此基礎上,配合吡嘧司特鉀進行治療,能夠確保協同效應充分發揮,有效改善臨床癥狀,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充分證明依巴斯汀、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吡嘧司特鉀應用于慢性蕁麻疹治療中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依巴斯汀、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吡嘧司特鉀治療慢性蕁麻疹患者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IL-4、IFN-γ、IgE 水平及臨床癥狀、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