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娟
(曲靖日報社,云南 曲靖 655000)
隨著各類傳統媒體與新興媒介的完美融合、攜手共贏,新媒體時代正式開啟。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主體形式由此前的廣播電視媒體、平面媒體、門戶網站開始全面向短視頻方向發展。新媒體的短視頻自身具有全民化、多元化、趣味化、創新化的諸多優勢和特點,不僅時效性強、制作簡易迅捷,而且用戶參與感和體驗感極強,符合新媒體時代受眾與媒體用戶“碎片化”“個性化”的信息瀏覽與閱讀需求[1]?,F如今,各類短視頻產品、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社交應用正式成為廣大受眾與媒體用戶線上娛樂的主戰場、主陣地。全民短視頻成為一種必然媒體現象,讓全體用戶無意識和沉浸式地參與到輿論傳播之中。如何深刻認識與理解“全民短視頻”現象,讓其能夠為全新輿論生態的構建提供積極的、有力的、創新的支持與輔助,已然成為新媒體時代一個值得關注的媒體課題。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全民短視頻視域下的新聞傳播與資訊內容涵蓋以下幾方面主體特征。首先,短視頻的傳播內容極具娛樂化、親民化傾向。與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與新聞傳播方式比較而言,各類短視頻新聞內容具有生活化、娛樂化、大眾化等主體特征。許多短視頻帳號或平臺隸屬于自營性企業以及媒體個人用戶,為了有效“引流”、增加熱度、獲取收益,短視頻的內容可謂琳瑯滿目、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其次,新媒體時代的全民短視頻傳播能夠展現出“傳受一體化”的主體特征?!皞魇芤惑w化”通常是指新聞內容的制作人、傳播人、接受人都是受眾。這種特點和優勢就是能夠在短視頻領域創設一個完全“自給自足”、“自產自銷”的新媒體“生態環島”。短視頻傳播者能夠結合受眾的偏好、口味以及標簽更加精準、合理、迅速地進行信息推廣與傳播,廣大受眾也能夠結合自身不同偏好與興趣進行個性化設置,進而獲得自己最想看的各類信息內容[2]。再次,全民短視頻在新媒體時代更具時效性。相比傳統的廣播電視類新聞以及報紙新聞,短視頻信息內容不僅時長較短(通常在1分鐘之內,或者2—3分鐘),而且傳播與推廣更為快捷方便,提高新聞及時性和時效性的同時,還能夠展現出一種“全天候”的主體特色。傳播方式和途徑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即使是在凌晨或者深夜也能夠對各類新聞信息進行最快、最全的更新。最后,全民短視頻具有“碎片化”特色。短視頻新聞的主體傳播平臺與途徑就是依靠智能手機與4G、5G網絡終端。與一些時長較長且內容較多的視頻內容相比,短視頻不僅短小精悍而且消耗的流量極小,更能夠被受眾所認可與接受。
在4G全面普及,5G迅速拓展的移動端信息時代,只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和移動網絡的支持,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發布短視頻信息、傳播信息和評論信息。之所以形成了全民短視頻態勢,與廣大受眾以及媒體用戶的日常信息瀏覽與接收習慣、移動網絡網速的迅猛提升、智能手機的不斷更新升級等多項元素都密切相關。與文字、圖片的網頁新聞報道或者傳統廣播電視、報刊新聞報道相比,短視頻無疑更具現場感、真實性與立體化,并且也會更加提升網絡信息以及新聞報道的可信度。許多熱點新聞往往都是通過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等短視頻網站所發酵、傳播、熱議、討論與“二次傳播”[3]。甚至傳統主流媒體也會在每天的新聞報道中篩選和搜索短視頻流量排行、熱點排行。由此可見,全民短視頻已經成為新媒體時代輿情發酵的一個最佳主陣地和發起者。
與其他新媒體相比,在近兩三年的時間里,短視頻積累了極為可觀的媒體用戶與忠實粉絲,其自身的用戶黏性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全民短視頻視域下,輿情傳播的最快、最主要渠道已經正式被短視頻所占據。傳統媒體針對各類突發事件和社會群體性事件、惡性事件往往需要一個媒體審核流程才能讓新聞信息與受眾見面。而短視頻自身具有極為龐大的用戶數量根基,而且其傳播的方式與路徑是多元化、多樣化且豐富化的。除去主流的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之外,微信公眾號、微博、各類流媒體以及自媒體人都能夠傳播短視頻。一旦新聞發生,鋪天蓋地的短視頻內容必然會以不同的方式與受眾和媒體用戶見面。許多輿情事件往往都會在多個網絡平臺展開同步快速的傳播與發酵,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不斷提升了新媒體時代輿情的復雜性。
全民短視頻的持續火爆升溫雖然具有一定媒體創新性與開拓性,但也必然會給新媒體時代的輿情引導帶來諸多復雜問題。首先,就是短視頻自身的版權問題,當前階段,無論是抖音或者快手以及其他短視頻主流平臺,短視頻的侵權問題屢見不鮮且數量呈現迅猛增多的態勢,如何做好版權保護成為一個關鍵問題。其次,短視頻的內容問題明顯。許多短視頻UP主在短視頻制作與傳播過程中涉及“三俗”內容以及狂打“擦邊球”,視頻內容隱喻諸多“涉黃涉暴”等不健康內容,對青少年形成極為惡劣的影響,必須要嚴厲打擊并禁止。最后,由于短視頻尚無一個規范化的制作、傳播、限制標準與制度,許多短視頻有暴露他人隱私的風險,導致許多法律問題頻發,這些都是短視頻創新發展過程亟待解決的難題。因此,政府部門必須要全面加強對短視頻平臺的行業整頓與管理工作,加強引導監督,進行規范管理與全面治理,進而有效推動和促進全民短視頻創設一個健康、綠色、和諧的互網絡環境[4]。
平心而論,全民短視頻的迅猛發展已經開始引發一些社會負面現象和負面影響。比如,個別平臺短視頻用戶為了增加粉絲,獲取流量和熱度,經常利用短視頻“移花接木”“道聽途說”“人云亦云”的制作與傳播“假輿情”“假新聞”“假報道”,結果對受眾和媒體用戶產生誤導,造成一定社會恐慌。再如,短視頻平臺的視頻創造者經常會在一些視頻內容中采取“擺拍”“造假”“虛構”“幻想”,結果導致許多視頻內容雖然獲得了較大的熱度與流量,但視頻創作的初心已改,無法展示媒體正能量與弘揚社會主旋律。短視頻平臺作為短視頻的主體傳播者與依托方,其自身必須要以身作則,高度重視和關注平臺的健康化、科學化、規范化建設,在日常短視頻內容的審核與審查過程中做到詳細、精準、全面、科學、規范,進而讓優質的短視頻內容能夠引領新媒體時代的正確價值觀,創設一個良好的產業生態。舉例說明,現如今,抖音、快手等平臺已經開始全面對短視頻UP主進行內容、題材、主題、思想等多方面的審核,一旦發現問題,例如“三俗”“擦邊球”等都會給予提醒、警告、刪除與處罰,有效遏制和減少了各種低俗、不健康的內容在平臺出現。
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時代,傳播載體如何創新發展與變化,廣大受眾與媒體用戶對于優質新聞內容與信息資訊的追求一成不變。因此,全民短視頻時代,政務部門必須要聯手主流媒體牢牢掌握輿情引導的主動權,進而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與媒體責任。例如,2021年7月17日,河南百年一遇的暴雨給河南人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在災情發生之后,黨中央立即做出抗洪救災的重要部署與相關安排。并且全國人民心系河南災情,來自全國的醫療工作者、救援隊伍、志愿者眾志成城,馳援河南。在暴雨災情發生之后,國內主流媒體以及短視頻媒體如抖音、快手等平臺都對本次“救災活動”進行了全程的跟進報道。與此同時,在暴雨發生之后的許多感人事件、救人事件都被自媒體、流媒體的短視頻所報道、傳播與歌頌。“河南加油”成為了2021年7月中旬至7月末的短視頻熱搜主旋律。毫無疑問,在一些突發事件和社會性事件的報道過程中,政府部門攜手主流短視頻平臺針對各類熱點新聞話題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意義重大,不僅能夠牢牢掌握輿情引導主動權與正確方向,而且能夠讓全民短視頻成為一種最佳輿論引導“生力軍”,形成正確輿論導向,傳播媒體正能量,弘揚社會主旋律,為全國人民帶來更多優質的媒體服務與正確的輿論引導。
“全民短視頻”重塑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已成事實。從當前發展勢頭看,它正表現出鮮明“單行線”特征,何為“單行線”,即“全民短視頻”一旦成為主要信息傳播渠道,人們將再也無法回到傳統媒體時代,再也無法構建出傳統媒體格局,本趨于平衡的輿論生態環境,將隨著越來越多新元素或新物質的融入而變得難以估測。
“全民短視頻”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可被看成是人民生活富裕從而追求精神文化的一種表現,或者對于一部分人來說,它是實現富裕的一種手段。如果沒有物質基礎做保障,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作支持,“全民短視頻”將很難持續發展下去。但另一方面,當“權利”在某種思想信念支持下發生內容轉變時,以及通過某些現實性手段拉近彼此間距離時,由新元素或新物質融入而形成的新秩序必然會對一部分人造成無法預計的沖擊,這種沖擊可以是基于表征的“好”,如某人因為拍攝短視頻解決了生活難題,并一步步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質量;也可以是基于認知層面的“不好”,如某人因為長期拍攝“吃播”,身體健康每況愈下,甚至猝死,而未能及時阻止悲劇發生的原因,竟是因為害怕高額賠償。
不得不承認,“全民短視頻”的確在豐富他人生活的同時,也滿足了自我需求,但這種由全民共同營造出來的媒體環境是否真的正確,或者說,它是否真的能夠促進“媒體”發展和進步,目前看來還值得商榷,任何事物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根本原因在于,表征的“美好”一定需要內在邏輯和精神思想來做支撐。就像蓋樓,如地基不穩,上層建筑再怎么富麗堂皇,終究會隨物件的不斷增多而倒塌。“全民短視頻”發展的關鍵在于提高人民認知,媒體只是信息流通的一種無形載體,它可以在任何環境下以任何一種形態存在,而作為信息接收者,你、我、他更在意信息內容的真實性,即便不真實、不科學,我們也能夠借助縝密的邏輯思維和強大的認知力對其利弊做出分析。但如果信息內容是有意捏造出來的,或者被不懷好意地精心包裝過,那么必定會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到,當前很多人拍攝或使用短視頻,其核心目的在于“盈利”,這與改善生活的本質截然不同,后者的發展過程是從不健康到健康,前者則是從不健康到富有,背后的“發展”心態存在很大差異。分析現狀會發現,當代年輕人沉迷短視頻有其內在原因,短視頻的內容和類型都很豐富,同時,視頻的長度又非常符合注意力法則,往往具有順暢的用戶體驗。此外,短視頻平臺還能根據算法,按用戶偏好推送相應的內容。對那些缺少時間管理觀念和自我約束意識的用戶尤其是青少年來說,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岸桃曨l”在當前我國社會還是有很強選擇性與被選擇性的,人們所觀看的“短視頻”一定是能夠用來娛樂的、開闊眼界的,更多停留在感官層面的享受上。而傳統報紙或雜志則不同,它們更多帶有內省性,通過文字來傳遞信息更有助于引發閱讀者深層次思考。“讀書”不賺錢,“讀視頻”賺錢,這無疑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諷刺。
當我們無法借助全民短視頻來提高自我認知,或者使他人提高認知時,圍繞其來塑造新的媒體環境,勢必會引發擔憂,新的輿論生態也必將渾濁不堪。如果視頻化媒介改變了我們認識事物的方式,那么長久以后,也許閱讀長文、書寫長文可能會成為一種罕見的能力,成為一種失落的、古典的藝術。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全民短視頻重塑媒體格局與輿論生態的創新之路可謂“任重而道遠”。政府部門應與主流媒體強強聯手,掌握媒體輿情主動權和引導權。同時,全面加強對短視頻平臺的監督、管理與引導,進而讓更多優質的短視頻內容能夠涌現出來,讓“三俗”與不健康的短視頻內容徹底銷聲匿跡。通過各方共同努力與攜手合作,力爭讓新媒體時代的全民短視頻能夠朝向一個可持續性健康發展的方向大踏步前進[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