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璦
良性甲狀腺結節是指甲狀腺激素合成與分泌紊亂,引起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代償性增生,逐漸形成良性腫塊。甲狀腺結節病變早期特異性差,呈進行性加重,表現為頸部腫大、咽阻塞、呼吸困難、腫塊壓痛等。良性甲狀腺結節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是甲狀腺激素合成或釋放障礙[1]。甲狀腺激素替代療法、手術切除、中醫辨證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良性甲狀腺結節對患者自身有很大的影響。必須有效地評估患者的病情,并根據具體情況及時服用有效的藥物進行良性甲狀腺結節的治療,以提高甲狀腺良性結節的治愈率,降低復發風險。本研究選擇本院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良性甲狀腺結節患者90 例,分析應用小劑量左甲狀腺素治療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良性甲狀腺結節患者90 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良性甲狀腺結節的診斷標準。其中,對照組年齡22~56 歲,平均年齡(36.21±4.36)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4.42±4.56)kg/m2;男10 例,女35 例。觀察組年齡22~56 歲,平均年齡(36.46±4.61)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4.31±4.51)kg/m2;男12 例,女3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飯前口服消癭丸,服用1 丸/次,3 次/d,治療3 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小劑量左甲狀腺素治療,服用50~100 μg/次,1 次/d,逐漸增加劑量,維持劑量為100~200 μg/次,1 次/d,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甲狀腺功能狀況恢復正常時間、甲狀腺結節消失時間,治療前后患者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四碘甲狀腺原氨酸、促甲狀腺激素水平,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2]:治愈:治療后期癥狀消失,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四碘甲狀腺原氨酸、促甲狀腺激素恢復正常;顯效:患者在治療后癥狀有明顯改善,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四碘甲狀腺原氨酸、促甲狀腺激素改善>50%;有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四碘甲狀腺原氨酸、促甲狀腺激素改善25%~50%;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甲狀腺功能狀況恢復正常時間、甲狀腺結節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甲狀腺功能狀況恢復正常時間、甲狀腺結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甲狀腺功能狀況恢復正常時間、甲狀腺結節消失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甲狀腺功能狀況恢復正常時間、甲狀腺結節消失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四碘甲狀腺原氨酸、促甲狀腺激素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四碘甲狀腺原氨酸、促甲狀腺激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四碘甲狀腺原氨酸、促甲狀腺激素均優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四碘甲狀腺原氨酸、促甲狀腺激素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四碘甲狀腺原氨酸、促甲狀腺激素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治愈10 例,顯效10 例,有效12 例,無效13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1.11%;觀察組治愈17 例,顯效13 例,有效13 例,無效2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n,%)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臨床研究顯示,甲狀腺結節是由于患者長期缺碘或甲狀腺素需求的增加,以及各種原因導致的甲狀腺素合成和分泌障礙,使體內缺乏甲狀腺素,導致垂體分泌大量的促甲狀腺素,通過神經體液調節,促進甲狀腺濾泡擴張,形成單純性甲狀腺腫,致使擴張性甲狀腺濾泡形成結節[3]。促甲狀腺素分泌增多是甲狀腺結節發生的主要原因,而甲狀腺激素的缺乏則會導致甲狀腺結節的發生[4]。促甲狀腺素受體在甲狀腺濾泡細胞內的局部分布及敏感性改變,可能是甲狀腺結節形成的直接原因[5-7]。甲狀腺結節的治療原則是通過糾正甲狀腺激素代謝,消除臨床癥狀,預防并發癥,提高療效。應用甲狀腺激素替代療法能調節甲狀腺激素代謝水平,抑制疾病進展,促進甲狀腺結節消退。
許多因素可導致甲狀腺結節,所以,在左旋甲狀腺素治療前,應常規進行甲狀腺功能及影像學檢查,如有必要,應行針吸活組織檢查,以明確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如患上甲狀腺癌,要及時的進行手術治療[8-10]。若為良性,可選擇臨床觀察、保守治療或選擇性手術。由于簡單的臨床觀察必然會增加結節,而外科手術無法完全消除初期因素,從而容易導致復發和創傷,增加甲狀旁腺和喉返神經受損的風險[11,12]。因此,左甲狀腺素治療更易于被患者接受。
左甲狀腺素作為甲狀腺激素的替代療法,可特異性抑制促甲狀腺素的分泌,對甲狀腺代償機制起到抑制作用,并能消除無毒性結節性甲狀腺腫的體征。低劑量左甲狀腺素可與甲狀腺激素結合,抑制垂體促甲狀腺素的釋放,而高劑量左甲狀腺素則可使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值升高[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甲狀腺功能狀況恢復正常時間、甲狀腺結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四碘甲狀腺原氨酸、促甲狀腺激素均優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小劑量左旋甲狀腺素可有效提高甲狀腺素水平,抑制促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良性甲狀腺結節的發生,預防惡性轉化,值得臨床應用。本研究中,由于良性結節的不穩定,會有不同程度的惡化,而且由于患者自身的因素及生命體征的不同影響,無法提供統一有效的治療方案,在實際治療過程,還需要根據患者的個體反應,醫護人員嚴格掌握劑量,并根據實際作出調整。
綜上所述,小劑量左甲狀腺素治療良性甲狀腺結節的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甲狀腺功能,安全性高,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