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
(廣西廣播電視臺,廣西 南寧 530022)
融媒體時代,數字化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使新聞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模式發生了變革和創新,這種變革和創新是結構式的、整體性的,在內容層上反映在語言結構的復合、在傳播層上反映在傳播方式的融合、在信息層上反映在空間敘事的疊合。在傳媒生態變革發展的過程中,新聞失范的現象和問題是難以避免的,需要加以整合和引導,以保證新聞信息的專業性、公正性和權威性。同時,新聞類節目播音主持人對融媒體新聞的整體性、全局性、時代性的綜合把握能力也亟待提升。
語言邏輯是傳統新聞的基本敘事邏輯,融媒體時代的媒介融合、多媒體敘事等特征對新聞的語言體系進行了復合與重構,改變了新聞的語言結構和文本構成,主要表現為非線性敘事、交互性敘事和多模態敘事。
與傳統新聞的線性敘事結構不同,傳統的新聞語言結構在呈現方式上是平面的、在空間類型上是單一的、在傳輸形式上是靜態的、在敘事結構上是線性的。但融媒體新聞的語言體系是立體的、多維的、動態的、非線性的。在這種結構中,新聞的開始和結束并沒有明顯的標記,新聞用戶可以通過任意節點和入口進入新聞空間對新聞進行識讀、評價和傳播。例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南方都市報》上線了新聞時間軸產品“記疫”,整理了疫情發生以來的主要信息和動態,用戶可以隨意點擊時間軸上的新聞節點,并進一步了解新聞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內容。在非線性敘事模式下,用戶既可以從宏觀上把握事件的全貌、全程和全局,也能從微觀上獲知事件細節、理解情節。
傳統新聞的敘事方式是單向式的,即用戶被動接收新聞發布者傳遞的信息。但融媒體新聞的敘事是多主體的,用戶不再是被動接收者,而是以生產參與者的身份對新聞語言進行再編輯和再創造。交互性的敘事方式創新了新聞語言的生產操作方式,使新聞語言更個性化、新聞內容更情景化、新聞視角更多元化。例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央視頻在武漢雷神山醫院和火神山醫院建造期間開通了“新聞慢直播”平臺,觀眾通過評論的方式以及用戶和用戶之間的互動,完成了新聞的語言生產和文本建構。新聞不再以傳統的“生產者”為中心,新聞受眾得到了深度的新聞體驗,個性化的語言表征、多元化的主體視角、故事化的內容創造生動展現了“交互性敘事”在新聞制作中的助推作用,開放共享交互功能的嵌入與重構也推動了新聞價值的實現。
多模態敘事指的是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符號來建構意義內容的敘事方式。融媒體時代,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新聞語言理念和方式,話語建構不局限于簡單的文字或圖像,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模態以圖表、聲音、動畫、視頻等為具體形式,通過互動交流共同傳遞新聞信息。不同模態所負載的信息、元素和意義交織融合在一起,使新聞信息更加多維、立體,形成了內容補充和意義增強。人民日報、新華網等主流媒體充分運用了多模態的新聞報道方式。例如,新華網在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推出的報道《指尖上的報告》就融合了漫畫、圖片、聲音、視頻等內容,形成兼具聽覺、視覺、觸覺的多模態傳播矩陣,使信息內容更直觀、更具象,更易被用戶接收和識讀。
非線性敘事、交互性敘事和多模態敘事推動了融媒體新聞由單一性的語言邏輯向超越性語言結構轉變,語言內涵和結構更宏大、更多元,新聞語言的內在結構和外在形式都發生了深層變革。
融媒體時代,不斷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深刻改變了社會傳播活動,新聞的傳播方式、風格、模式和規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敘事話語平民化、語言召喚懸念化、內容傳播場景化成為傳統新聞傳播方式創新變革的方向。
傳統新聞敘事話語是專業化的、嚴肅性的、結構式的,具有靜止、封閉的特征。融媒體新聞的敘事話語以用戶為中心,在生產機制上是個人化的,在傳播機制上是動態的、即時的、互動的,通俗性、碎片性和時尚性為主要特點的平民化敘事話語增強了新聞的傳播效果,提升了新聞的影響力。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短視頻欄目《主播說聯播》就以親切、風趣、輕松的語言風格與受眾建立了親密互動的關系,也喚起受眾的認同感,激發用戶主動傳播的意愿。傳統新聞話語通過平民化敘事的創新推動了傳播語態的創新和傳播效果的擴展,使媒體尤其是傳統主流媒體兼具權威性和平實性,平衡了理性與感性、嚴肅與活潑、求真與求美,實現了傳播效果最大化。
語言具有召喚功能,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語態特征的召喚效果是不同的。新聞傳播的關鍵在于召喚用戶和讀者參與新聞閱讀和傳播,融媒體新聞通過設置懸念的方式,以驚奇化、呼告式、趣味性的語言召喚來增強新聞的傳播效果。例如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在2021年7月9日發布的《全網都在心疼這個19歲男生……》,通過設置懸念的方式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在2021年3月3日發布的《他,腰纏十三根金條,卻寧可乞討度日》,以驚奇化的內容激發了讀者的閱讀意愿;央廣網于2021年4月23日推出了#我們一起讀書吧#話題新聞,促進了新聞用戶的行動參與。這類新聞都通過懸念化的語言召喚增強了媒體與新聞用戶的互動,提高了新聞的吸引力和傳播力。
場景化新聞是基于5G技術、AR、VR技術、全息技術實現的新聞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的創新。更強的代入感、良好的互動性、強大的整合性使場景化新聞的報道內容和呈現形式更加多樣化,視頻報道、H5報道、一鏡到底、全景拍攝等形式使用戶可以在虛擬的場景中建構和體驗理想角色,這種戲擬性的角色身份體驗進一步激發了用戶對傳播內容的認同,并自覺在社交圈層內傳播。例如,新華網在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發出的報道《這個內部工作群,被“曝光”了!》,以生活化、故事化場景對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生動解讀,不乏趣味性和代入感。場景化新聞的優勢就在于內容形式新穎、用戶體驗真切,并最終為新聞內容的廣泛傳播做出貢獻。
在融媒體新聞形態中,空間不僅僅是事件發生的場所,它還作為一種認識方式推動用戶對事件的發展過程、內涵特征形成多層次的把握,融媒體技術促進了地理空間、歷史空間、心理空間的重合與再現,使空間敘事成為融媒體新聞敘事的重要手段。
融媒體新聞中的地理空間并不簡單指事件發生的場所,而是帶有信息屬性和文化屬性的特定場域,向新聞用戶描寫和解釋特定的報道事件。它既是“再現的工具”也是“表現的手段”,新聞生產者通過再現性和表現性的重合來推進新聞敘事。因此,在融媒體新聞中,地理空間承擔著傳遞信息、推進敘事的任務,并發揮著隱喻和象征的功能,是作為必要的敘事手段存在的。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于2021年初在《新聞聯播》推出的“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大型系列報道中,通過對革命遺址、紀念館、博物館等場所的空間呈現來深入體現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和偉大業績。
歷史空間是時空的復合體,它既是事件發生的場域,也是場域中發生的事件。歷史空間的表征超越了真實與想象,既包括空間也包括空間中的歷史和文化記憶。融媒體新聞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再現了歷史空間、還原了歷史事件,助推用戶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歷史事件,激發珍貴的集體記憶,強化空間背后的歷史和文化認同,使空間具有歷史厚度、文化深度和人文溫度。例如,《新聞聯播》“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大型系列報道中的《千里挺進大別山 拉開戰略進攻序幕》,以空間為線索實現了歷史空間和現實空間的疊合交織,將黨的偉大歷程和黨的精神的當代傳承生動呈現于歷史空間的交接變換之中。
在融媒體新聞中,地理空間、歷史空間和心理空間往往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重合交織在一起構成內在力量參與并推動新聞敘事,建構起具有特殊形態和意義的表征空間。新聞事件中人物的精神、意志、品質、德行呈現于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中,通過心理空間的塑造引起新聞讀者的情感共鳴,激發情感共識。例如,人民網于2020年12月11日發布的新聞《張桂梅的十二年家訪路》中,把對主人公張桂梅的語言、行為描寫與險峻的大山、泥濘的土地交織在一起,給新聞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理震撼,張桂梅崇高的精神得以呈現,新聞生產者和用戶的心理空間得以貫通。
媒介融合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在發展過程中伴隨著新媒體的繁榮和自媒體的興起,由于缺乏規范和引導,導致出現諸多新聞失范的現象和問題,需要加以整合和引導以保證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融媒體時代新聞市場競爭激烈,流量數據為首要標準的現實情況使媒體盲目追求關注度和點擊量,導致媒體爭奪新聞熱點、無序跟風報道、客觀立場缺失、混淆大眾視聽的問題時有發生。同時,為了博得關注、吸人眼球而產生的低級趣味和浮夸內容等泛娛樂化現象也嚴重影響了新聞的質量和美感,甚至出現了大量虛假新聞、炒作新聞、侵權新聞等問題。
由于融媒體新聞的生產主體多元化、生產內容交互化,使新聞語言失范化問題難以避免。主要包括詞匯失范、語法失范、語言態度失范等。詞匯失范表現在過度使用流行語,尤其是違背漢語基本文字規律和典范的流行語,導致了詞義泛化、表義不清等問題;語法失范指的是違背漢語句法、詞法的內在規則和規律,無法準確表達語言內容;語言態度失范是指新聞報道中存在的語言庸俗化、暴力化現象。
公共性的核心是“公開和共同”,這完全符合融媒體時代新聞生產和傳播的特質,即互動性、即時性、非私密性。雖然明顯的去中心化特質賦予大眾話語權,但在融媒體新聞深入傳播的過程中,由于個體缺乏獨立判斷和理性甄別的能力,加之專業性和責任感的不足,導致所謂“熱度”多是形式上的喧囂,缺乏公共性深度的探討,公共事件的公共性內涵并未充分顯現,造成公共性缺失。
當前傳媒生態還處于變革發展過程之中,這些問題的出現是難以避免的,可以從以下方式加以規范和引導。一是完善法律法規,筑牢底線意識。我國立法部門已經相繼出臺了多部法律法規對相關亂象進行了約束和處理,奠定了良好基礎,應該繼續對平臺法律責任、自媒體法律追責、法律和倫理界限劃定等問題加以細化和完善,加強新聞從業人員底線意識的宣傳和培訓。二是優化評價體系,改進算法規則。新聞市場亂象與單一的評價導向有關,應該細化、優化新聞評價體系,加強內容質量指標的設置。同時。為了保證公共新聞信息的供給和公共性的深入,應該改進算法規則,提升公共新聞信息賦值權重。三是加快技術發展,優化新聞產能。技術手段對新聞生產效率的提升和傳播質量的管控的效果是明顯的,但尚不充分。應該持續推進數據技術、人工智能、可視化技術等的研發和迭代,釋放新聞生產力,優化新聞供給。
隨著新舊媒體的不斷融合,新聞廣播電視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新的時代浪潮中,對新聞類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新聞類廣播電視主持人綜合提升以下幾方面的能力。
一是專業能力發展與提升?;谌诿襟w新聞的結構特征和傳播方式的新變化,播音主持人需要具備的不僅僅是語言呈現層面的稿件閱讀能力,還應該綜合提升新聞素材收集整理、新聞文本編輯寫作、播音主持有聲處置、錄制音視頻及利用新媒體平臺展開宣傳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質。播音主持人要善于抓住各種機會提升自己的綜合新聞素養和能力,以適應融媒體更高的、更綜合性的現實要求。同時,新聞播音主持人不再是單向的信息輸出方,而是應該加強與聽眾和觀眾的多維聯系,打通信息溝通的渠道和橋梁,及時聽取受眾反饋,了解觀眾真實想法,并及時復盤,根據觀眾意見,結合自身特性和基礎不斷形塑個人主持風格,通過提升觀眾對自身的關注度來提升節目的受關注度。
二是思想內涵夯實與強化。在這個信息魚龍混雜的時代,播音主持人更應該注重自身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技能的提升,通過文化素養提升和思想內涵夯實提升個人的鮮明屬性,注重個人品牌塑造,增強節目的文化涵養。在增強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同時,應變能力也會隨之提升,以便及時處理節目中以及與觀眾的互動中出現的新狀況和新問題。同時,播音主持人要注重政治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培養自身責任意識,在節目中要用語嚴謹審慎,堅持用正確的、客觀的、主流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影響大眾、引領大眾,堅決避免錯誤的、偏激的、狹隘的輿論導向,積極推進正能量的傳播和弘揚,在節目中捍衛風清氣正的思想陣地。
三是新興手段配合與使用。融媒體時代的信息技術、數字化技術發展勢頭迅猛,人機交互、人機合作等新興手段和模式是未來發展趨勢。因此,播音主持人要及時提高對新技術、新手段和新理念的適應能力和運用水平,既能夠在人機合作中發揮“能量疊加”的優勢,同時也要注意“人”的功能的發揮,這是雙向并進的發展過程,不能偏安一隅,也不能舍本逐末,在“人”的情感、智慧和心靈維度中,加入“機器”的科技感和智能感,實現效果疊加而非相斥,以此來綜合提升節目的質量和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