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君,曹 蕾,鄂海燕,唐 玲,鄭乃花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治未病健康管理體檢中心,北京,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護理部,北京,100078)
中醫學是中華醫學的瑰寶,注重養生保健、治未病、辨證論治等,相關的中醫護理技術也具有簡、便、廉、驗的優勢,在全世界有廣泛的影響,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及居民的認可和重視。社區護理是護理實踐和大眾健康實踐的綜合體,其優越性是立足社區,面向家庭,給個人提供方便、連續、經濟的護理服務。社區護理目標是為社區居民、家庭在防病治病、保健和養生等方面提供專業的幫助[1]。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老齡化趨勢的加重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預防保健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已成為當下護理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2]。
社區開展的中醫護理技術主要為推拿按摩、拔火罐、艾灸、穴位貼敷、針刺以及八段錦、氣功等中醫養生運動,多應用于康復保健和慢性病癥狀管理[3]。中醫護理的飲食調護、養生保健、情志護理等知識及拔罐法、按摩法、刮痧法等常用的中醫護理技術在居民養生保健、術后康復和慢性病護理中發揮著愈來愈顯著的作用[4]。本文旨通過對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在社區護理的應用現狀進行綜述,以期為中醫護理技術在社區護理的應用推廣提供理論支持。
護理成本是指提供護理服務過程中消耗的護理資源,或是指在給患者提供診療、監護、防治、基礎護理技術及服務的過程中的物化勞動和勞動消耗[5]。護理門診現有的收費項目以診療費和掛號費為主,設立護理門診咨詢費的醫院僅占一成,且大多數收費項目不在醫療保險支付范圍內。82.1%的醫院認為在門診籌建過程中缺少配套政策的支持,73.6%的醫院表示無明確收費標準是護理門診運營中的主要阻力[6]。護理專科門診的收費問題可能會產生投入越多、虧損越多局面,是其運營過程中面臨的最主要的困難之一;另一方面中醫護理項目收費普遍“廉價”,無法真正體現出診護士的價值,進而影響護士的工作積極性[7]。近年來,國家已經在大力推動中醫護理技術在醫學行業中的應用,并取得廣泛的效果。目前,關于中醫護理技術診療的收費標準尚未統一,可通過修訂《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試行)》以規范各項中醫護理技術的收費標準,并將作為一項輔助醫療手段的中醫護理技術納入居民醫保項目中,滿足居民對中醫護理技術的服務需求。此外,《中醫藥條例》及《護士條例》中對中醫護理的相關規定也可以進一步補充,明確中醫醫護人員職責和護理人員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合法權利,充分調動護士運用中醫護理技術的積極性[8]。
治病、防病、養生與保健方面對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均有很大需求。陸柳營等[9]在拔罐療法對社區痰濕體質老年高血壓患者中醫體質調理效果研究中,探究拔罐療法應用于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痰濕體質調理的效果,結果顯示,在社區常規中醫體質護理基礎上增加拔罐療法干預對降低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痰濕體質得分、促進痰濕體質轉化、降低血壓水平的效果優于單純社區中醫體質護理,值得社區推廣。刮痧可分為醫療刮痧和保健刮痧,廣泛用于內、外、婦、兒、皮膚等科疾病的診療以及亞健康人群的防病保健[10]。李春輝等[11]研究報道顯示,對59例規律性血液透析且伴有瘙癢癥狀的患者給予耳穴壓丸治療,在經過兩階段(共16周)交叉臨床試驗中發現,治療組尿素清除指數(KT/V)、尿素清除率(URR)較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武靜等[12]研究在永久性腸造口患者中實施中醫穴位按摩聯合醫院社區聯動延續護理,既能保障了患者自我護理管理質量,有效減少了并發癥,又可以促進腸道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的心理感受,增加舒適度,提升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護理技術作為中醫護理服務的主要手段,在社區中醫護理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朱正剛等[13]對長沙市200名社區居民進行調查,超過75%的居民認為在社區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有必要。胡珺珺[14]對杭州市376名社區慢性病患者進行調查,80%以上的患者對中醫護理技術存在較大需求。在社區居民預防保健和慢性病管理中,中醫護理技術具有簡單易行、經濟方便、安全無創、效果明顯、不良反應小等優勢,且臨床對中醫護理技術有較高的需求,值得廣泛推廣及應用。
201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護理人員中醫技術使用手冊》[15]給出了常用18項中醫護理技術標準,進一步推進了中醫護理技術的專業化、規范化。但根據國家目前的國情,實施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必須遵照醫囑,護理人員尚無法自主開展實施中醫護理技術操作,一定程度限制了社區護士開展中醫護理技術的自主性。此外,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收費尚缺乏統一標準,部分操作耗費時間與人力,與所收費用不相匹配。《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試行)》中已經對部分中醫護理技術項目有明確的價格,隨著中醫護理技術在臨床的廣泛使用,未來將會對更多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項目的收費進行統一,進而促進中醫護理方法與技術在臨床實踐中更好地實施和推廣[16]。
社區護士對中醫護理態度積極,需求高,但缺乏對中醫護理知識的認知,操作技術不熟練。張敏娜[17]調查了西安市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92名護士,結果顯示,73.91%的護士對中醫護理技術操作不熟練。朱正剛等[13]對長沙市社區居民的調查顯示,最受社區居民歡迎和最有必要推廣的是推拿按摩和火罐2個常用的中醫護理操作項目,但居民對中醫護理操作的療效認知存在誤區,并且不同人群對中醫護理的需求不同,以老年人的需求最高。黃李雙等[18]對廣州市某社區62名護士的調查顯示,社區護士對中醫護理操作技術、護理科研知識的需求最為迫切。李冬麗等[19]人研究以社區護士中醫護理培訓需求為導,社區護士的中醫護理知識及技能尚有不足,中醫護理學歷教育及培訓經歷欠缺,但培訓需求強烈。
社區居民對中醫護理的認知程度普遍偏低,但對中醫護理知識及常用技術有較高的需求,不同人群的需求亦不相同。目前社區所開展的中醫護理服務項目較局限,形式上并不能完全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因此應針對社區居民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的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中醫護理服務。王玉杰等[20]對山東省農村社區的調查顯示,僅有14.19%的居民首選中醫,對中醫護理的認知偏低,但期望值較高。羅萍萍等[21]調查了長沙市社區居民對10項中醫護理技術的認知水平及需求情況,認為中醫護理技術有治病效果的占47.3%,認為不能治病的占3.3%;認為中醫護理技術能起到保健作用的占47%,持不肯定態度的占3%;對于中醫護理技術的需求方面,50%的被調查者傾向于接受家庭預約上門服務,44.3%的社區居民認為是作為各醫院一種常規的治療手段和就近提供單純的中醫護理操作門診。中醫護理技術中最希望掌握為推拿、按摩、拔火罐、針灸。社區居民對中醫護理技術的認知水平相對較低,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居民認知;居民對中醫護理技術需求強烈,可適當增加在社區中開展中醫護理技術的投入,滿足社區居民需求。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新醫改方案等文件中明確指出“關于創建全國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活動”“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中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上述政策方針為中醫藥在社區的應用指明了方向[22]。中醫護理門診的建立和實踐已形成較為清晰的模式,《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22]提出,要大力推動中醫護理的發展,充分發揮中醫護理在疾病治療、慢性病管理、養生保健、康復促進、健康養老等方面的作用,探索中醫護理門診的建立及實踐。馬苗苗等[23]在社區患者對中醫護理適宜技術居家護理服務需求的質性研究一文中得出結論,中醫護理適宜技術居家護理服務雖處于起步階段,但人們對其需求度高,發展前景廣闊。余梅[24]在三級醫院專科護士開設社區慢性病護理門診工作模式的實踐中提到,隨著國內衛生事業模式轉變,,慢性病、疾病恢復期的衛生管理回歸到社區、家庭的照顧模式已是醫療體制改革的一個發展方向。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25]中要求“探索建立醫療聯合體”。2017年,安徽省醫改辦下發《盤活優質護理資源,做實城市醫聯體試點方案(試行)》,在全國率先試點高年資專科護士下沉社區,且取得良好成效。開展社區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要符合社區實際現狀需求,挖掘中醫特色護理技術潛能,通過三甲醫院帶動社區開展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基于醫聯體模式穩步推動社區中醫護理技術的健康發展。
中醫藥技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在長久的實踐過程之中,中醫藥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在促進人們身體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在治療慢性疾病方面有其特有的優勢,治療方法靈活、多樣,能滿足不同病患的需求。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在治病、防病、養生與保健方面有著簡、便、驗、廉等優勢。社區護理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是對現有診療的一種優化,護理專家線上診療、線下中醫護理技術專業團隊人員上門服務,通過中醫護理專家診療,制定中醫特色護理技術方案,線上線下護理整體統一,精準的辨證施護,有助于促進患者疾病康復。中醫護理技術在社區的推廣和應用,不僅弘揚了中醫護理文化,提升國民素養,促進國家發展,且中醫護理技術下沉社區、家庭,有助于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實現醫療資源上下貫通,提升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進而更好地實施分級診療和滿足群眾健康需求。
目前,社區中醫護理人員的中醫基礎理論和技能均普遍較為薄弱,社區專業中醫護理人員嚴重匱乏,難以滿足新形勢下中醫護理發展的需要。因此,相關部門需要做好充分地調研,根據當下醫療行業的發展趨勢,完善相關工作,推動中醫護理技術的持續發展。