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腦梗死臨床發病率較高,多發于中老年群體中,具體發病與腦組織缺氧缺血有關,患者多存在腦血管狹窄甚至堵塞情況,血液流變學指標發生明顯變化,在勞累、情緒波動后發病,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急性腦梗死病情危重,治療難度較大,在急性腦梗死中,進展性腦梗死為常見臨床亞型,其發病率在全部腦梗死患者中占據35%左右,患者發病后存在神經功能缺失、局限性腦缺血等問題,且癥狀呈現階梯式加重特點,若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梗死面積不斷增大,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干預意義重大。目前針對進展性腦梗死患者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是具體藥物選擇尚無統一標準,臨床重視開展聯合給藥方案探究,但具體用藥方案尚需進一步探究,并合理分析用藥機制,切實提高治療效果[2,3]。本文探究了阿司匹林聯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進展性腦梗死的療效及安全性,評估患者血液狀況和病情恢復情況,切實改善患者病情,以期為進展性腦梗死患者治療提供科學指導意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9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82 例進展性腦梗死患者,采取抽簽的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41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9 例;年齡44~73 歲,平均年齡(58.23±4.92) 歲;發病至入院時間6~24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15.03±2.12)h。試驗組男23 例,女18 例;年齡43~74 歲,平均年齡(57.43±4.88)歲;發病至入院時間6~25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15.65±2.87)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進展性腦梗死診斷標準患者;②磁共振成像(MRI)或CT 診斷確診患者;③存在明顯腦功能缺損癥狀患者;④首次發病患者;⑤神志清楚且具有語言能力患者;⑥自愿參與研究患者。排除標準:①具有出血傾向患者;②合并心源性腦栓塞患者;③既往精神病史患者;④自身原因退出研究患者;⑤藥物過敏史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患者入院后接受全面系統檢查,確定進展性腦梗死程度,評估患者病情狀況,使用胞磷膽堿腦細胞保護劑給予腦細胞保護治療,并做好血壓控制治療,同時配合腦循環改善、水電解質紊亂糾正等治療,治療期間密切監測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做好應急處理準備。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阿司匹林聯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常規治療同上,阿司匹林腸溶片(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013,規格:100 mg):口服給藥,100 mg/次,1 次/d;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深圳賽保爾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190,規格:1 ml∶5000 AXa 單位),皮下注射給藥,0.4 ml/次,1 次/d。
兩組均持續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及治療前后的NIHSS、ADL 評分。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病情基本穩定,癥狀消失,病殘程度為0 級;有效:治療后病情及癥狀改善,病殘程度1~3 級;無效:不及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不良反應:胃腸道反應、病灶滲血、注射區皮下出血;③神經功能損傷程度使用NIHSS 評定,包括患者面癱、意識水平、肢體功能等,滿分42 分,分值低表示神經功能損傷小;④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 評估,具體評估患者穿衣、吃飯等情況,總分100 分,分值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9.76%與對照組的7.3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ADL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ADL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ADL 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試驗組患者NIHSS 評分(19.34±3.12)分低于對照組的(23.07±3.05)分,ADL 評分(81.02±4.76)分高于對照組的(75.79±3.55)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ADL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ADL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進展性腦梗死發病率較高,且病死率和致殘率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同時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進展性腦梗死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日漸成為影響居民的主要疾病之一,對臨床治療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4,5]。目前針對進展性腦梗死患者,臨床尚無特效治療方案,多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是治療藥物選擇較多,且患者病情復雜,用藥方案制定難度較高,因此需要結合實際需求,做好相關研究工作[6,7]。
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發病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具體病理基礎:機體動脈內膜會出現條紋或者脂質點,伴有纖維粥樣斑塊,部分患者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引起這一情況的首要因素為血小板聚集,引發血栓,導致患者腦梗死[8,9]。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5.12%高于對照組的80.4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9.76%與對照組的7.3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ADL 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試驗組患者NIHSS 評分(19.34±3.12)分低于對照組的(23.07±3.05)分,ADL 評分(81.02±4.76)分高于對照組的(75.79±3.55)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分析如下:在抗血小板聚集中,阿司匹林應用較為廣泛,是一種常見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其機制在于對脂肪酸環化酶作用進行失活處理,以此對血小板中血栓素的合成進行阻滯,進而對體內的腎上腺素、二磷酸腺苷、組胺和凝血酶等起到抑制作用,降低其釋放量,進而在最大限度上對血小板聚集起到抑制作用,正中進展性腦梗死病機,因此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現代藥理研究指出,阿司匹林在使用過程中,只要劑量合理,其僅發揮抑制血栓素合成的作用,對前列腺素合成不具備干擾作用,但是劑量增大后會起到抑制血小板內環氧化酶的作用,進而控制前列環素合成,強化機體內血小板抑制作用。但是單獨阿司匹林治療作用機制單一,因此臨床探究聯合給藥方案,其中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應用較多,低分子肝素鈣為一種新型抗血栓藥物,采取皮下注射方式給藥,具有起效快的特點,患者機體吸收效果理想,進而保證促溶栓效果更突出[10,11]。低分子肝素鈣能夠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促進纖維蛋白溶解酶原大量釋放,并對優質蛋白溶解過程發揮作用,縮短其溶解時間,進而發揮抗血栓作用,并且這一作用不會影響患者血管內皮的其他功能。此外研究[12]還指出,低分子肝素鈣對氧自由基生成具有抑制作用,促使膜結合物質釋放,對腦神經元、腦組織起到保護作用,進而改善患者神經功能。
綜上所述,對于進展性腦梗死患者,阿司匹林聯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復,促進其身體機能改善,且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