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軼 黃先鋒
(1.湖南農業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128;2.湘南學院體育學院 湖南郴州 423000)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各行各業帶來了不小沖擊和影響,其中就包括教育行業,迫切需要高校課程作出改變并積極向互聯網環境靠攏,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體育課程建設可視為高校課程整體性建設的一部分,建設成功與否、順利與否,與高校發展密切“掛鉤”,且直接關系到校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因此,需要在高校體育課程建設中全力以赴,更要構建可行性建設方案,扎實走好建設每一步,方可按照預期設想,達成既定建設目標[1]。
情境是教學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可視為“互聯網+”下的產物,雖說教學情境概念早已存在,但是受過去教學條件的制約和束縛,教學情境難以達成,而在“互聯網+”視域下,教學情境顯然可以輕松達成并成為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為此,可將設置有效情境視為高校體育課程建設的基本要求之一,確保互聯網教學技術得以進入體育課程中,確保互聯網教學資源得以充分應用,為體育課程創造更多可能性、可行性[2]。
互聯網時代給高校帶來了海量教學信息,高校體育教師面臨的是更加零碎且大量的教學信息,雖說給高校體育教學帶去了無限支持,但是也帶來了整合教學資源的艱巨任務,這是所有高校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也將成為高校體育課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可將其視為高校體育課程于全新時代建設的關鍵要求,也將成為互聯網技術真正融入體育課程并發揮直接作用的關鍵所在。
“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顯然要與過去的教學模式有較大區別,這是“互聯網+”時代帶來的顯著改變,這需要高校在引進互聯網技術、互聯網設備、互聯網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基于這些新事物的科學使用,對教學模式作出全新思考,需具備互聯網思維前提下,將各種互聯網優勢于體育課程各個環節中體現,更要積極打造微課課堂、翻轉課堂等新型課堂,確保高校體育課程愈加有趣、高效。
高校體育教師的監控和評價體系與教師自評、學生評價、同行互評和體育督導評教4個方面息息相關。想要確保教育現狀、教學評價全面反饋,還需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打造更為有效與全方位的監控體系,在網絡平臺協助下,讓高校體育教師對教學水平、學生學習等內容更客觀與準確了解,才可推動高校體育課程不斷發展下去。
體育是高校中的一門重要課程,與大學生生活、身體素質密切相關,是促使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在“互聯網+”環境下,體育課程中的規則和理論知識更迭速度更快,當然也會基于互聯網的特點而為體育課程提供更豐富內容,可以減輕體育教師搜集教學內容資源的壓力和負擔,更會為體育課程提供內容的多樣性選擇,如此一來,便可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教師的教學需求。
互聯網環境下,高校體育課程的單一性格局將被打破,可利用的教育教學資源得到擴充,全新教學理念下的各種教學構思與設計都有望實現,體育教師可結合教學需要、學生成長需要,制定更個性化目標,以此調動和提升大學生體育課程中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如在體育理論課程中采用多媒體展開教學工作,依托互聯網技術,為學生提供圖片信息、視頻資料,更可在學生的疑問之時,及時上網搜尋答案,都可讓教學方式更靈活化、更個性多元化,也可為高校體育課程附加魅力與價值[3]。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高校體育教師需要自行摸索教學方法、育人手段,教學資源往往受限,不僅縮小了教師的進步空間,也進一步限制了課程的創新發展,有了互聯網的協助,可突破時間、空間上的阻隔,讓體育教師有望接觸和了解到更多優秀教學資源,可以從中借鑒,方可在體育課程中查漏補缺,不斷優化體育課程。
“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體育課程建設不可匆忙展開與落實,也不可在毫無頭緒中盲目行動,解讀與把握相關概念是首要目標,可為后續建設工作合理落實、穩步推進做好鋪墊。相關建設人員需要重點解讀“互聯網”“互聯網+”“互聯網+體育建設”等相關概念,在正確認知基礎上,將高校體育課程建設正確定位并明確今后建設方向,酌情分析校園中的互聯網滲入情況并制訂可行性方案。
在制訂切實可行的合理建設方案之前,需要做好兩手準備:一是探知學生需求;二是認知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并著手解決。學生的需求是高校體育課程建設的重點思索內容,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建設目標及相關行動,為此,該工作需要重點落實,建議采用校園隨機采訪、發放調查問卷、論壇中與學生線上交流等方式獲悉校內大學生對高校體育課程的期許及建議,將以上掌握的內容嘗試與“互聯網+”技術使用思路“掛鉤”,為深化建設打下基礎。此外,認知和解決當前高校體育課程中的各類問題,可減少高校體育課程建設阻力,如體育設施不健全、學生參與體育課堂的動力不強烈等,這些問題解決得越快越好。
信息化時代,社會各行業都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爭相進步,高校體育教學結合互聯網信息化,亦是優化課程改革的一大突破與亮點,既革除了傳統體育教學課程的弊端,又為創新課程提供了高端技術,基本實現體育教育教學優化與課程改革創新。為確保“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體育課程建設工作全面推進并最終取得建設成功,還需積極培養校內職工的互聯網教學思維并提高相關技能,尤其是高校體育教師的互聯網意識及能力更為重要,相信在全員的努力下,高校體育課程建設將更順利、更高效。對此,高校還需重點做好宣傳、培訓以下兩項主要工作。
其一,在宣傳工作中,積極利用可利用的一切途徑和渠道,如校內廣播、校園宣傳欄、校園報紙、校園網站等,宣傳互聯網教學的優勢、“互聯網+”時代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影響、高校體育課程在內的各種課程于互聯網背景下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相關內容,確保廣大教職工的互聯網意識早日形成,并提高對課程建設的重視程度。除此之外,也可在多項會議和總結會上重申互聯網背景下的課程建設內容,并將其視為高校發展的重要目標,切實讓相關教師做好課程建設的思想準備,方可增強課程建設輔助力[4]。
其二,在培訓工作中,要著重培養體育教師的各項互聯網技能,如網絡資源搜集能力、互聯網設備維護能力、基于互聯網技術支持的體育課堂教學設計能力等,為“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體育課程建設目標實現作出突出貢獻。
高校有必要在體育課程建設中,撥出部分資金用于“互聯網+”移動平臺建設,為教師教學提供實質性幫助,也為互聯網技術真正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提供助力和支持,除了納入技術性人才,還需重點思量軟硬件的匹配度和運行流暢程度,更要保障平臺有突出的實用性特點,核心部分是用戶體驗的實用性,優秀平臺需要搭建教育教學環境,更要體現出高校和團隊的整體實力水平,可靠性和安全性是兩個極為重要的建設原則,在免費開放前提下,承受得住高校大量師生頻繁且密切瀏覽的需求,后續要結合平臺運營情況和實際需求而有意識地對硬件設施進行填充和升級。
有條件的高校還需打造貼合高校教學需求的APP,包含豐富且大量教學資源,如圖片資源、文字資源、視頻資源等,也要具備考勤、在線教學、在線測評、體育資訊及時發布等功能,為教師展開教學提供便利,為培養學生體育素質和開闊眼界提供支持。
“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體育課程建設是一項長期且艱巨任務,需要全體教職工參與,鑒于高校體育教師個人精力、經驗、技能受限的基本情況,還需在主要建設工作基礎上額外做好以下工作,以保障體育課程建設任務圓滿達成[5]。一方面,尋求政策保障。對于高校而言,體育課程建設工作的完成分外艱難,不管是移動平臺建設工作,還是APP打造設計與打造工作,都需獲取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也離不開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的支持,方可確保各項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另一方面,讓高校體育課程在“互聯網+”視域下改頭換面,需要資金、技術、人員等方面支持,高校可尋求政府、合作企業和社會其他組織的幫助,確保高校具備建設體育課程的基本條件,以此踏上新的發展征程[6]。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加速了各行各業的轉型與升級,對教育行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該背景下的各所高校需承受住壓力,切實推動各門課程建設工作盡快落實。期間,要重點培養高校體育教師的互聯網意識,采用互聯網設備及技術,培養教學工作的思維和觀念,更要著手培養和提升體育教師的互聯網相關技能,也希望該研究可以為相關高校的課程建設提供有效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