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瑋
(揚州市職業大學 江蘇揚州 225000)
心理健康涉及范圍頗廣,體育運動能夠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情緒管理和控制,主觀幸福感是個體對自己生活的整體評價與感受,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也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該文研究在不同體育運動的作用下,體育對情緒智力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最早一些學者通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提出了對情緒智力的獨到見解:情緒智力是綜合影響個體獲得成功,對周圍環境需求的能力,抗壓的非認知能力和技能。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情緒智力是精準的知覺能力,是理解情緒能力,是評價、適當的表達和調節情緒的能力,能夠利用情感促進思維的能力,能夠一同促進情緒發展和智力發展的能力。該文以國內的被廣大學者認同的研究成果為界定:情緒智力是合理地認識自己、他人及社會的情緒的能力,能正確地評價這些情緒,能理性地調控自己的情緒,能擁有影響或改變他人及環境的情緒的能力,使自己的身心更健康,生活更幸福,學習和工作更有效率,并能最終導向成功的能力[1]。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重視和提高國民的幸福感已經成為黨和國家追求的目標[2]。在20世紀,幸福感往往與金錢、收入相“掛鉤”,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金錢、收入不再是描述幸福感的唯一名詞。現代社會,個體對幸福感往往有著不同的解釋,描述起來相對模糊、復雜、豐富,可見幸福感具有非常強的主觀性。在心理學研究中,作為一種人們本質感覺體驗的幸福感,它的測量是以個體的主觀感覺和選擇為依據,是對自己生活的感受與整體評價。主觀幸福感常常被解釋為主觀的、愉快的存在,是一種健康的、快樂的生存狀態,是衡量個體生活總質量的一個重要且全面性心理指標,也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越來越多的學者和研究者把主觀幸福感作為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3]。
對情緒智力進行描述和研究,最早起源于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他在《情感智商》中描述了一種了解自身感受,理智行事,控制沖動和惱怒,面對各種檢驗時,保持平和、樂觀心態的能力,通過全面綜合評價人的適應能力、理解力、樂觀程度和控制力等因素來測定人的才能水平的新標準。情緒智力的概念一經提出,就動搖了智力因素決定全部的統治地位,人們馬上意識到,一個人的成功可能不僅要靠智商,還要靠情緒智力。書中還描述了情緒智力是個體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和成功能力,并提出“智商(IQ)至多能解釋成功因素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因素則要歸于情緒智力”“真正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是情緒智力的能力,而不是IQ 能力”該書一面世,就在全球引發討論和轟動,一時之間,情緒智力廣被人知,從而成為當代教育者和人們的一種思潮。近年來,國內有關情緒智力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最早研究的學者借用國外的問卷進行研究,在本國文化背景下驗證原有構想,還有研究者根據國外較為成熟的理論結構重新修訂問卷或自編問卷。張進輔等人[4]基于國內外學者對情緒智力結構和體系的理論研究以及Baron“EQ-I”中情緒智力的維度組成,結合專家的訪談、大量的調查和實驗,最終成功構建并編制了適合測量中國大學生的情緒智力量表。此后,張蓉[5]的研究表明,長期有規律參與體育運動的青少年,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和情緒智力比久坐少動的青少年好。桑宏坤[6]以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研究顯示,不同時間的中-大強度體育鍛煉對初中生整體情緒智力和自我情緒調控能力具有非常顯著影響。王燕飛[7]研究發現,通過對大學男生進行單一的陽光長跑鍛煉手段干預,對于情緒智力的部分維度出現顯著變化。
情緒智力的提高能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已被學者逐漸接受,近年來關于體育運動影響情緒智力的研究也開始逐漸出現,但是針對于不同運動項目對情緒智力的研究還有所欠缺,研究方法也僅限于文獻綜述等理論研究和問卷調查,缺少實證類和實驗類的相關研究。
關于主觀幸福感理論的研究,國外學者的早期理論的重點在于研究證明外部因素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德迪安納[8]研究發現,外部因素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較小,于是后來的學者研究重心和注意更加偏向于個人內部因素,即個人內部因素決定生活事件被感覺認知,進而影響主觀幸福體驗。我國采用科學研究方法,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略遲,但是我國研究發展速度十分快,研究理論綜述部分涉及主觀幸福感的概念、相關因素研究、理論模型、理論發展、跨文化研究、幸福感如何測量等內容。主觀幸福感除了在心理學領域中出現,在各個領域和學科中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研究者常常與醫學、教育學相聯系,如研究影響初中生、大學生、護士、醫務人員、病人、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水平等。體育運動對個體主觀幸福感的有益效能已經被各領域的學者和社會大眾認可,有研究證實[9],體育運動與健康成年人的總體幸福感顯著相關,適宜的體育運動能使成年人獲得較多的興奮和愉快感,能夠有效改善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使精力感和愉悅程度顯著提高。顏軍等人[10]對106 名大學女生進行健美操運動干預,結果表明,中等運動強度的體育運動可以直接改善和提高大學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通過主觀幸福感這一中介變量間接提高大學女生的心理健康。張勇等人[11]基于社會學實證研究,表明參與體育運動的程度越高,獲得的主觀幸福感越強。
縱觀體育運動與個體主觀幸福感關系的影響,對單一運動項目或一般的體育鍛煉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體現在對負面情緒和消極情感的影響效果。大部分研究表明,大學生參加中等強度的體育運動能夠獲得較多的愉悅感,從而使個體有較流暢的體驗和積極情感等,這有助于降低負面情緒和消極感。長期有規律的體育運動同樣可以改善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個體在身體經歷體育運動后,身心愉悅的同時,心理上負擔的壓力就會得到放松,最終改善個體心緒提高心境,主觀幸福感就是這樣逐步提高的。
情緒智力高的個體,有優秀的感覺認知能力,有體驗、控制、表達自己的能力,有評價他人和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信息的能力,在面對各類壓力時,有解決難題的能力。因此,情緒、智力高的個體能夠體驗到較多的生活滿意度和生活的愉快。個體情緒智力的提高能對生活信息進行更有效接收、加工,降低消極情緒對個體的影響,感受更多的正向情緒,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及時發現其中的規律,進而影響并提高主觀幸福感水平的心理機制。目前,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并不多,大多數研究者更傾向于選擇第三變量,研究中介作用,如應對方式、自尊、自我效能、社會支持等在主觀幸福感和情緒智力之間的中介作用。各個研究者使用的研究工具也不相同,量表的選擇也各有側重,但是結論基本一致,即情緒智力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情緒智力水平越高,大學生感受到的主觀幸福感越高,情緒智力水平高的大學生,更加幸福快樂[12]。最近又有研究者證實了這種關系,魏浩楨[13]在對高校大學生進行調查之后發現,情緒智力能夠直接影響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
國內外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中,關于體育運動對情緒智力及主觀幸福感的積極影響,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同,但關于不同運動項目對情緒智力及主觀幸福感影響上的差異性,至今鮮有報道;關于不同運動項目、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三者關系的研究較少;在非體育領域的研究中,學者用各種不同的研究方法,證明了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即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存在正相關,情緒智力能預測主觀幸福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